- 年份
- 2024(10073)
- 2023(14220)
- 2022(12158)
- 2021(11583)
- 2020(9662)
- 2019(22607)
- 2018(22640)
- 2017(43179)
- 2016(23612)
- 2015(26656)
- 2014(26605)
- 2013(25786)
- 2012(23230)
- 2011(20754)
- 2010(21067)
- 2009(18712)
- 2008(18039)
- 2007(15974)
- 2006(13683)
- 2005(11854)
- 学科
- 济(88441)
- 经济(88355)
- 管理(69239)
- 业(66666)
- 企(57383)
- 企业(57383)
- 方法(44394)
- 数学(38615)
- 数学方法(37855)
- 中国(23886)
- 农(22599)
- 业经(20697)
- 财(20554)
- 技术(20539)
- 理论(19766)
- 学(18611)
- 地方(17403)
- 贸(15449)
- 贸易(15435)
- 农业(15111)
- 教学(15045)
- 易(15001)
- 制(14897)
- 和(14759)
- 教育(14285)
- 技术管理(13474)
- 环境(13397)
- 划(13314)
- 务(12887)
- 财务(12812)
- 机构
- 学院(323308)
- 大学(322368)
- 管理(131216)
- 济(122486)
- 经济(119695)
- 理学(114594)
- 理学院(113351)
- 管理学(111006)
- 管理学院(110427)
- 研究(101500)
- 中国(73637)
- 京(68557)
- 科学(64829)
- 财(53804)
- 所(49667)
- 业大(48111)
- 农(47723)
- 江(46760)
- 中心(46213)
- 研究所(45631)
- 范(44495)
- 师范(44083)
- 财经(43629)
- 北京(43251)
- 经(39720)
- 州(38302)
- 技术(37774)
- 院(37461)
- 农业(37187)
- 经济学(35791)
- 基金
- 项目(226049)
- 科学(177819)
- 研究(167470)
- 基金(161245)
- 家(139834)
- 国家(138646)
- 科学基金(120405)
- 社会(102545)
- 社会科(97205)
- 社会科学(97180)
- 省(91011)
- 基金项目(85580)
- 教育(80043)
- 自然(79208)
- 自然科(77469)
- 自然科学(77454)
- 自然科学基金(76031)
- 划(75874)
- 编号(69402)
- 资助(66880)
- 成果(55551)
- 重点(50669)
- 创(50483)
- 部(49011)
- 课题(48662)
- 发(47527)
- 创新(46368)
- 项目编号(43030)
- 大学(42854)
- 科研(42709)
- 期刊
- 济(128688)
- 经济(128688)
- 研究(92407)
- 中国(65061)
- 管理(51032)
- 教育(50709)
- 学报(49086)
- 科学(45684)
- 农(42402)
- 财(40084)
- 大学(38002)
- 学学(35182)
- 技术(33889)
- 农业(30136)
- 融(22860)
- 金融(22860)
- 业经(21971)
- 经济研究(20515)
- 财经(20472)
- 图书(18050)
- 科技(17844)
- 经(17508)
- 业(16796)
- 技术经济(16721)
- 问题(16248)
- 理论(14997)
- 统计(14531)
- 职业(14346)
- 策(14120)
- 版(14075)
共检索到4631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何丽丹 李克东 郑云翔 李皜真 晏彩云 韩阳阳 张咏娇
STEM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天然优势。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STEM核心理念入手分析其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支持作用,然后结合沃勒斯(Wallas)的创造过程四阶段模式,借鉴克罗多纳(Kolodner)的科学探究学习循环模型和美国国家工程院使用的工程设计流程,构建了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以期为我国中小学STEM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本研究根据该模式设计了教学案例,在佛山市第十四中学开展实践,测量其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效果,数据表明该模式对学生创造力培养有正向促进作用。
关键词:
STEM教育 教学模式 创造力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姚威 储昭卫 韩旭 胡顺顺
工程硕士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存在培养过程和评价标准与工学硕士生同质化的问题。从工程创造力及其提升障碍出发,系统研究了中外四所高校的工程硕士生培养经验,从目标、过程、支撑、评价四个维度构建了面向工程硕士创造力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塑造创造性人格、面向重大需求为目标指向;通过革新培养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引入项目式学习、创新思维与方法等重构工程硕士生培养过程;以校政企协同、科教融合与创新文化环境等为支撑保障。同时建立了针对工程硕士生创造力、教学效果和综合质量的评价方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郑雨欣
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高校而言,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在行业的创新能力是检验高校办学成败的关键。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培养模式。因此积极建设并完善基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创造力人才 高校教育 创新思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武升 肖庆顺
文化是人的创造力发展与发挥的结果,是人的创造力产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总和。文化一旦形成,就成为人的创造力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文化之所以是创造力之源,在于蕴含其中的创造"基因"。文化转化为个人创造力须经历对多样文化的接触交流、理解认同、融合建构等过程。作为创造力之源的文化,其独有的特征是先进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自由性。作为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学校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就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
关键词:
文化 创造力 创造力培养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王晓燕 周文斌
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性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教学结构是现行的两类教学结构。本文从创造力培养的角度分别对这两类教学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类教学结构对创造力培养各有优势和不足,且两者之间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并进而提出了应该建立这两类教学结构相整合的网络教学结构。
关键词:
教学结构 网络教学 创造力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杨春梅 王艳霞
认为创造力的主要成分包含了知识基础、能力和以动机为主的人格特质。指出就硕士研究生创造力培养而言,有效教学是创造力培养的基本前提。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造力的培养:追求高阶教学目标;关注前沿与方法;激发内在动机,促进主动学习;在学业评价中提出创造力的任务标准。
关键词:
创造力 硕士研究生 教学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胡雪兰 张艳峰 杨新湦 徐舟
围绕国家急需的航空工程领域人才需求,引入法国精英工程师教学体系,融合中法教育理念,创新本土化工程教育模式;从课程安排、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比某中欧学院预科物理教学体系和国内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分析了预科物理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所起的作用,希望对大学物理教学创新有所借鉴。
关键词:
大学物理 工程能力 教学模式 培养目标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宋广文 刘兴民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摒弃了传统教育中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不利因素 ,其实质是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凡问题解决都需要复杂的心理过程和一定的创造力 ,因此 ,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创造力的生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问题解决 创造力 学生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谢明初 王尚志
创造力是推动数学发展的源动力。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正成为评价数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基础数学教育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绩,但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却面临挑战。本文通过比较数学创造过程与数学学习过程,分析学生数学创造力的特征;以数学教育价值观、数学教育目标,数学学习环境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并提出数学创造力进一步研究有价值的课题。
关键词:
数学教育 创造力 特征 培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景焕 赵承福 李冬梅
作者用有条件筛选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了2002年山东省第六届创造教育年会参与交流的小学教师的论文100篇,用内容分析法对它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小学教师的创造力培养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创造力的构成要素、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创造力的环境条件。教师对以上三方面的认识有如下特点:教师基本认同创造力是认知和人格的统一,但在认知因素中多强调创造性思维,相对忽视其他认知因素;教师多运用教师中心的教学方法,倾向于支持学生独立学习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比较重视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教学心理环境。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培训中应注意:全面、科学地认识创造力;运用并实施创造性教学,实现...
关键词:
小学教师 创造力 创造力培养观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立新
高职教育是以高端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根本目标,是否具备创造力,是衡量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实现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基于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来实施教育教学。
关键词:
创造力 高职院校学生 培养策略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胡艺龄 彭晓玲 吴忭
机器与人类劳动分工的不断裂变、重组,促使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深入思考应该如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21世纪人才。STEM教育作为对这一命题的重要回应,尚面临着教师数量不足与质量不佳的困境。为改变STEM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计模式不清晰的现状,培育未来教师的设计思维并促使其外化为实践,打造从教师教育到教师实践无缝衔接的教育生态,是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从设计理论、培养模式和标准框架的联合视角,构建了STEM协同教学设计模式,并通过创设整合了真实教学设计问题和虚拟导师等多元支架的虚拟实习环境,使教师投入到包含STEM教学设计要素的逆向设计活动中,在实践中发展STEM教学设计能力。初步研究表明,该模式在提升教师的STEM教学设计表现和协作能力上体现出一定的作用,在破解STEM课程中目标缺位与异位困境、满足教师完成STEM跨学科设计的需求、提供多元交互式设计实践机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周榕 李世瑾
培养创造力被认为是STEM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STEM教学真地能提高学生创造力吗?国内外学者已开展了大量实验与准实验研究,研究结论尚未统一。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以"STEM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为主题,对2008-2018年国内外42项实验研究文献进行量化统计。研究发现:1)纳入研究的合并效应值为0.36,这说明STEM教学对提高学生创造力具有中等偏小的正向影响,且在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创新人格与心理等层面不存在显著差异;2)从学段看,STEM教学对高中生创造力影响最大;3)从学科看,在创新科技类学科(信息技术、STEM课程、机器人、3D打印等)中实施STEM教学,对创造力的促进效果较明显;4)从教学周期看,实验周期愈长,STEM教学对创造力的影响效果愈明显;5)从教学主题看,科学探究和原型创造类教学主题对创造力的影响较明显;6)从教学方式看,探究式、问题式、设计式和项目式教学对创造力有中等偏小的正向影响,且四类教学方式无显著差异;7)从教学场域看,实验室和生活场景类教学场域对创造力影响较明显。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建议降低STEM学习的认知负荷,优化STEM教学主题设计,实现STEM教学的学段贯通以及构建STEM教学的创新场域。
关键词:
STEM教学 创造力 元分析 调节效应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祝成林 李慧婷
智能制造对本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机遇。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需求、国家政策驱动、全球发展趋势是创新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依据。面向智能制造的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能力培养的高层次,培养内容在知识选择与课程设计上寻求新突破,培养过程实现教育的技术与生产的技术同频共振,培养评价强化以人为本的过程与结果并重。建议在三方面推动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宏观层面推进政策衔接,形成各级政策上下一体合力;中观层面实施组织变革,集聚产教协同育人资源;微观层面转变公众认知,强化"成才"与"成人"兼顾的育人观。
关键词:
智能制造 本科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芸
创造力是思想的能力和行动的能力的结合,是探索精神和发明欲望的成果,因而创造力的激发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表明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该特别重视学习素质、思维能力、创新人格、问题意识以及科学素质与文化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创造力 创新人才 培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