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78)
- 2023(13989)
- 2022(12085)
- 2021(11423)
- 2020(9588)
- 2019(22119)
- 2018(22056)
- 2017(43778)
- 2016(23383)
- 2015(25882)
- 2014(25658)
- 2013(25573)
- 2012(23347)
- 2011(20898)
- 2010(21150)
- 2009(19716)
- 2008(18126)
- 2007(16161)
- 2006(14504)
- 2005(12743)
- 学科
- 济(94509)
- 经济(94411)
- 业(70371)
- 管理(61126)
- 企(48530)
- 企业(48530)
- 农(48145)
- 方法(40636)
- 数学(35946)
- 数学方法(35606)
- 农业(32203)
- 中国(29678)
- 融(27061)
- 金融(27059)
- 银(25956)
- 银行(25917)
- 财(25085)
- 行(24987)
- 业经(24178)
- 地方(22045)
- 制(21107)
- 学(18380)
- 贸(16398)
- 贸易(16381)
- 易(15988)
- 务(15112)
- 财务(15051)
- 财务管理(15022)
- 理论(14446)
- 体(14442)
- 机构
- 学院(319040)
- 大学(317188)
- 济(132982)
- 经济(130224)
- 管理(128971)
- 理学(112001)
- 理学院(110907)
- 管理学(109149)
- 管理学院(108599)
- 研究(106014)
- 中国(86590)
- 农(66866)
- 京(66469)
- 科学(64084)
- 财(60685)
- 业大(52521)
- 所(52505)
- 农业(51236)
- 中心(50922)
- 财经(48245)
- 研究所(47700)
- 江(46242)
- 经(44101)
- 北京(41622)
- 范(39830)
- 师范(39514)
- 经济学(39459)
- 州(37912)
- 院(37357)
- 经济管理(35870)
- 基金
- 项目(219181)
- 科学(172314)
- 研究(163713)
- 基金(159442)
- 家(137839)
- 国家(136622)
- 科学基金(117703)
- 社会(103532)
- 社会科(97894)
- 社会科学(97869)
- 省(85754)
- 基金项目(85297)
- 自然(74976)
- 自然科(73204)
- 自然科学(73192)
- 教育(72659)
- 自然科学基金(71896)
- 划(70779)
- 编号(68554)
- 资助(65096)
- 成果(54920)
- 部(48624)
- 重点(48268)
- 发(47801)
- 创(45695)
- 课题(45041)
- 国家社会(42596)
- 创新(42580)
- 教育部(41601)
- 科研(41544)
共检索到4748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岳利萍 白永秀
本文认为,造成"三农"难题的原因之一是农村金融支持的严重不足,因此,应以农民收入增加为主线,通过构建不同信用担保方式下的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体系,从"造血"机能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兴农三方面提出解决农村金融不足的有效供给方案。
关键词:
农户增收 金融供给方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艺璇 李中建
本文在财政支农、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减贫增收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反映三者关系的计量模型。以中部六省2006-2018年为样本,利用泰尔指数测度了财政支农的异质性,借助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测度了金融发展水平,深入研究了财政支农和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及结构性收入的差异性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从农户的总收入看,财政支农和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户减贫增收具有明显的正效应;从农户的收入结构看,财政支农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普惠金融存在一定的抑制效应;以经营性收入为主的省份,普惠金融的作用是积极的,但在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省份其作用是消极的;从财政因素看,财政支农效应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U”型特征,说明中部六省财政支农力度相对不足;从财政支农的异质性看,存在显著的正效应,这说明有差异的财政政策更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在上述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农村经济环境,充分发挥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财政 普惠金融 减贫增收 异质性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严蓉
农民增收问题,实质上是农民在国家收入分配大格局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以经济形式表现的政治问题。农民增收能力与其整体素质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农民教育培训是帮助农户提升增收能力的有效手段。相信科技、学习科技、运用科技和依靠科技是现代农业对农民的客观要求。高素质农民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农户增收的必备条件。
关键词:
农民 教育培训 农户 增收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任玉霜 曲秉春
我国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劣势日益凸显,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势在必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经营模式创新的主要形式。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并通过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品牌化带动了农民增收。借鉴国外合作社的发展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是推动农业经营创新的巨大动力,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和新农民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增收 增收来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兵 李娜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农户增收和共享经济增长红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匹配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地区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均,农户间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户收入尚处于较低水平。48.0%的农户非农就业水平为0,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仍是一项严峻任务。数字普惠金融、非农就业均正向促进农户收入增加,非农就业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渠道,中介效应占比为3.507%。另外,相较于财富较多的农户,数字普惠金融对财富较少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建议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为不同农户精准提供数字金融产品;鼓励引导使用数字金融产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均衡发展;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水平,进而带动农户收入增加。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永仓 温涛 王小华
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数字金融需求方的视角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增收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户家庭增收,并改变其收入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异质性农户的家庭增收效应存在差异。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通过促进家庭创业和非农就业进而促进农户家庭增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牛振国 符海芳 崔伟宏
在分析现有农业信息资源分类的基础上 ,提出了面向不同用户需求和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农业信息资源分类方案 :在农业行业分类的基础上 ,依据农业信息内容的属性特征 ,分为农业空间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农业相关机构信息、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等 7类 ;各类信息依据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差异 ,又分为基本信息和全集信息 ,并初步建立了农业信息资源分类的编码体系。它有益于促进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对农业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网络 农业信息资源 信息分类 多层用户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安丛梅
保障“种地”农户的金融供给和收入,既是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亦是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更是巩固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文章立足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变化的典型事实,基于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库中的微观农户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种地”农户收入的影响,并从赋能种植业生产链的视角解构了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近年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农户的种植业收入,且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深度的增加;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种植业收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粮食主产区和普通小农户样本中,在非粮食主产区和家庭农场的样本中并不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影响种植业生产链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购买,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户的种植业收入,但这种作用机制在粮食主产区和普通小农户的样本中有所差异。文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深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保障“种地”农户收入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岱 杨佳骏
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但相比之下,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却相对落后。探索适应当地农村特点的产业融合模式,全面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继而实现农户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新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系统分析了重庆典型区域三产融合模式、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对农户增收的效应,梳理了重庆典型区域农村三产融合存在的问题,从强化三产融合纽带、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产业政策引导、农业智慧化改造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重庆 农村三产融合 农户增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曾来康 谭春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武丽娟 李定
本文利用CHFS2013数据与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金融资本对农户增收的影响,以考察和判断精准扶贫的作用效果与可持续性。主要结论是:金融资本的增收效果受到农户内部分层与区域因素的共同影响。贫穷农户的自有资本多用于储蓄,若不能进行有效投资实现增值,扶贫拨款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将收效甚微,贫穷农户面临未来返贫的可能性;贫穷农户与富裕农户信贷资本的回报率基本一致,其中民间借款的增收作用要远小于机构贷款,反映出扶贫贷款更有助于贫穷农户脱贫;从区域分析来看,东部贫困农户获得了更多机构贷款,西部次之,中部最次,农村普惠金融在推进过程中应尤其注重区域间的均衡性与协调性。提高穷人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的有效手段应是盘活穷人储蓄资本与推进精准扶贫并重。
关键词:
金融资本 收入 精准扶贫 区域差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磊玲 张云燕 罗剑朝
基于2011年调查数据,运用独立混合截面数据模型分析农户从正规金融途径借贷和非正规金融途径借贷对其增收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户偏好从非正规金融借贷,非正规金融借贷规模是正规途径借贷规模的4.15倍,在满足生活消费和生产性投资方面发挥着较正规金融更为重要的作用。不到50%的非正规途径借贷农户将资金用于生产性投资,而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农户90%是用于生产投资,且二者的生产性资金投向存在较大差异,非正规金融借贷资金主要投向畜牧业和非农产业,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则主要投向种植业和农机具补贴,资金借贷规模和资金用途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晋华 冯开文 黄英伟
本文以16省32个行政村的561户农户为研究对象(其中合作社社员481户,非社员80户),采用两阶段模型分析了加入合作社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合作社对农户的纯收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种正向效应不仅体现在纯农户的农业收入上,而且体现在兼业农户的农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上。对于在外务工农户,加入合作社对其收入的影响不显著。由此可以看出,合作社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农户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比例、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密切相关。
关键词:
农民合作社 农民收入 两阶段模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钟献兵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农民增收的瓶颈是资金缺少。其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与农业高度分散、兼业经营的生产模式之间的矛盾。两者之间信息极度不对称,导致信用风险防范费用和交易成本畸高。因此,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在于金融与财政和其他力量共同作用,引导改变农村生产方式,降低信用风险和交易成本。
关键词:
农民增收 金融支持 信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