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25)
- 2023(8588)
- 2022(6983)
- 2021(6434)
- 2020(5192)
- 2019(11570)
- 2018(11655)
- 2017(21902)
- 2016(12079)
- 2015(13056)
- 2014(12737)
- 2013(12413)
- 2012(11031)
- 2011(9742)
- 2010(9874)
- 2009(9517)
- 2008(9621)
- 2007(8482)
- 2006(7753)
- 2005(7372)
- 学科
- 济(41018)
- 经济(40939)
- 管理(38408)
- 业(32949)
- 企(28828)
- 企业(28828)
- 税(21761)
- 税收(20317)
- 收(20144)
- 财(19434)
- 制(16585)
- 中国(13744)
- 方法(13058)
- 农(12488)
- 业经(12008)
- 体(11906)
- 数学(10996)
- 数学方法(10860)
- 体制(10201)
- 务(9843)
- 财务(9824)
- 财务管理(9798)
- 银(9454)
- 银行(9446)
- 企业财务(9289)
- 行(9014)
- 融(8794)
- 金融(8789)
- 财政(8168)
- 农业(7855)
- 机构
- 学院(157372)
- 大学(156730)
- 济(66487)
- 经济(65080)
- 管理(56456)
- 研究(54322)
- 理学(47384)
- 理学院(46873)
- 管理学(46279)
- 管理学院(45934)
- 中国(43029)
- 财(41903)
- 京(32583)
- 财经(30012)
- 科学(29120)
- 经(27060)
- 所(26320)
- 江(26230)
- 中心(24178)
- 研究所(22802)
- 财经大学(22043)
- 经济学(21582)
- 北京(20879)
- 农(20425)
- 院(20126)
- 范(19994)
- 州(19852)
- 师范(19834)
- 经济学院(19310)
- 省(18386)
- 基金
- 项目(98522)
- 研究(78486)
- 科学(78300)
- 基金(71078)
- 家(60631)
- 国家(60084)
- 科学基金(51760)
- 社会(51155)
- 社会科(48486)
- 社会科学(48476)
- 省(38027)
- 教育(36484)
- 基金项目(36452)
- 编号(32541)
- 划(31753)
- 自然(29676)
- 自然科(28946)
- 自然科学(28940)
- 成果(28708)
- 自然科学基金(28424)
- 资助(27648)
- 制(26408)
- 课题(23240)
- 部(22644)
- 重点(22498)
- 性(22118)
- 国家社会(21810)
- 发(21567)
- 创(21551)
- 项目编号(20712)
共检索到2614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葛立宇 姚凤民 莫龙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税收作为调节居民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基础性制度,还存在流转税逆向调节、所得税覆盖范围较窄、财产税种类不健全、三次分配调节偏弱、非税收入负担较重等方面的改革挑战。当前,需要按照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提出的“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的要求,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优化税制结构,充分发挥税收在收入再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具体来说:一是要持续推进流转税改革,降低流转税占比。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三是要健全财产税体系,逐步提高财产税比重。四是要增强三次分配的税收激励作用。五是要理顺税费关系,严格规范非税收入。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志勇
税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包括税制改革在内的多项措施共同发挥作用。从历史和比较视角入手,结合直接税制改革,对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税制改革问题进行系统性思考,在此基础上指出:要正确认识促进共同富裕的税收力量;明确不同发展阶段促进财富创造的税制改革任务;区分税制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任务;个人所得税制改革需要结合税负归宿来研究推进;税制改革并不是万能的,需要有超越税制改革的补救思路。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孙颖鹿 宋凤轩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作为“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并提出加大税收对分配的调节力度。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税收在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与发展差距以及均衡分配格局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回顾我国共同富裕的探索历程,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其改革实践与共同富裕目标一脉相承,相互促进。通过剖析税制改革同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内在机理,明确税制改革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着力点,并据此提出具体的税制改革路径,为构建共同富裕目标下的税收制度提供参考。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陈旭辉
改革开放以来,税收在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后,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要求,意味着税收除了发挥调节收入的基本功能以外,还要更加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在调整产业结构、创新驱动发展、改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中发挥更大作用。但目前的税收制度仍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央地税收分成比例欠科学不利于产业升级、个人所得税合理性不足、阻碍科技创新发展等。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地方税制,灵活制定分成比例;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快房地产税、遗产税立法;及时更新消费税、资源税征收范围;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在改革中的作用,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税制改革 高质量发展 公众参与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超
作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农地制度的重大创新,应基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要求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新型“三权分置”制度。共同富裕目标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基于农民发展能力的视角,集体所有权是生存保障能力的体制载体,承包权是生产发展能力的制度保障,经营权是财产收益能力的产权载体。“三权分置”改革能够提高农民发展能力,为农民提供基本社会保障、低成本提供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并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最终助推共同富裕。目前,“三权分置”改革面临集体所有权虚化与社会保障功能弱化、承包权固化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经营权大规模流转与贫富差距强化的困境。应当强化集体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曹银山 刘义强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与共同富裕存在着理论与现实逻辑的内在关联。共同富裕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乡村公共文化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驱动力。然而,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着如下现实挑战:公共文化建设主体单一,内生自主发展动力极度匮乏;文化建设内容刻板滞后,文化宣传形式单一且效率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且落后;文化效能转化机制不畅,文化产业利益共享机制不全。因此,在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我国亟须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完善多元共建机制,为文化建设提供有效主体;丰富文化建设内容,以多种途径促进文化传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载体;推动文化产业融合,以收益共享驱动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晶 刘紫瑶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基于目标提质、动能转换的新要求,生态财富赋能共同富裕呈现新趋势。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守护与转化生态财富有效融合为基本进路,以强化生态成本和权益效应实现富裕程度与共享水平协同提升为推进机制。但现实中,仍面临生态财富赤字与社会财富增长压力巨大相互交织,生态财富的守护、转化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相互交织,生态财富价值实现制度短板与市场滞后相互交织等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应从如下方面着力:完善制度优化引导机制,实现生态财富有效配置;以创新生态科技为立足点、以打造生态产业链为主线优化动力机制;通过生态经济圈辐射、经济带联动、“两山银行”助力优化协调发展机制;通过优化补偿主体和补偿形式,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陈岑 张彩云 周云波
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后,我国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本文从数字经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口老龄化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我国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面临的新矛盾和新挑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路径选择。本文认为数字经济会通过影响就业极化、工资极化、技能工资溢价和劳动份额等途径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和工资不平等产生冲击;实现城乡间、地区间和不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工作内容;人口老龄化会通过加剧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和影响资本积累的速度而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如果可以充分释放新技术带来的发展潜力、抓住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同时设计合理的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就完全有可能从容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游朋轩 王青青 姜汪维
我国小康社会已建成,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如何使得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随着社会民众物质层面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党和政府对如何提高民众精神层面享受越发重视。但让全部人精神生活富裕,是现阶段一项较为困难的长效工作,其中农村地区精神生活富裕建设存在较大难度。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在应对“三农”问题时形成丰富经验,农户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但相比城市地区,我国乡村地区精神生活富裕建设较为缓慢。本文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如何获得精神生活富裕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措施,为农村社会发展、社会整体进步带来参考。
关键词:
农村农民 低收入群体 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肖金成 洪晗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本文通过对共同富裕概念的多角度辨析,明确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但并不意味着绝对平均主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现阶段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认为目前依然面临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收入差距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略低、分配制度不够合理等挑战。实现共同富裕,要依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夯实物质基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缩小城乡差距,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来缩小区域差距,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收入差距 分配制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瞿冰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共同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目前农民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着城乡收入差距鸿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乡村振兴的人才匮乏等诸多挑战,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以基层党组织引领、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发展农村经济、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等路径来实现。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挑战与路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谢玲红 魏国学
基于共同富裕视角,本文运用全国、城乡、区域不同层面的收入分配数据,测算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趋势变化及结构性来源,总结并预判了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最后提出了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路径选择。结果表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整体上还没有出现趋势性缩小,省际和省内农村收入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脱贫人口等边缘群体与其他群体的收入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主要源自工资性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差距和区域收入差距等,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会随宏观经济形势变动;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五类新问题已然显现,一是农村各类常住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二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收入差距拉大并传导至农村;三是重大改革进程有别导致财产性收入差距拉大;四是新冠疫情引发行业和群体层面的收入差距;五是自然灾害拉大农业与非农、南方与北方收入差距。应继续提高农村边缘群体收入水平,同步缩小区域间和区域内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农户和本地公职人员、入乡人员的收入差距,积极防范新冠疫情和自然灾害引发的收入分化风险。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农村内部收入差距 趋势特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唐亮 杜婵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全国共同富裕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全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最大难点。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补齐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当前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足、产业高质高效未能实现、乡村宜居宜业短板突出、农民富裕富足差距较大等。因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遵循市场经济原则,推进产业高质高效;发挥集体经济作用,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强化村民主体地位,实现农民富裕富足。
关键词:
共同富裕 集体经济 乡村 农民农村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郑素兰 范芹
现阶段,中国进入共同富裕恰好与数字经济时代相吻合,意味着数字经济将成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依托力量。数字经济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助力全面富裕;数字经济能够拓宽就业渠道,助力全民富裕;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均衡式发展,助力共建共富。但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在部分领域又对共同富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效果有差异、数字经济对就业存在一定冲击、“数字鸿沟”依然存在这些风险和挑战同样值得重视和深思。因此,通过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就业帮扶、努力消除“数字鸿沟”等途径迈向更高质量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邓宇
按照国际标准,从人均GDP、人均GNI数据看,中国已迈入中高收入阶段,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依据"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目标设定,预计到2035年,中国人均GDP和人均GNI将达到2万美元,有望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然而,未来中国要跨越中高收入阶段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地方债务风险等将是主要障碍。本文认为,随着中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加快,中国跨越中高收入阶段具有现实可行性,但仍应全面客观评估中国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后现状和问题,从中长期视角观察我国顺利跨越中高收入阶段的制约因素和主要障碍。如何破解这些发展困局和现实难题,关系到中国能否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本文建议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从内生性增长驱动和外部有利条件运用两个层面着手推进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制度变革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抓住内外有利窗口期,稳步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财富合理分配,构建起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顺利迈入高收入发展阶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