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49)
2023(7150)
2022(6026)
2021(5575)
2020(4707)
2019(10670)
2018(11279)
2017(21261)
2016(12227)
2015(14278)
2014(14823)
2013(14453)
2012(13544)
2011(12300)
2010(12579)
2009(11652)
2008(11490)
2007(10776)
2006(9641)
2005(8940)
作者
(35800)
(29596)
(29345)
(28265)
(18535)
(13944)
(13600)
(11537)
(11300)
(10926)
(10056)
(9810)
(9682)
(9421)
(9232)
(9043)
(8833)
(8720)
(8656)
(8506)
(7767)
(7327)
(7142)
(6850)
(6795)
(6711)
(6695)
(6619)
(6149)
(6092)
学科
(44121)
经济(44059)
管理(31967)
(29119)
(20657)
企业(20657)
中国(17787)
方法(17681)
(16465)
(15850)
数学(15396)
数学方法(15247)
(13614)
(10867)
银行(10842)
农业(10423)
(10422)
(9732)
(9716)
业经(9595)
收入(9434)
(9118)
贸易(9109)
(8908)
金融(8901)
(8888)
理论(8842)
教育(8725)
地方(8207)
(7382)
机构
学院(174437)
大学(172694)
(69064)
经济(67294)
研究(59754)
管理(59124)
理学(48778)
理学院(48195)
中国(47806)
管理学(47301)
管理学院(46969)
(38172)
(37884)
科学(35397)
(31181)
(29249)
(29045)
财经(28240)
研究所(27486)
中心(27093)
(25412)
北京(24899)
(24252)
师范(23971)
业大(23776)
(23182)
农业(22628)
经济学(21895)
(21774)
技术(21203)
基金
项目(101747)
研究(79436)
科学(77553)
基金(69479)
(60086)
国家(59515)
科学基金(48785)
社会(47403)
社会科(44651)
社会科学(44643)
(40744)
教育(38133)
基金项目(35591)
编号(35380)
(34101)
成果(31001)
资助(29250)
自然(28834)
自然科(28073)
自然科学(28063)
自然科学基金(27525)
课题(25546)
重点(22973)
(22685)
(22415)
项目编号(21177)
(21138)
(21015)
(20597)
大学(19473)
期刊
(85522)
经济(85522)
研究(58175)
中国(41469)
(29975)
教育(28698)
学报(27361)
(27077)
管理(23710)
科学(22917)
大学(20988)
(19726)
金融(19726)
学学(19216)
农业(17725)
技术(17227)
业经(14970)
财经(14277)
经济研究(13863)
(12390)
问题(11975)
图书(10693)
(10438)
职业(9348)
理论(9240)
商业(8861)
(8608)
论坛(8608)
国际(8516)
(8355)
共检索到2849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逸飞  
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向共同富裕,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质量,构建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等收入群体的提质扩容需要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利用CHIP(2018)数据分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基本特征,发现城市、东部地区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分布地。近年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持续提升,未来仍然具有非常可观的提升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空间错配、收入不平等、人口老化等因素的挑战。在市场机制下,应当遵循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发展路径,可以从全局层面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的提质扩容。为此,需要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根本,以市场机制为主线优化配置效率,相关改革政策应该瞄准不同群体精准施策。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逸飞  
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向共同富裕,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质量,构建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等收入群体的提质扩容需要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利用CHIP(2018)数据分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基本特征,发现城市、东部地区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分布地。近年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持续提升,未来仍然具有非常可观的提升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空间错配、收入不平等、人口老化等因素的挑战。在市场机制下,应当遵循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发展路径,可以从全局层面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的提质扩容。为此,需要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根本,以市场机制为主线优化配置效率,相关改革政策应该瞄准不同群体精准施策。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李逸飞  王盈斐  
基于CHIP2018数据,测算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和潜在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结构、财产结构,研究发现,当前劳动性工资收入是其收入组成的最重要部分,财产性收入占比普遍较低;房产价值和金融资产是主要的财产来源;城镇和东部地区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比相对更高,主要优势在于房产价值而非金融资产;体制内工作者的工资收入比重更高,但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相对较低,以上基本特征均存在于中等收入群体和潜在中等收入群体中。建议相关部门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保证居民收入增长;优化居民收入和财产结构,健全金融、土地和房产等要素市场,拓宽中等收入群体的财产收入渠道;同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让更多的低收入人群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许永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探索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从改革开放前追求“同步富裕”,到改革开放初期实行“效率优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再到党的十八大以后“重新审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核心要义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新发展阶段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采取“一揽子”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一是要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二是要坚持就业优先政策;三是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四是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五是针对重点目标人群实施“精准扩中”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莹  
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文章通过引入“脆弱性”的概念,将中等收入群体研究的视角从“量”拓展到“质”,借鉴“环境—努力”二元分析框架,剖析了机会不平等对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的制约程度和具体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前中等收入群体处于低质量扩张阶段,个人努力是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的主导力量,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到三成(27.1%);换言之,能否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七分靠打拼”。与中等收入群体扩容相比,提质面临更高的机会不平等。环境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还会通过教育差异间接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的难度。文章从降低机会不平等的视角出发,提出中等收入群体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宋立丰  王静  张艳  
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研究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现有研究更多关注“有为政府”的作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核心力量也应发挥作用。企业生态系统治理助力共同富裕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合理性。面对中国情景下的共同富裕,需要以共同富裕的治理导向为引领,并以企业生态系统助力共同富裕的合理性为依托,在资源、能力、创新、价值和混搭组织五个维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包括组织共建、资源共享、能力共进、价值共生、创新共谋的系统性治理机制,打破现有治理体系中的困境,进而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蒋波  黄应绘  易欣  王淑敏  
文章基于非参数高斯核密度、收入空间法等计量模型,研究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并测算与分析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分析中国不同收入群体的现状。研究发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低、高收入群体总体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中国城镇和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且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下降趋势比城镇的下降趋势更明显;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尤其是中部地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下降的变化趋势最明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小静  
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得公共产品供给、人力资本提升、产业发展和资源配置等效能,是新发展阶段促进我国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理念要素、市场要素、体制要素三大掣肘。实现农村集体经济赋能共同富裕需要做到“三个统一”:理念先行与实践为基的统一;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统一;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的统一。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志勇  
税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包括税制改革在内的多项措施共同发挥作用。从历史和比较视角入手,结合直接税制改革,对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税制改革问题进行系统性思考,在此基础上指出:要正确认识促进共同富裕的税收力量;明确不同发展阶段促进财富创造的税制改革任务;区分税制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任务;个人所得税制改革需要结合税负归宿来研究推进;税制改革并不是万能的,需要有超越税制改革的补救思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一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允许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的方式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我国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推进共同富裕为有效防止社会阶层固化、消除两极分化、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发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要求,强化机制建设,完善共富政策保障,制定印发了《广发银行关于支持共同富裕的工作方案》《关于支持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五年行动方案》等政策,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何沛芸   云如先   黄斌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与必经之路,教育则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结构,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措施。采用2012-2018年微观与宏观数据就我国收入分配结构现状以及教育的提低、扩中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断优化,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但低收入群体仍占较大比重;上海、北京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已超50%,其余地区的收入分配结构正处于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的阶段;教育对社会收入分配具有提低、扩中的作用,它能显著降低低收入群体占比,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教育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主要通过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的提低、扩中作用显著高于基础教育;相较于教育数量扩展,教育质量提升对于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更具改善作用。因此,要将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基础;重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促进高等教育的优质均衡化发展;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章贵军   方若婷   朱建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通过测度和比较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和财富”三个维度及其综合指数不平等程度,研究发现:收入、消费和财富单维度的不平等水平高于综合的福利不平等;城镇居民综合的福利不平等程度高于农村居民,并且城镇居民内部的不平等对全社会不平等贡献最大;城乡居民福利不平等主要体现为部分城市居民享有的福利水平相对较高,而部分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尚有待提高,这种差异在消费维度表现得更为明显。为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建议实施多元化的措施来调节消费、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加快提高低福利水平群体的收入增幅,强化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白莹  
共同富裕不是“均平富”,更不是“大锅饭”,而是在经济增长、金融稳定的大前提下,通过增加财富总量、引导财富向善、优化人民财富管理结构、面向普通人提供更多财富保值增值的渠道等方式,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的人民生活向好。从财富管理角度支持共同富裕工作,重点方向是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多金融支持,一方面是要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稳健、优质、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是加强金融普惠工作的专业度、提升服务质量、扩大覆盖面,同时要积极推动解决社会关切问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杨  徐加玉  柴恭静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农村低收入问题治理成为我国新阶段农村社会治理新命题,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与绝对贫困相比,农村低收入问题具有相对性和多维性等特征,治理上更加强调常态化和差异化。因此对治理模式也有新的要求,在治理主体上强调多元化,在治理策略上强调从运动式治理转向常规化治理。为构建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常态化、差异化帮扶机制,在战略衔接层面,应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依托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加速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农村低收入人口整体性帮扶机制;在治理主体层面,处理好个人、政府、社会在三次分配中的责任和义务,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常态化帮扶机制;在政策设置层面,依据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群体特点进行分层分类,以收入、劳动能力等多维度衡量标准体系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帮扶政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杨  徐加玉  柴恭静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农村低收入问题治理成为我国新阶段农村社会治理新命题,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与绝对贫困相比,农村低收入问题具有相对性和多维性等特征,治理上更加强调常态化和差异化。因此对治理模式也有新的要求,在治理主体上强调多元化,在治理策略上强调从运动式治理转向常规化治理。为构建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常态化、差异化帮扶机制,在战略衔接层面,应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依托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加速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农村低收入人口整体性帮扶机制;在治理主体层面,处理好个人、政府、社会在三次分配中的责任和义务,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常态化帮扶机制;在政策设置层面,依据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群体特点进行分层分类,以收入、劳动能力等多维度衡量标准体系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帮扶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