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92)
2023(10511)
2022(8285)
2021(7700)
2020(6099)
2019(13676)
2018(13252)
2017(25091)
2016(13446)
2015(15040)
2014(15179)
2013(14741)
2012(13916)
2011(12662)
2010(13264)
2009(12277)
2008(12170)
2007(11279)
2006(10216)
2005(9017)
作者
(37253)
(31229)
(30887)
(29658)
(19896)
(14643)
(14193)
(12010)
(11890)
(11504)
(10667)
(10458)
(9988)
(9871)
(9669)
(9474)
(9053)
(9025)
(8935)
(8825)
(8019)
(7577)
(7488)
(7411)
(7089)
(7061)
(6976)
(6876)
(6424)
(6320)
学科
(55703)
经济(55641)
管理(36542)
(36207)
(28992)
(26067)
企业(26067)
农业(19281)
中国(19202)
方法(19004)
业经(17383)
(15618)
数学(14892)
地方(14674)
数学方法(14617)
(13086)
(12130)
理论(11416)
(10796)
(10008)
(9823)
银行(9818)
(9509)
及其(9465)
教育(9282)
(9124)
金融(9121)
(9102)
贸易(9095)
(8822)
机构
学院(192449)
大学(189385)
(78885)
经济(76854)
管理(72254)
研究(66117)
理学(60768)
理学院(60080)
管理学(59048)
管理学院(58635)
中国(51403)
(40200)
(39980)
科学(37201)
(31866)
(31624)
(31358)
中心(31236)
财经(29586)
(28717)
师范(28531)
研究所(27810)
(26802)
北京(25267)
(25225)
业大(24882)
经济学(24297)
(23999)
农业(23289)
师范大学(22495)
基金
项目(121319)
研究(97341)
科学(96046)
基金(85672)
(72506)
国家(71718)
社会(62597)
科学基金(61677)
社会科(58911)
社会科学(58901)
(48274)
教育(44882)
基金项目(43837)
编号(42182)
(39615)
成果(36777)
自然(35338)
自然科(34474)
自然科学(34466)
资助(34109)
自然科学基金(33844)
课题(29865)
(27822)
重点(27131)
(27048)
国家社会(25572)
(25373)
(25117)
(24940)
项目编号(24797)
期刊
(101565)
经济(101565)
研究(62483)
中国(45991)
(35742)
(29934)
教育(29864)
管理(27270)
学报(25476)
科学(24892)
农业(23217)
(22329)
金融(22329)
大学(21356)
学学(19556)
业经(19042)
技术(17560)
财经(14972)
经济研究(14468)
图书(13226)
(13090)
问题(13080)
书馆(10232)
图书馆(10232)
农村(10102)
(10102)
(10078)
农业经济(10030)
(9653)
(9522)
共检索到311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曹银山   刘义强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与共同富裕存在着理论与现实逻辑的内在关联。共同富裕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乡村公共文化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驱动力。然而,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着如下现实挑战:公共文化建设主体单一,内生自主发展动力极度匮乏;文化建设内容刻板滞后,文化宣传形式单一且效率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且落后;文化效能转化机制不畅,文化产业利益共享机制不全。因此,在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我国亟须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完善多元共建机制,为文化建设提供有效主体;丰富文化建设内容,以多种途径促进文化传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载体;推动文化产业融合,以收益共享驱动共同富裕。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葛立宇  姚凤民  莫龙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税收作为调节居民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基础性制度,还存在流转税逆向调节、所得税覆盖范围较窄、财产税种类不健全、三次分配调节偏弱、非税收入负担较重等方面的改革挑战。当前,需要按照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提出的“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的要求,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优化税制结构,充分发挥税收在收入再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具体来说:一是要持续推进流转税改革,降低流转税占比。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三是要健全财产税体系,逐步提高财产税比重。四是要增强三次分配的税收激励作用。五是要理顺税费关系,严格规范非税收入。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汪为   万广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开启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乡村建设对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必要从乡村建设的视角分析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系和支持政策。本文在厘清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内涵和关联的基础上,从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分析了乡村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并提出了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保障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瞿冰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共同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目前农民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着城乡收入差距鸿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乡村振兴的人才匮乏等诸多挑战,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以基层党组织引领、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发展农村经济、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等路径来实现。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旭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在理论上高度关联,它们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指向,把高阶正义视作价值目标,都以渐进主义作为构建原则。在政策脉络上,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政策演进始终围绕共同富裕主题主线,可分为探索准备阶段、全面深化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实践逻辑上,未来,基本文化服务均等化高质量发展应倡导精准化发展理念,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引入新型均等化评价视角,进一步完善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的均等化共建共享机制,阔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唐亮  杜婵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全国共同富裕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全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最大难点。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补齐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当前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足、产业高质高效未能实现、乡村宜居宜业短板突出、农民富裕富足差距较大等。因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遵循市场经济原则,推进产业高质高效;发挥集体经济作用,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强化村民主体地位,实现农民富裕富足。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叶敬忠  胡琴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历史节点,党和政府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乡村振兴既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前提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和有力举措。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目前乡村振兴普遍面临农村低收入人口多、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等挑战。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在推进这些重点工作时,应始终坚持将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政府制度保障,增强村级组织统筹发展能力,培育农民主体性。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青  郭雅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论文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及基本关系出发,分析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作用,明确当前我国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仍然存在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内外部发展环境不稳定等严峻挑战,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探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破解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郑礼肖  
马克思分工理论蕴含分工演进的依据、分工的基本形式、劳动分工与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国际分工的实质等内容,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新视角。劳动分工引致的劳动者群体收入分化、资本主导分工力量的日益强大、不合理的国内分工格局,以及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的地位,阻碍了我国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与共同富裕进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工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的状况导致了上述问题,由此,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劳动分工的演进中寻找,核心是实现劳动分工的充分平衡发展。具体而言,要在实现劳动更广泛地分工和结合的基础上,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以确保劳动者更多享有分工产生的经济效益,深化改革以消除国内分工不平衡的问题,加快技术创新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薇   张燕军   徐辉  
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也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两者可统一为“教育共富”。这既是一个整体理念,又是一个系统互动过程。遵循这一行动逻辑,建设教育强国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应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水平不高、教育和产业脱节等问题。对此,主要有四项应对措施:一是坚持公平为先,坚守教育共富的公平底线;二是信守质量为本,重点统筹推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完善教育投入,构建兼顾“渐增投入”与“重点投入”的教育共富投入机制;四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增强教育共富的驱动力。在此基础上,可以系统地构建一体化的“三螺旋双循环”模式以推进教育共富。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关长坤   王亚华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途径。谋划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战略协同设计,提高两者的衔接度和整合度,对推进中国共同富裕进程意义重大。首先,本文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建立共同富裕的“经济效率—社会正义—精神自由”三维度框架,讨论中国式共同富裕之路对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然后,分析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九条路径机制;最后,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途径。本文有望在理论层面上丰富拓展乡村振兴增进共同富裕机制的科学认知,在实践层面上为中国实践者理解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设计和政策优化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常明杰  
自2000年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构建以专项规划为引领的兜底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到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再到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从而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民生保障体系,党和国家从政策布局、实践路向上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进行了体系化、制度化统合。进入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宏观战略布局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融合供给在实践中形成了逻辑联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融合供给机制日趋成熟定型,这都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民生为本的价值命题,形成了顶层引领、渐进调适和政策联动、系统推进的实践经验。未来一个时期,以省域为单位推进改革试点,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户籍制度脱钩,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转型,成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融合机制建构的重要路向选择。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何代欣   姜明耀  
税收政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发力点,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税费优惠政策对扩大国民经济活动的作用范围、加深市场主体和个人的影响程度、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和促进共同富裕等四个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目前,我国价格机制不健全、产业与行业差异、政策综合效果难以追踪判断等影响了税费优惠政策作用的释放。市场主体对税费优惠政策反应各异,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仍是长期难题,还存在税费优惠政策零散、支撑共同富裕的“接口”尚不完备、保障重大目标和重点工程的职责还需明确等问题。应在供需两端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增强政策综合效果,拓展税费优惠政策组合优势、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力,构建有利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税费优惠政策,发挥税费优惠政策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高强  孙菲  
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归宿,当前研究多重视乡村制度帮扶与主体联结以实现物质富裕,忽视了乡村生活世界之于共同富裕的情感价值。基于安徽源潭的实地考察,将乡村生活系统带回研究视野,其与乡村生产系统共同构成了推进乡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研究发现,通过在生活之“居”与生产之“业”间建立空间连接、关系传动、资源嵌合的联结机制,可以有效实现乡村居业空间平衡下的共同生活、居业关系传动下的先富带后富、居业资源嵌合中的互利共享,呈现了共同富裕情感性、经济性和共享性的三重特征,既凝练了乡村共富的实践路径,也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因此,构建居业共同体是推进乡村全体人民迈向全面共同富裕行之有效的建设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健  
在脱贫攻坚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如何深化乡村振兴成为新发展阶段乡村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重点。乡村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过程。迈入新发展阶段,厘清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推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实现相对富裕,提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城乡的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