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49)
2023(17224)
2022(14344)
2021(13561)
2020(11185)
2019(25752)
2018(25620)
2017(48715)
2016(26456)
2015(29989)
2014(29646)
2013(28935)
2012(26216)
2011(23556)
2010(23626)
2009(21431)
2008(20877)
2007(18331)
2006(16031)
2005(14460)
作者
(73225)
(60715)
(60224)
(57651)
(38792)
(28917)
(27392)
(23802)
(23127)
(21621)
(20682)
(20604)
(19400)
(19301)
(18755)
(18643)
(18246)
(17705)
(17457)
(17374)
(15160)
(14873)
(14544)
(13850)
(13595)
(13483)
(13480)
(13350)
(12114)
(12088)
学科
(103791)
经济(103668)
管理(76666)
(74042)
(61468)
企业(61468)
方法(44173)
数学(37605)
数学方法(37199)
中国(33370)
(29485)
(25351)
业经(25290)
技术(21447)
(21338)
(20713)
贸易(20696)
(20610)
地方(20533)
(20172)
农业(19684)
理论(18619)
(17740)
银行(17698)
(16945)
(16427)
(16339)
金融(16335)
环境(15601)
(15084)
机构
大学(366319)
学院(364163)
(149336)
经济(146280)
管理(143675)
研究(125038)
理学(123838)
理学院(122472)
管理学(120482)
管理学院(119821)
中国(95301)
(79195)
科学(75456)
(67062)
(61684)
研究所(56244)
中心(55945)
(55207)
财经(53531)
(52671)
业大(51524)
北京(50699)
(49553)
师范(49124)
(48903)
经济学(45507)
(45486)
农业(42932)
(42763)
经济学院(40950)
基金
项目(247740)
科学(195811)
研究(185490)
基金(179561)
(156195)
国家(154876)
科学基金(133221)
社会(117668)
社会科(111456)
社会科学(111426)
(95323)
基金项目(94784)
教育(85305)
自然(84315)
自然科(82432)
自然科学(82415)
自然科学基金(80961)
(80579)
编号(75458)
资助(72683)
成果(61943)
重点(55532)
(55127)
(54763)
(53379)
课题(52467)
创新(50517)
国家社会(48927)
教育部(47697)
大学(46827)
期刊
(163996)
经济(163996)
研究(111957)
中国(75692)
管理(55649)
学报(55323)
科学(52432)
(51066)
(50102)
教育(48443)
大学(42749)
学学(39562)
农业(35757)
技术(33251)
(32651)
金融(32651)
经济研究(27219)
业经(26355)
财经(26158)
(22492)
问题(21177)
图书(20827)
(20236)
科技(18926)
技术经济(17996)
(17623)
理论(16972)
现代(16580)
世界(16282)
(16275)
共检索到5446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宋立丰  王静  张艳  
本文基于创新导向视角归纳提出具有鲜明的使命性、系统性和社会性特质的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导向,初步构建“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推动力,在党的领导下,引导更广大群体形成契合自身的创新模式,探索更多样化、具有共同精神内核的,更加注重伦理性、意义性和使命性的创新模式,推进实施更加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创新模式,在实践层面以数字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以及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抓手,守正创新地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这一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范式,并对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体系构建进行理论展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原理  赵向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管理应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响应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企业管理的关注点和企业创造财富的动力由股东、企业内部转向社会整体的主张,符合中华文明传统的一贯精神,更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也更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和优势。企业应秉持一种“共生共在”的理念,深刻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主动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融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之中。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建华  文艺瑾  
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根本原因在于理论创新呼应了实践发展需要。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初步任务,发展目标转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新的实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应的现代化理论也亟需回应与创新。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在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基础之上,结合下一阶段新任务,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与此同时,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新路径,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与智慧。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蒋南平  李艳春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强调了共同富裕的战略意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是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对如期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用文献分析及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实现条件、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归纳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总结了党100年来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为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发展、创新和检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雪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深刻理解共同富裕内涵,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就必须深刻理解共同富裕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要将共同富裕放在整个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理解。未来15年将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将由中国制造、科技进步和中国式小农户经济三轮驱动。当科技进步取得决定性进展时,建设强富美的中国乡村,加速实现共同富裕,就正当其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雪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深刻理解共同富裕内涵,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就必须深刻理解共同富裕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要将共同富裕放在整个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理解。未来15年将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将由中国制造、科技进步和中国式小农户经济三轮驱动。当科技进步取得决定性进展时,建设强富美的中国乡村,加速实现共同富裕,就正当其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姜海   田双清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基于地区发展均衡、主体成果共享的共同富裕内涵,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兼顾“公平”“效率”与“可持续”价值逻辑,通过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与农村进步,最终实现乡村地区、全部农民共同富裕。党的百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经历了“耕者有其田”、土地集体经营、家庭承包经营和土地“三权分置”等阶段演变,为中国式现代化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铲除落后根源、奠定制度基础、提供经济支撑和强大助力。实践证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坚持了党的全面领导、公平效率与可持续的有机统一、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化改革、持续扩权赋能与差别化政策,尽管经历了一些曲折,总体上始终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前进。站在历史新起点,需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进一步凝聚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共识,从收益分配、产权安排、市场体系、规划利用、生态保护、配套保障等层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扎实成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晓哲   苗青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使共同富裕有了更加全面、丰富的新内涵。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探析共同富裕的理论渊源、历史演进及实践路径,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周密   付应铎   王威华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开拓适宜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与宏伟蓝图,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共同富裕为线索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厘清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又要构建完整的理论逻辑框架,阐明评价的目的、原则与标准。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包含目标、能力、潜力三个维度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深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相应建议。在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围绕共同富裕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表现与历史使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怀。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白暴力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指明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我们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腾  常庆欣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准确把握共同富裕内在逻辑,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共同富裕至关重要。共同富裕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主义问题,“中国式福利社会”等概念绝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中国,其与共同富裕概念的混用与“共同富裕理论体系”式微密不可分,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理论上的“失语”“卡嗓子”问题。基于福利国家(社会)历史演进、理论范式转变、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角度,共同富裕和福利社会存在内在逻辑区别:在价值导向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初心和使命,福利社会则是资本主义社会“自我修复”的结果;在所有制基础上,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福利社会则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割裂生产与分配;在保障手段上,共同富裕的目的在于从生产端入手,优化初次分配格局,增强致富本领,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真正由人民共享,福利社会则会产生“福利刚性”“福利陷阱”等诸多弊病。从理论上厘清共同富裕与福利社会的逻辑,不仅是“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的内在前提,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铭霞   吕锡月  
选取2008—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表明:就全国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具有明显正向影响,且该影响作用具有一定滞后效应。就时间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差异性;伴随时间推移,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持续增强。就地区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呈现“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分布格局。据此,提出多维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放大中国式现代化溢出效应、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黄泰岩  韩梦茹  
本文对标对表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发现,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是低收入者群体过大,难点是如何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因而要有效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上。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低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农村、中西部地区及就业重点人群中。针对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源特征,本文从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四部分主要收入来源,分别提出了拓宽农村、中西部地区和就业重点群体收入来源的基本途径,使其中更多的居民能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如期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期刊] 改革  [作者] 郭晗  任保平  
从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来看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演进,可知西方现代化模式存在不可复制性与贫富分化困境所带来的不可持续性。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创新与超越,主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追求公平和可持续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必须将共同富裕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了关于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未来必须解决好效率与公平、共建与共享、物质与精神、区域与城乡、“提低”与“扩中”等问题,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铭霞   吕锡月  
选取2008—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表明:就全国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具有明显正向影响,且该影响作用具有一定滞后效应。就时间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差异性;伴随时间推移,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持续增强。就地区层面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呈现“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分布格局。据此,提出多维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放大中国式现代化溢出效应、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