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65)
- 2023(14581)
- 2022(11996)
- 2021(11077)
- 2020(9135)
- 2019(20942)
- 2018(20917)
- 2017(39329)
- 2016(21699)
- 2015(24448)
- 2014(24397)
- 2013(24187)
- 2012(22235)
- 2011(20283)
- 2010(20332)
- 2009(18401)
- 2008(18123)
- 2007(16403)
- 2006(14648)
- 2005(12736)
- 学科
- 济(87794)
- 经济(87706)
- 管理(62714)
- 业(55535)
- 企(46878)
- 企业(46878)
- 方法(38265)
- 数学(31917)
- 数学方法(31410)
- 中国(25083)
- 业经(23865)
- 学(23359)
- 农(22525)
- 财(20825)
- 地方(18065)
- 理论(17289)
- 和(15604)
- 农业(15181)
- 制(14736)
- 教育(14429)
- 贸(13963)
- 贸易(13953)
- 产业(13690)
- 技术(13536)
- 易(13504)
- 银(13080)
- 银行(13032)
- 环境(13017)
- 务(12846)
- 财务(12767)
- 机构
- 大学(315190)
- 学院(307270)
- 管理(121084)
- 济(114158)
- 经济(111303)
- 理学(103323)
- 理学院(102113)
- 研究(101048)
- 管理学(100129)
- 管理学院(99521)
- 中国(74787)
- 京(68396)
- 科学(64794)
- 财(54000)
- 所(50460)
- 农(47590)
- 江(46709)
- 中心(46096)
- 研究所(46008)
- 业大(45639)
- 范(45049)
- 师范(44688)
- 北京(43599)
- 财经(42953)
- 州(39167)
- 经(38878)
- 农业(37060)
- 院(36567)
- 师范大学(35963)
- 经济学(33930)
- 基金
- 项目(208100)
- 科学(161806)
- 研究(155471)
- 基金(148195)
- 家(128768)
- 国家(127663)
- 科学基金(108912)
- 社会(95383)
- 社会科(90221)
- 社会科学(90196)
- 省(80929)
- 基金项目(77963)
- 教育(71086)
- 自然(69607)
- 划(68477)
- 自然科(67929)
- 自然科学(67914)
- 自然科学基金(66633)
- 编号(66084)
- 资助(60473)
- 成果(55872)
- 重点(46199)
- 部(44865)
- 课题(44505)
- 发(43714)
- 创(42587)
- 项目编号(41710)
- 创新(39651)
- 科研(39605)
- 大学(38956)
- 期刊
- 济(127828)
- 经济(127828)
- 研究(92400)
- 中国(61254)
- 学报(53827)
- 科学(44428)
- 管理(43728)
- 教育(42698)
- 农(42530)
- 财(41230)
- 大学(40182)
- 图书(39299)
- 学学(35164)
- 农业(29710)
- 书馆(29560)
- 图书馆(29560)
- 技术(27835)
- 融(23361)
- 金融(23361)
- 财经(21537)
- 业经(20183)
- 经济研究(19060)
- 经(18287)
- 情报(17641)
- 问题(16648)
- 理论(16174)
- 坛(16036)
- 论坛(16036)
- 实践(15118)
- 践(15118)
共检索到4672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夏翠娟
数字人文不仅革新了人文研究的范式,还意味着全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知识交流模式。联合各领域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包括各类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GLAM)等文化记忆机构建设数字人文基础设施,以支撑新的研究范式、知识生产方式和知识交流模式,已经成为共同的呼声。探讨如何建设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厘清各种责任主体尤其是GLAM机构在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何种角色、承担何种任务、做出何种贡献,有利于帮助图书馆找准角色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整个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单位。利用文献调研、需求分析、案例调研、实践验证等方法,将"数据基础设施"从"研究基础设施"中剥离出来并作出定义;分析面向人文研究的"数据基础设施"的一般性功能需求和技术规范,包括跨机构的共建共享、跨网域的开放获取、跨领域的知识融通、跨时空的版本迭代四个方面。以上海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践为例,从原理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证图书馆的书目控制、规范控制、知识组织、文献循证方法和关联数据、知识图谱、大数据等技术结合起来,有望为"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方法论贡献。联合各类机构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推进数据开放互联和知识融通,建设公共性、开放性、持续性的"数据基础设施",是GLAM机构在数字人文大潮中应尽而可尽的责任。图2。参考文献28。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刘炜 谢蓉 张磊 张永娟
人文科学研究正在向以数据为驱动的新型研究模式转型,形成所谓"数字人文"研究新范式。"数据科学"为这些变化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支撑研究活动的基础设施也需要经过改造或重新建立。新的人文研究平台以数据为基础,以方法为导向,提供统一的数据资源管理、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示和智慧型服务。这些变化将带来更大范围和深度的数据资料的应用和协同研究,将使研究人员以过去难以想象的尺度和维度提出问题。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是国家层面的,也可以是地区行业或组织机构层面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人类记忆和文化遗产机构近20年来馆藏内容大规模数字化,可以通过升级为数字人文研究平台,转型为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继...
关键词:
数字人文 基础设施 数字图书馆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金家琴 夏翠娟
机构作为一种命名实体,在数字人文数据基础设施构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设计一套灵活可扩展的机构本体模型和词表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内在机构本体方面的研究比较有限,对于如何构建一套可扩展、可复用的本体模型,未见系统性的构建方法和可支持实际应用的词表。国外机构本体研究虽已成果颇丰,但现有的通用机构本体模型在支持机构之间复杂的关系揭示、机构的历史沿革描述等方面还不够深入,难以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针对上述问题,在现有国内外机构本体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借鉴领域知识本体的构建方法,文章试图设计一个在万维网上通用的、支持复用并考虑未来扩展途径的机构知识本体模型和词表,并以其在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数据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和实践来验证其可行性。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包弼德 夏翠娟 王宏甦
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包弼德在"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SILF2018)"的主旨报告,讨论了"网络基础设施"作为联接中国研究领域众多独立的数据库的桥梁,对于数字人文的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认为数字人文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在知识进步的过程中引起范式和理论变革的方法和技术体系。他以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为例,解释了"关系数据库"与常用的文本数据库的本质区别,并以众多的案例来说明地理信息系统(GIS)、社会网络分析,以及文本分析工具和平台,是如何帮助知识的进步,并引起范式的变革和新理论的诞生。最后提出了联合各研究型图书馆,构建"全球智慧数据平台"的愿景。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刘炜 林海青 夏翠娟
考察人文计算和数字人文的历史可以发现,数字人文本质上是一个"方法论共同体"(Methodological Commons),即由人文学者采用计算机方法和工具,依靠数字化和数据化的人文资料从事人文研究的实践活动。这类实践表现出人文科学在方法论层面一种融合性和共通性:各门人文学科虽然问题不同且对象迥异,但由于材料的处理和内容的组织都采用了数字化工具和方法,因此构建统一的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已成为可能。目前对方法论共同体的深入研究尚不多见,估计是由于数字人文的跨学科属性,既要熟知人文科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和一般规律,又要具备数据科学应用能力。这一领域常常是人文学者先知先觉,计算机专家随后跟进,而目前却成就了很多数据专家,成为具有知识组织能力的新型图书馆专家施展才华的领域。文章从引介数字人文的方法论基础和主要支撑技术入手,重点讨论了图书馆传统文献学中书目控制和文献循证两种方法能够对数字人文研究带来的巨大作用,这两大方法提供了数字人文的两大基础——数据与方法——的最基本的支持,并对未来图书馆在人文研究中的服务进行了展望。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刘炜
根据CNKI数据,国内迄今发表的近700篇以"数字人文"为主题的论文中,来自图书情报档案领域的文章超过60%。对比国外,Web of Science(Core Collection)收录了1,590篇以"digital humanities"为topic的论文,其中Inforam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领域的文章约300篇,占比不到20%。这两组数据显示了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学科来源的巨大差异。这说明什么呢?虽然我们并不认为国外的比例就是数字人文知识版图的"完美"配方,但我们的比例一定是不合理的。人文学科的数字疆域,第一批
关键词:
数字人文 图书馆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夏翠娟 张磊 贺晨芝
数字人文因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人文研究的特点,近年来成为各相关领域机构的热门话题。图书馆作为人文研究的资源保存与服务中心,正经历以资源管理和服务为重心向以数据管理和知识服务为重心的转移。图书馆的数字人文项目常以语义万维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为支撑、以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组织为方法,致力于提供区别于传统文献服务的知识服务。文章以上海图书馆"名人手稿档案库"为例,结合多年来数字人文项目的探索与实践经验,从数字人文项目的建设方法、建设流程以及技术框架三方面梳理总结面向知识服务的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的建设
关键词:
数字人文 知识组织 知识服务 上海图书馆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成林 肖可以 黄凯健
本文以40所具有一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欧美地区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中心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调研法和网络调研法对被调研高校的支撑部门、人员配备、教学支持、科研支持四个方面情况进行调查和特点总结。国外高校数字人文中心主要有以下四点特色:建设主体多样性、图书馆定位明确,多元化、专业化的人员配备,系统化的数字人文教学支持和全方位的数字人文科研支持。我国高校图书馆需要找准定位,注重校内合作和跨机构合作,建设数字人文专业人才队伍,构建数字人文教学支持体系,打造"一站式"数字人文科研服务平台。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蒋永福
文章用人文进化学、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文献、图书馆与人之间形成的特殊的序列关系。提出了如下几个新观点:文献是人类文化信息的体外存贮与传延的工具;图书馆的最本质的社会功能是文化信息的社会化存贮与传播;图书馆学是关于文献信息与人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关键词:
图书馆学,人类文化,文献信息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欧阳剑
新文科建设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新文科的发展,数据逐步成为人文学科关键研究要素和基础资源,在数字化发展及用户需求的推动下,数据服务已逐步成为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基本服务之一。本文从新文科背景下面向人文研究的嵌入式数据服务出发,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通过“中国故事征引与阐释”嵌入式数据服务实践,对面向新文科的嵌入式数据服务中的数据建设、数据管理及学科研究服务等进行了论述。新文科背景下的嵌入式数据服务不但延伸了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数据服务模式,也拓展了新的技术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图书馆面向新文科的数据服务能力,在新的数据服务模式下,高校图书馆也面临角色转变、数据服务的升级以及专业关系的重组。
关键词:
新文科 人文研究 数据服务 嵌入式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雪梅
孙毓修先生是商务印书馆早年的一位高级编辑,版本目录学家、古籍整理学者和著名的藏书家。他进入商务印书馆后,协助张元济创办涵芬楼,主持涵芬楼古籍的鉴定和整理工作,并写出《图书馆》一文,为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奠基人。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梁少博 吴丹 徐惟佳
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机器学习的相关工具、算法能够帮助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分析其用户行为数据、业务处理数据等,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的信息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2018年国际数字图书馆联合会议(JCDL2018)召开了"面向数字图书馆和档案馆的信息基础设施与机器学习:数据管理、分析与出版的融合"的专题研讨会,探讨网络基础设施与机器学习方法等在数字图书馆、档案馆的数据管理过程中的应用问题。本文主要对本次研讨会中的9场专题报告进行综述,以期向读者介绍当前国际上围绕这一研究领域所展开的相关研究工作。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蒋永福
作为理论形态或学术流派 ,图书馆学可分为科学图书馆学和人文图书馆学。人文图书馆学是从人文视角观察图书馆现象的 ,它以弘扬图书馆学中的人文精神为己任 ,以实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为目标。只有科学图书馆学和人文图书馆学的平衡发展 ,才能体现图书馆的完整性。目前应加强人文图书馆学研究。参考文献 33。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刘宇 罗方 王赞
作为中华图书馆协会的会刊,《图书馆学季刊》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图书馆学学术期刊的杰出代表。《季刊》通过传播西方先进图书馆学思想,帮助国民树立现代图书馆理念、促进我国新图书分类法的诞生、完善我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通过对中西方图书馆学思想批判性的吸收与继承、结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际,推进图书馆学的本土化的实现;作为思想交流的平台,在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徐跃权 徐兆英 刘春丽
马丁·施雷廷格在世界图书馆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1808—1829年出版的《图书馆学教程》和1834年出版的《图书馆学概览》中。他首创"图书馆学"一词并定义了其概念;构建起以图书馆、图书馆学、图书馆设施的目的、图书馆学的最高原则、图书馆应该满足的文献需求的种类、保障满意程度的一般措施六个基本概念为核心的理论纲领,统领图书馆学的理论建设;他摒弃了当时图书馆图书排架及分类目录必须反映自然秩序的主流做法,提出图书馆的目的就是迅速地满足人们所有的文献需求,并为此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主题目录;他还正式倡导建立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和专门学校。施雷廷格是现代图书馆学的开创者,其人文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