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52)
2023(15579)
2022(12456)
2021(11745)
2020(9491)
2019(21376)
2018(21052)
2017(38433)
2016(21699)
2015(24947)
2014(24608)
2013(23177)
2012(21052)
2011(18971)
2010(19281)
2009(17308)
2008(16242)
2007(14391)
2006(12960)
2005(12072)
作者
(57363)
(47332)
(47210)
(45398)
(29989)
(22571)
(21469)
(18472)
(18269)
(16863)
(16188)
(15983)
(15230)
(15056)
(14984)
(14956)
(14014)
(13923)
(13777)
(13497)
(12189)
(11635)
(11459)
(10773)
(10735)
(10660)
(10585)
(10484)
(9549)
(9497)
学科
(75235)
经济(75159)
管理(51950)
(49294)
(38707)
企业(38707)
中国(37196)
方法(27314)
(27272)
金融(27270)
(25599)
银行(25579)
(24771)
(24408)
数学(23452)
数学方法(23211)
教育(22152)
(20405)
业经(19706)
(18576)
(18278)
地方(17123)
理论(17081)
农业(16460)
(16420)
贸易(16401)
(16084)
环境(14894)
(14515)
(12852)
机构
学院(286896)
大学(282776)
(113924)
经济(111444)
研究(105894)
管理(95206)
中国(82586)
理学(80588)
理学院(79532)
管理学(78052)
管理学院(77533)
科学(62559)
(62453)
(53553)
(52812)
中心(48362)
研究所(48237)
(46809)
师范(46426)
(44386)
(43971)
财经(42275)
北京(40756)
(38664)
(38479)
师范大学(37839)
业大(37488)
教育(37429)
技术(37274)
经济学(37166)
基金
项目(187329)
科学(149490)
研究(147071)
基金(132864)
(115921)
国家(114852)
科学基金(96890)
社会(91363)
社会科(86359)
社会科学(86336)
教育(74219)
(74207)
基金项目(68913)
(64819)
编号(62065)
自然(58664)
自然科(57249)
自然科学(57239)
自然科学基金(56217)
资助(52669)
成果(52289)
课题(47128)
重点(45493)
(44192)
(42879)
(40230)
(39232)
(38338)
国家社会(37920)
创新(37365)
期刊
(126661)
经济(126661)
研究(95771)
中国(70574)
教育(65291)
学报(42680)
(41876)
(40941)
科学(40034)
(38807)
金融(38807)
管理(35498)
大学(33765)
学学(30422)
技术(28938)
农业(28208)
经济研究(21606)
财经(21416)
职业(20825)
业经(20258)
(18642)
(16433)
问题(16321)
(15177)
(14949)
论坛(14949)
国际(13987)
技术教育(13807)
职业技术(13807)
职业技术教育(13807)
共检索到4503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婧   吕奕静   沈欣忆  
当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理念成为社会的共同认知。高职院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明传承等重大使命。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深入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绿色技能。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在政治逻辑、育人逻辑与社会治理逻辑层面都有着深刻内涵。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不同频、教与学的创新模式不深入以及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亟待提升等问题。对此,需要高职院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建设,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确保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以数字化教育为依托,通过多维活动培育绿色技能;以教师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为抓手,促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以全机构为支撑,形成高职教育多维绿色合作网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虞安骥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推动职业教育全面融入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从逻辑层面,职业教育可通过拓展办学空间、贯通培养渠道、丰富育人方式,不断夯实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之基、搭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之桥、强化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之路。从价值层面,推动职业教育融入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亦是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时代响应。鉴于此,进一步提出整合资源,拓展职业教育服务渠道;紧扣需求,突破职业教育招生桎梏;找准定位,转变职业教育教学观念;强化基础,完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聚焦矛盾,优化职业教育学习制度等实践方略,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有所裨益。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邓华  杨璐  
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是其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丰富德育内容、增强文化自信,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回归教育本真、倡导“全人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针对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建设存在课程定位不明、育人目标不精、教学方法不新、教学资源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其课程建设应明确课程定位,跨越学科藩篱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精准育人目标,明晰基于学段进阶式教育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过程成长的生态文明教育手段;优化课程资源,构建基于视点的分层递进教育模式;创新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志纯   陈昌  
职业教育的双重逻辑是指职业教育以“内转”和“外推”兼存为发展逻辑,两者是职业教育的“一体两面”,但又存在不同的路径取向。其中,职业教育“内转”的一面注重人的生命价值,强调教育性,发展人的潜能,实现“育人”“;外推”的一面注重发挥职业教育的技术理性,强调社会价值,凸显社会属性,以实现“服务”。当前职业教育的双重发展逻辑发生异化,使职业教育难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对此,应当根据我国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双重逻辑,以实现职业教育“内转”取向与“外推”取向的高质量结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晓玲   杨新标  
中国的城市空间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空间治理。区别于西方国家以资本增殖为目的的城市空间生产,中国的城市空间生产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发展阶段中国的城市空间治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握城市空间治理的核心问题,通过城市经济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治理,促进城市经济效率与空间结构的协调、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与空间更新的协调、空间正义与发展效率的协调、“三生”空间的协调,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城市空间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地方。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于昊辰   吕晓   杨俊   卞正富  
研究目的: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国土空间治理的新要求及理论逻辑,为助推中国式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路径支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国土空间治理有必要在人地协调、公平均衡、特色鲜明、绿色高效、稳定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2)归纳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土空间治理之间所存在的系统协调、协同共生、演绎交互、调适匹配、包容共区5大理论逻辑。(3)由于区域间和城乡间差距(宏观)、产业间和地类间竞争(中观)、部门间和主体间博弈(微观),国土空间治理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4)从规划引导、用途管制和实践行动出发,提出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调适匹配与差别管控、精细治理与共治共享的中国式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治理将始终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和整体逻辑去反思治理路径,可为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治理内涵外延和理论实践提供有效参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黄娟  
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强国梦的根本基础,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将生态文明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陈宝生部长提出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融入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环节。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生态文明教育现代化,其中,创新发展是引领生态文明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当前要重点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制度与科技创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小青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力量:在发展特征上,其要具有高水平的支撑经济能力、高质量的现代职教体系、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能级、高效能的产教融合实力;在发展逻辑上,要对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遵循规模与质量相统一、兜底与赋能相统一、技能与德育相统一、升级与创新相统一、内生与外联相统一的基本逻辑;在发展路向上,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目标,丰内涵以实现发展的新质量、强类型以建构发展的新体系、优治理以生成发展的新生态、促开放以贡献发展的新方案。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根红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建设相融合,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能够加强高校学生的生态实践能力,还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生态文明氛围,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与认同感。文章对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出现问题的原因、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衡阳市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整合及实施途径进行选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袁雯  刘雅婷  马颂歌  
终身教育的概念与理念,映射教育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决定了其理念快速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同,也决定了终身教育实践的目标和路径因各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而异。当下,终身教育在理念层面,已从乌托邦式的教育畅想转向了融合个体发展与社会治理的统整性教育变革思想;在实践层面,我国政策话语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省市县乡层层建设的中国特色终身教育实践形态。面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强国的目标,我国终身教育的本土实践需要秉承“教育即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明确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推进路径,将学习者各类学习经历认证为能力资本,探索建立一种衔接有效、开放协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孙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其生态文明素养高低是衡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尺。文章以"美丽中国"战略思想对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要求为切入点,总结提炼出当前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生态教育资源、建设生态校园、创新活动形式、培育低碳生活习惯等方面提出解决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崔炳辉  
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向2035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迎来新的战略发展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实现2035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目标,需要从思想引领、理念先行、目标导向、价值追求、法治保障、师资支撑、技术推手等七个"全面"重点着手。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婧   刘波林   苑大勇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终身学习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特征、以保障人民终身学习的权利为根本原则、以促进人民现代性为基本方法、以人民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互联互通性、公平开放性、灵活多样性、制度规范性、技术先进性五大特征,蕴含着满足人民群众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稳定运行的需要、满足综合国力提升的需要等三重价值。但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终身学习文化尚未在全社会稳固形成、终身学习制度与法律保障不健全、终身学习资源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面向未来,应以树立积极主动的现代化终身学习观念为根本基准,以建立健全现代化终身学习法律与制度为强力支撑,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习资源的现代化终身学习促进方法为可靠依托,有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石连海  李护君  
教育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人的现代化为原点和归宿,包括器物、制度、观念等全方面的现代化,其价值意蕴在于推动共同富裕、加快技术革新、释放人才红利等。我国处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为现代技术异化的裹挟、优质资源供需的矛盾、公平与质量协同的困顿及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为破解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难题,寻求发展的最优路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优化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践行公平与质量协同的发展目标,同时重塑协调共生的教育生态,突破原有的发展桎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凤君   叶志聪   陈卓   马丽  
国家水网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先行领域。文章在总结我国水利建设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的基础上,从国家水网建设的地理效应、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家水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水网建设的战略途径。研究认为:(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建设经历了政策调整、管理变轨、民生发展和制度保障4个阶段,2023年进入全局统筹阶段,形成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安全效益。(2)缓解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等瓶颈制约,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是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家水网建设的基本要求。(3)未来应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分流域、分层级推进国家水网“一张网”建设,促进人水关系协调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整体优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