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08)
- 2023(11274)
- 2022(9016)
- 2021(8717)
- 2020(6908)
- 2019(15848)
- 2018(15874)
- 2017(28845)
- 2016(16534)
- 2015(19255)
- 2014(19069)
- 2013(17798)
- 2012(16075)
- 2011(14738)
- 2010(14755)
- 2009(13162)
- 2008(13105)
- 2007(11518)
- 2006(10379)
- 2005(9831)
- 学科
- 济(60852)
- 经济(60790)
- 管理(38916)
- 业(37532)
- 企(28927)
- 企业(28927)
- 中国(27834)
- 方法(23172)
- 教育(21197)
- 数学(20038)
- 数学方法(19856)
- 农(19201)
- 业经(14833)
- 财(14147)
- 贸(13778)
- 贸易(13766)
- 易(13517)
- 理论(13503)
- 学(12641)
- 农业(12390)
- 制(12350)
- 发(11942)
- 地方(10404)
- 教学(10173)
- 发展(10125)
- 银(10084)
- 银行(10075)
- 展(9998)
- 技术(9925)
- 行(9704)
- 机构
- 大学(224198)
- 学院(221170)
- 济(92113)
- 经济(90315)
- 研究(82555)
- 管理(75746)
- 理学(64586)
- 理学院(63769)
- 管理学(62693)
- 管理学院(62243)
- 中国(58608)
- 京(49756)
- 科学(45706)
- 财(41656)
- 所(40388)
- 范(39099)
- 师范(38859)
- 研究所(36727)
- 中心(35102)
- 教育(34365)
- 财经(33153)
- 江(33039)
- 北京(32873)
- 师范大学(31897)
- 经(30501)
- 经济学(30276)
- 农(30131)
- 院(29623)
- 经济学院(27181)
- 技术(26827)
- 基金
- 项目(141494)
- 研究(114596)
- 科学(113750)
- 基金(100818)
- 家(86883)
- 国家(86034)
- 科学基金(72848)
- 社会(72684)
- 社会科(68621)
- 社会科学(68604)
- 教育(60596)
- 省(53477)
- 基金项目(51228)
- 编号(48566)
- 划(47885)
- 成果(42176)
- 自然(42103)
- 自然科(41151)
- 自然科学(41141)
- 资助(40659)
- 自然科学基金(40458)
- 课题(37189)
- 部(34543)
- 重点(33848)
- 发(32726)
- 年(30851)
- 教育部(30843)
- 国家社会(30534)
- 创(29913)
- 性(29891)
- 期刊
- 济(101769)
- 经济(101769)
- 研究(78837)
- 教育(59713)
- 中国(56013)
- 财(31863)
- 学报(29809)
- 管理(29652)
- 科学(29307)
- 农(28746)
- 大学(24926)
- 技术(24448)
- 学学(21668)
- 农业(20035)
- 融(18761)
- 金融(18761)
- 经济研究(18047)
- 财经(17487)
- 职业(17373)
- 业经(15590)
- 经(15338)
- 问题(13693)
- 贸(13415)
- 坛(12328)
- 论坛(12328)
- 世界(12317)
- 业(12171)
- 国际(11836)
- 技术教育(11639)
- 职业技术(11639)
共检索到3476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志纯 陈昌
职业教育的双重逻辑是指职业教育以“内转”和“外推”兼存为发展逻辑,两者是职业教育的“一体两面”,但又存在不同的路径取向。其中,职业教育“内转”的一面注重人的生命价值,强调教育性,发展人的潜能,实现“育人”“;外推”的一面注重发挥职业教育的技术理性,强调社会价值,凸显社会属性,以实现“服务”。当前职业教育的双重发展逻辑发生异化,使职业教育难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对此,应当根据我国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双重逻辑,以实现职业教育“内转”取向与“外推”取向的高质量结合。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职业教育 内转 外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小青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力量:在发展特征上,其要具有高水平的支撑经济能力、高质量的现代职教体系、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能级、高效能的产教融合实力;在发展逻辑上,要对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遵循规模与质量相统一、兜底与赋能相统一、技能与德育相统一、升级与创新相统一、内生与外联相统一的基本逻辑;在发展路向上,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目标,丰内涵以实现发展的新质量、强类型以建构发展的新体系、优治理以生成发展的新生态、促开放以贡献发展的新方案。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中国式现代化 特征 逻辑 路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虞安骥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推动职业教育全面融入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从逻辑层面,职业教育可通过拓展办学空间、贯通培养渠道、丰富育人方式,不断夯实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之基、搭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之桥、强化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之路。从价值层面,推动职业教育融入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亦是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时代响应。鉴于此,进一步提出整合资源,拓展职业教育服务渠道;紧扣需求,突破职业教育招生桎梏;找准定位,转变职业教育教学观念;强化基础,完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聚焦矛盾,优化职业教育学习制度等实践方略,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有所裨益。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玉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变革,是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经济增长、思想革命、制度创新和社会转型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大国的现代化,是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全面现代化。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既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促进力量。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但其真正获得蓬勃发展的强劲驱动力量并赢得了举世瞩目伟大成就和经验的时期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于志晶,2006)。正如有研究者提出的,“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自身内在基因变革和内在发展冲动的结果”(费正清,1991),在1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逻辑。
关键词:
职业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阳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与世界共建共享的时代战略,是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然形成过往百年的叙事基调,彰显了百年中国基于历史、制度和文化三重逻辑共同形塑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加速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内在统一、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实践向度,共同体现职业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民生”与“国家”的高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于昊辰 吕晓 杨俊 卞正富
研究目的: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国土空间治理的新要求及理论逻辑,为助推中国式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路径支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国土空间治理有必要在人地协调、公平均衡、特色鲜明、绿色高效、稳定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2)归纳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土空间治理之间所存在的系统协调、协同共生、演绎交互、调适匹配、包容共区5大理论逻辑。(3)由于区域间和城乡间差距(宏观)、产业间和地类间竞争(中观)、部门间和主体间博弈(微观),国土空间治理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4)从规划引导、用途管制和实践行动出发,提出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调适匹配与差别管控、精细治理与共治共享的中国式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治理将始终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和整体逻辑去反思治理路径,可为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治理内涵外延和理论实践提供有效参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冯丹 朱德全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有效引领国家和人民迈向现代化的“牵引器”,内蕴以人民之“力”满足人民之“需”,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理性逻辑。作为面向人民现代化的教育,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应致力于满足人民指向效益型生产的物质需要、指向合作型生产的社会需要、指向绿色型生产的自然需要。作为服务人民现代化的教育,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应从教育理性上映射人民整全性生命、从教育资源上支撑人民跨界型发展、从教育制度上保障人民多向度行动。作为依托人民现代化的教育,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应以修正“为何”兼“何为”的人民行动理性触发动力擎、以优化“提质”兼“增效”的人民行动范式铺就快车道、以完善“输血”兼“造血”的人民行动制度再造新优势。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沈中彦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经过了“模仿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奠定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历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曲折、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规模、明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五个发展阶段。根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渐进式、持续性、内生型的现代化。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以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为标准,呈现出“四个相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时代特征,即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规模与质量相统一的现代化、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现代化、适应与引领相统一的现代化以及协同与开放相统一的现代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钟贞山 赵晓芳
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现过程和表现形式,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要构建内涵式发展、中高等职教育发展相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渗透、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的美好愿景,是职业教育思想现代化、职业教育内容现代化、职业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体制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与工业化进程相促进的过程,需要加强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规划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化2035,成为建设公平普及、优质终身和有创新服务能力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教育现代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宗仁 王波 蒋小波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派生产物,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有机契合教育强国战略要求,可为提升人力资源供给质量、服务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劲动力。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需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着力点、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切入点、以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为落脚点、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关键点,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着眼于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结合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依据与战略任务,职业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为本,推动教学理念现代化;坚持产教融合为先,推动教学模式现代化;坚持内涵式发展为根,推动教学治理现代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昌 赵志纯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这一词义内涵、概念体系和政策话语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框架中予以理解和建构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既具备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特征,又含有自身的现代性特征和演进逻辑。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力,以实然动因和应然动因为基本动力特征,以历史、现实和未来为观照,以增强职业教育的现时及未来适应性;其指向逻辑,以育人和服务为双重发展逻辑,既注重“成物”,又注重“成人”,以促进的人全面发展和满足社会的现代化需求相融合为最终目标;其推进路径,以理念指引和实践设计为战略机制,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理念内涵和实践逻辑的内生重构,促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构建及其现实性生成。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胡德鑫 邢喆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有机构成部分,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与演进逻辑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兴起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阶段、改革开放的重构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深化改革阶段。未来,我国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与行动路径包括: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本质要求,以推进“双高计划”为基本路径,以各层/各类职业教育融通为有效支撑,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关键着力点,以国际深度交流与合作为革新动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晨倩 岳吉瑞 李培繁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具有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技术升级,赋能产业兴旺;激活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治理;丰富职教内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基于破解现实困境的逻辑起点,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主线和提供多方保障的逻辑支点,构建起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并以“嵌入理论”为着力点,从价值嵌入、资源嵌入和关系嵌入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朝峰
站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纵线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纵轴审视,现代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价值旨归和生成逻辑的双重视域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新的现代化之路,既切合了中国的具体实际、体现了中国特色,又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也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期刊] 求索
[作者]
包炜杰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学术追问,这要求从国家治理层面作出符合中国经验事实与改革逻辑的系统性回答。从主体逻辑来看,党、政府与市场的内在关系成为中国国家建构的组织保障;从制度逻辑来看,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从价值逻辑来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人民城市等一系列国家治理鲜活实践深刻反映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驾驭好资本的价值底蕴。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在理论上打破了西方治理理论窠臼,而且在实践中以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