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10)
2023(18390)
2022(14963)
2021(14214)
2020(11459)
2019(26080)
2018(25995)
2017(48618)
2016(26508)
2015(29586)
2014(28974)
2013(28061)
2012(25564)
2011(23011)
2010(23473)
2009(21921)
2008(21884)
2007(19599)
2006(17775)
2005(16354)
作者
(70671)
(59879)
(59064)
(56319)
(37622)
(28280)
(26519)
(23047)
(22769)
(21018)
(20473)
(19878)
(19076)
(18971)
(18543)
(18276)
(17493)
(17138)
(17065)
(16949)
(15147)
(14416)
(14257)
(13802)
(13332)
(13326)
(13169)
(13143)
(11875)
(11866)
学科
(106281)
经济(106134)
(80320)
管理(75191)
(58740)
企业(58740)
(51874)
方法(36813)
中国(35377)
农业(34478)
业经(31193)
数学(30713)
数学方法(30385)
(27748)
(27614)
技术(21210)
(20391)
地方(20239)
(20009)
银行(19988)
(19883)
(19830)
贸易(19808)
(19360)
(19279)
(18514)
金融(18508)
理论(18354)
(17792)
(16491)
机构
学院(363535)
大学(362174)
(157569)
经济(154476)
管理(137289)
研究(128013)
理学(116954)
理学院(115673)
管理学(113923)
管理学院(113227)
中国(102202)
(77541)
(74819)
科学(72170)
(67726)
(62853)
中心(58846)
财经(57265)
(56565)
研究所(56184)
(52304)
业大(52233)
农业(51417)
北京(49307)
(49292)
经济学(48984)
师范(48883)
(45812)
(44187)
经济学院(43826)
基金
项目(235276)
科学(187681)
研究(181623)
基金(170812)
(147821)
国家(146427)
科学基金(125957)
社会(118371)
社会科(111908)
社会科学(111884)
(91223)
基金项目(89314)
教育(84016)
(76201)
自然(75812)
编号(74257)
自然科(74041)
自然科学(74023)
自然科学基金(72762)
资助(67195)
成果(61979)
(53974)
重点(53478)
(53274)
课题(52651)
(52284)
国家社会(50232)
(49734)
创新(49107)
教育部(46917)
期刊
(186546)
经济(186546)
研究(116835)
中国(90236)
(69849)
(58038)
管理(53640)
科学(51506)
学报(51383)
教育(50797)
农业(47149)
大学(41920)
(40664)
金融(40664)
学学(38849)
技术(33383)
业经(33212)
财经(29366)
经济研究(28698)
(25509)
(24790)
问题(24738)
世界(20332)
(19268)
(18441)
技术经济(17780)
科技(17364)
国际(16902)
农村(16736)
(16736)
共检索到576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姜海   田双清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基于地区发展均衡、主体成果共享的共同富裕内涵,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兼顾“公平”“效率”与“可持续”价值逻辑,通过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与农村进步,最终实现乡村地区、全部农民共同富裕。党的百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经历了“耕者有其田”、土地集体经营、家庭承包经营和土地“三权分置”等阶段演变,为中国式现代化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铲除落后根源、奠定制度基础、提供经济支撑和强大助力。实践证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坚持了党的全面领导、公平效率与可持续的有机统一、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化改革、持续扩权赋能与差别化政策,尽管经历了一些曲折,总体上始终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前进。站在历史新起点,需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进一步凝聚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共识,从收益分配、产权安排、市场体系、规划利用、生态保护、配套保障等层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扎实成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晨光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既是高标准开展“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亦是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目标。作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为提高产业增值收益、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态福祉提供有力支撑。然而,当前乡村地区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供给、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与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在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征程中,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乡村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为战略任务,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实现路径来看,应深化乡村数字治理变革,完善多元要素供给体系,推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超  
作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农地制度的重大创新,应基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要求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新型“三权分置”制度。共同富裕目标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基于农民发展能力的视角,集体所有权是生存保障能力的体制载体,承包权是生产发展能力的制度保障,经营权是财产收益能力的产权载体。“三权分置”改革能够提高农民发展能力,为农民提供基本社会保障、低成本提供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并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最终助推共同富裕。目前,“三权分置”改革面临集体所有权虚化与社会保障功能弱化、承包权固化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经营权大规模流转与贫富差距强化的困境。应当强化集体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郑淋议   钱文荣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突破口,然而,长期乡村制度供给的滞后成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掣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三农”问题现状,文章认为,要坚持底线思维和发展思维,建立健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制度供给体系,一方面从农业、农民和农村分别入手,健全以生产者为导向的农业支持保障制度,完善以提升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城乡资源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农村公共保障制度,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关键性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从农业、农民和农村整体出发,巩固和完善以共同富裕为旨归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协同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构筑根本性制度保障。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本刊记者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走出了一条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全省行政村总数由2003年的近4万个缩减到2022年的1.97万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覆盖率达90%以上,“千万工程”荣获2018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林星  
农村集体经济的现代化转型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发展“集体共富”的中国道路。农村集体经济现代化是包含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等三层结构的系统综合体,具有增进农民致富本领、农民致富机会、农民致富信念的积极效应。农村集体“三资”需遵循“分类转型”的逻辑,朝着“混合经营-联村抱团-党建引领”的改革方向发展。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农村集体“三资”分别采取不同的现代化路径:对集体经营性资产进行产权治理,构建混合所有制产权结构,提升集体经济的经营效率;对集体资源性资产进行有效的公共治理,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中介,实现规模化的资源整合;党建引领集体公益性资产的价值观治理方向,以“党建+”治理格局,强化集体经济公益性的服务功能。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光先   钟晓敏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理论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内在逻辑是,依据社会矛盾理论和方法论原则,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抓住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人民的立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伟大实践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其实践进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推动生产力发展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能力、促进人的社会关系和谐,并缩小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不同群体之间消费、能力和收入的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求索  [作者] 胡志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民农村实现富裕就要摆脱贫困、促进乡村振兴,让富裕有增长基础;农民农村实现富裕就要缩小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富裕有分配、社会流动支撑。基本公共服务能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在于基本公共服务能有效解决农村相对贫困、促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基本公共服务通过人力资本、均等化、赋权赋能“三大”机制,有效发挥其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社会流动效应,使之成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动力机制。因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须从价值理念、制度设计、供给能力三大方面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发挥好基本公共服务的增长、分配、流动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玲  
构建良好的农村创业生态环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民增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力推进,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调整,我国农村地区迎来创新创业发展的良好契机,但是由于目前农村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创业主体综合素质与能力低,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等原因,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仍需进一步完善,乡村地区可针对创业难点给予政策支持与引导,完善金融服务,培育乡村创新人才,夯实产业基础,培育新型产业业态,提升农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宋立丰  王静  张艳  
本文基于创新导向视角归纳提出具有鲜明的使命性、系统性和社会性特质的面向共同富裕的创新导向,初步构建“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推动力,在党的领导下,引导更广大群体形成契合自身的创新模式,探索更多样化、具有共同精神内核的,更加注重伦理性、意义性和使命性的创新模式,推进实施更加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创新模式,在实践层面以数字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以及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抓手,守正创新地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这一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范式,并对面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体系构建进行理论展望。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师方媛   何睦  
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经济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乡村治理方式变革三方面赋能,缩小农村内部发展差距,为推进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助力。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数字技术技能要求与村民数字素养不足的冲突、数实融合与乡村数字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的冲突、要素下沉与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的冲突以及治理工具智能化与乡村数字治理效能不足的冲突,导致数字经济对乡村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也必然要从培育数字人才、健全数字乡村资源整合体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着手,打通数字经济赋能堵点,为扎实推进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新动能。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罗玉辉  
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应坚持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制度逻辑和文化逻辑相统一。历史逻辑是“总逻辑”,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即:从“党史”中汲取共同富裕的政治经验;从“新中国史”中汲取共同富裕的制度经验;从“改革开放史”中汲取共同富裕的经济经验;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共同富裕的文化经验。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深入探究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其他四重“子逻辑”,即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制度逻辑和文化逻辑。牢牢坚持以上逻辑的一体化推进,方能推动新时代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走深走实。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云青   闫子兴  
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以乡村治理为抓手助推农村共同富裕是未来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和关键内容,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制度逻辑的有机统一。未来要扎实推进乡村治理助推共同富裕伟大工程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方向引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发挥好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强数字化建设,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优化乡村治理软环境,营造“助善治、促共富”的社会氛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穆鹏云   张守夫  
文章选取2008—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农业现代化、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三者间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且数字普惠金融对东北、西部地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发挥正向中介作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下乡、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是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经验借鉴的实践路径。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蒋南平  李艳春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强调了共同富裕的战略意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是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对如期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用文献分析及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实现条件、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归纳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总结了党100年来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为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发展、创新和检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