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58)
- 2023(8809)
- 2022(7522)
- 2021(7144)
- 2020(5888)
- 2019(13761)
- 2018(13214)
- 2017(24784)
- 2016(13467)
- 2015(15259)
- 2014(14815)
- 2013(14908)
- 2012(13982)
- 2011(12943)
- 2010(12791)
- 2009(11829)
- 2008(11598)
- 2007(10050)
- 2006(9087)
- 2005(8296)
- 学科
- 济(61079)
- 经济(61020)
- 管理(37242)
- 业(30074)
- 方法(26451)
- 数学(23845)
- 企(23713)
- 企业(23713)
- 数学方法(23579)
- 中国(21520)
- 环境(14616)
- 农(13445)
- 财(13332)
- 学(13094)
- 贸(12387)
- 贸易(12380)
- 易(12099)
- 地方(11935)
- 业经(10343)
- 制(10232)
- 划(10201)
- 发(9252)
- 和(8957)
- 农业(8797)
- 银(8421)
- 银行(8395)
- 融(8129)
- 金融(8129)
- 行(8122)
- 策(7514)
- 机构
- 大学(199539)
- 学院(193174)
- 济(87391)
- 经济(85696)
- 研究(79049)
- 管理(71256)
- 理学(60909)
- 理学院(60087)
- 中国(59745)
- 管理学(59147)
- 管理学院(58803)
- 科学(48326)
- 京(45842)
- 所(40442)
- 财(37357)
- 研究所(37097)
- 农(34354)
- 中心(34159)
- 财经(29952)
- 院(29528)
- 北京(29485)
- 业大(29228)
- 经济学(28452)
- 经(27634)
- 江(27494)
- 农业(27352)
- 范(25804)
- 经济学院(25554)
- 师范(25505)
- 科学院(24335)
- 基金
- 项目(134464)
- 科学(106532)
- 基金(101119)
- 研究(92979)
- 家(91339)
- 国家(90740)
- 科学基金(76339)
- 社会(61999)
- 社会科(59001)
- 社会科学(58980)
- 基金项目(52581)
- 自然(49865)
- 自然科(48716)
- 自然科学(48696)
- 省(47898)
- 自然科学基金(47814)
- 划(43540)
- 资助(42403)
- 教育(40953)
- 编号(33416)
- 重点(31256)
- 部(31055)
- 发(29624)
- 国家社会(27689)
- 成果(27189)
- 中国(27165)
- 创(26993)
- 科研(26130)
- 教育部(26077)
- 创新(25587)
共检索到296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盛明洁 蒋文 薛司徒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推进、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和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为城市规划带来了新挑战——控制超重和肥胖,除了基于医疗卫生的个体干预,是否存在环境干预?近年来西方学界兴起的致胖环境(obesogenic environment)研究初步揭示了食物环境、体力活动环境和环境压力源对超重和肥胖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干预提供了重要线索。结合西方研究进展和中国城市特征,构建了“识别(致胖环境)—评价(环境类型和风险地区)—社区规划干预(超重和肥胖)”的范式框架,以期使城市规划成为控制超重和肥胖的重要抓手,为“健康中国2030”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
致胖环境 超重和肥胖 社区干预 健康规划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郝庆 单菁菁 邓玲
研究目的:基于"以人为本"国土空间规划理念和实现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相匹配的现实需求,研究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法,并选择西藏自治区开展案例研究。研究结果:(1)传统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存在评价指标不够简化、指标集成方法缺乏科学逻辑、数据精度不高、评价结果与规划编制缺乏有机衔接等问题;(2)改进形成了新的评价方法,选取了海拔、坡度、温度等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根据影响因子间的内在逻辑确定了指标集成方法;(3)案例研究验证了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证实了因地制宜选择特色指标和阈值、采用高质量数据的必要性。研究结论:科学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有助于识别人地矛盾、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当被纳入"双评价"体系。未来需进一步研究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改进和完善不同空间尺度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人居环境 “双评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楚春礼 鞠美庭 王雁南 王圆生
全球变暖要求全世界寻求低碳发展模式,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成为低碳发展的核心阵地。低碳发展规划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文章根据城市低碳发展的内涵,从城市碳源、碳流、碳汇低碳化的角度提出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能源结构、产业、交通系统、建筑以及森林等植被碳汇,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技术框架及指标体系。
关键词:
城市 低碳发展规划 技术框架 指标体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岳文泽 代子伟 高佳斌 陈阳
研究目的:探索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辅助于省级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决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满足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必用性"、"管用性"和"好用性"要求;(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总体框架,可从资源环境禀赋、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动态预警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设计,需要选择适宜尺度,针对不同区域的主导功能如建设开发、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设定差别化指标权重。研究结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立足点是高效集聚开发和分类分级保护,基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识别资源环境本底的"短板"要素、明确当前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压力等级、实现对未来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动态预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侃 樊杰 徐勇
从国家重建规划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应急评价的应用需求出发,解析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承载能力应急评价难点,初步构建在灾后资源赋存、环境容量、生态安全以及灾害风险多重约束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应急评价的基本范式与技术流程,并提出未来灾后承载能力评价及研究重点。研究表明:针对评价周期短、涉及内容广、决策风险高、不确定性强、数据基础不足等特点与难点,需从地域功能预估与指标体系、单项要素评价与技术准则、综合集成评价与重建分区、人口容量测算与重建模式4个方面实施灾后应急评价。未来,建议从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关键阈值与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侃 樊杰 徐勇
从国家重建规划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应急评价的应用需求出发,解析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承载能力应急评价难点,初步构建在灾后资源赋存、环境容量、生态安全以及灾害风险多重约束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应急评价的基本范式与技术流程,并提出未来灾后承载能力评价及研究重点。研究表明:针对评价周期短、涉及内容广、决策风险高、不确定性强、数据基础不足等特点与难点,需从地域功能预估与指标体系、单项要素评价与技术准则、综合集成评价与重建分区、人口容量测算与重建模式4个方面实施灾后应急评价。未来,建议从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关键阈值与参数研究,应急评价辅助支撑体系与规划衔接技术研究,灾后承载能力演化特征与弹性机理研究,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及近邻山区等灾害高风险区的重点研究与超前应对,以及灾后应急评价及重建规划的工作协调与应用推广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提升未来应急评价快速化、规范化、精准化水平,为增强国家和地方政府灾后系统应对能力提供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轶 刘涛 张峰 叶志聪
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的双重力量作用下,日益频繁的洪涝灾害已成为中国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社会脆弱性评估识别易受淹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是降低风险和增强气候适应性的重要途径。以南京市为例,通过构建面向洪涝的城市社会脆弱性评价框架,识别南京社会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社会脆弱性总体上呈现“中心—外围”模式,即中心城区和远郊区社会脆弱性高,近郊区社会脆弱性低,进一步划分了“高暴露型”、“高暴露—高敏感型”、“高暴露—低适应型”和“低适应型”四种政策分区,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昌浩 朱晓东 潘涛 包志先
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面向生态城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键在于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斑块一廊道—基质模式和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研究了面向生态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方法。最后,以常州市市区为例,对生态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了分析,这对当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晓岚 吴勋
在现阶段不具备实施绩效预算条件、又要全力推进预算绩效评价的政策导向下,结合国家宏观政策、理论研究、实践试点的现状,把握部门预算、绩效预算、预算绩效评价的有机契合,凝炼部门预算与绩效预算之间的统驭性与调整性、部门预算与预算绩效评价之间的指导性与针对性、绩效预算与预算绩效评价之间的导向性与基础性,提出中央部门与基层单位双向推进的优化思路,形成理性的面向绩效预算的预算绩效评价实现框架。
关键词:
部门预算 绩效预算 预算绩效评价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志强 邓雪湲 干靓
通过《世界城市状况报告》系列六本的解读梳理出世界城市规划的类型、重点、趋势。世界城市规划的类型框架是基于国家治理体系不同和发展阶段不同,将城市规划分为5类,分述其城市规划的特征,并由此提出未来城市规划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创新实践的规划、包容的城市规划、规划范畴扩大、尺度多样、以及规划作为治理工具。城市规划的趋势聚焦在两个关键词:包容性城市规划,面向创新的城市规划。第一个趋势是面向和谐包容的城市规划,这包括:包容性规划、社会资本规划、缝合的规划、弥合城乡差距的规划和大都市区规划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二个趋势是面向创新的城市规划,通过反思20世纪全球规划模式(GS20C),提出面对创新、面向繁荣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阙明坤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谋划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未来蓝图,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立足新时代,面向未来,我国民办教育应找准符合自身的"教育生态位",确立在我国教育生态群落中的独特地位,避免高度重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佳 高华央
本文通过对当前区域规划的国内外宏观背景进行分析,明确了加强政策和制度设计在当前区域规划中的必要性。同时通过新一轮的区域规划与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轮城镇体系规划的对比分析明确了新时期区域规划在规划理念、工作重点、规划方法等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政策和制度设计层面进行了方法和对策的探讨。最终得出结论,立足于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区域规划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政策 制度 区域规划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金岩
卡尔·芬格胡斯在《向中国学习——城市之道》一书中,建构了一个时代转型期的"超现代"城市规划框架。这个框架在反思现代主义的弊病和吸取中国道家思想精髓基础上,将"道"、"字"、"阴阳"、"无为"、"风水"和"德"作为主要元素,形成了一个城市规划游戏的"道德"格式塔。该框架并非是一个普适的城市形态模式,没有流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迷恋和个人"乌托邦"。其来自于中国的"道",很值得中国规划师在思考的基础上将之再中国化。
关键词:
道 超现代 城市规划 格式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魏后凯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化战略*魏后凯1978年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开始加速。城市化一方面孕育了城市现代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并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观念;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垃圾,造成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国
"向权力讲述真理"是当前许多规划师以及政府官员对规划师职责的一个定位,但从中国城市规划行业的现状来看,这个定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规划师远未掌握相关真理,二是既有的不多的真理也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三是向权力讲述真理在有些时候是无效的。因此,"向权力讲述真理"很难改变中国城市规划行业目前所面临的被动、尴尬的局面。作者认为,中国的城市规划师不仅要积极探索真理,还要从"向权力讲述真理"转向"城市公共政策的重要制定者",切实推进城市规划向重要的公共政策转变。
关键词:
权力 真理 城市规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