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42)
2023(3570)
2022(2941)
2021(2600)
2020(2039)
2019(4584)
2018(4384)
2017(8711)
2016(4283)
2015(4865)
2014(4650)
2013(4599)
2012(4101)
2011(3559)
2010(3433)
2009(2924)
2008(2740)
2007(2408)
2006(1857)
2005(1508)
作者
(11823)
(9817)
(9605)
(9130)
(6088)
(4464)
(4452)
(3817)
(3671)
(3382)
(3277)
(3239)
(3036)
(3006)
(2982)
(2912)
(2898)
(2780)
(2760)
(2734)
(2388)
(2366)
(2333)
(2228)
(2220)
(2138)
(2136)
(2112)
(1991)
(1930)
学科
(18342)
经济(18331)
管理(16981)
(16862)
(15017)
企业(15017)
技术(9163)
方法(7361)
技术管理(6288)
数学(6156)
数学方法(6123)
业经(5363)
地方(5084)
产业(4741)
(4613)
(3830)
中国(3803)
环境(3385)
农业(3328)
(2949)
理论(2826)
地方经济(2771)
(2752)
(2750)
财务(2750)
财务管理(2746)
(2646)
企业财务(2592)
(2560)
贸易(2556)
机构
学院(60518)
大学(59405)
管理(27087)
(24898)
经济(24403)
理学(24016)
理学院(23777)
管理学(23536)
管理学院(23391)
研究(17808)
中国(12369)
(12064)
科学(10659)
(9536)
业大(8659)
中心(8581)
(8549)
财经(7969)
(7663)
(7566)
师范(7523)
北京(7217)
经济管理(7167)
(7149)
商学(7148)
经济学(7092)
研究所(7084)
商学院(7070)
(6933)
(6917)
基金
项目(45960)
科学(37060)
研究(35931)
基金(32840)
(28077)
国家(27855)
科学基金(24742)
社会(23161)
社会科(22085)
社会科学(22079)
(19561)
基金项目(18352)
(15570)
教育(15369)
自然(15321)
自然科(14949)
自然科学(14949)
自然科学基金(14678)
编号(14294)
(11894)
资助(11682)
(11049)
创新(10906)
成果(10524)
重点(10119)
(9669)
课题(9650)
国家社会(9462)
发展(9128)
(9115)
期刊
(26896)
经济(26896)
研究(16680)
中国(10515)
管理(10344)
科学(7838)
(7120)
技术(6943)
学报(6562)
(6239)
教育(5926)
大学(5313)
业经(5070)
学学(4969)
科技(4914)
农业(4745)
技术经济(4298)
经济研究(4010)
财经(3476)
问题(3443)
现代(3355)
(3075)
(3005)
论坛(3005)
图书(2802)
商业(2738)
(2674)
金融(2674)
资源(2670)
(2600)
共检索到816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晁蓉  姚建文  
为促进从基础研究领域和产业技术领域对高价值专利自上而下进行顶层设计研究,提升我国高价值专利创造、运用和管理能力,提出基于SWOT-AHP(层次分析)方法,分析相关领域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深度挖掘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发展驱动因素、关键知识图谱、核心专利、技术路线图以及产业竞争情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构建面向“基础研究创新+产业技术实现”的高价值专利顶层设计方案。并以电能质量治理为例,宏观层面分析得出电能质量扰动技术、谐波技术、电压暂降、微电网、电气化铁路与牵引供电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等成为当前研究的新方向,而国家各项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的相关科技成果为电能质量治理实现与产业化创造铺垫了关键基础;中观层面识别出我国在H02M7、H02M1、H02J3、H02M3等领域已占绝对优势,而全球在H04B1、H03F1等领域尚存在技术空白点与弱点,我国需从产业链和产业实现视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与产业政策引导开展相关研发活动;微观层面深度挖掘产业竞争情报,形成技术和产业关联性的可视化网络图,从科学、技术和商业3个维度明晰市场目标的专利布局特点。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美桂1, 赵兰香2, 姚升保3, 陈锐1  
产业知识基础发展现状评析是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对解析型、综合型、符号型3类产业知识基础进行分类辨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产业知识基础对科技创新中心的推进路径及其发展策略,并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为例,对北京产业知识基础进行分类测算和评析。研究结果显示:解析型知识基础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关系,符号型知识基础与其它类型产业知识基础的相关性较弱,一般需要转型的城市相对来说综合型知识基础水平较高。相对于全国大多数城市,北京综合型、解析型和符号型3类知识基础均较强,1998-2014年呈现出逐渐上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柳卸林  何郁冰  
本文提出,中国存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产业核心技术能力仍然不高的困境。而加强企业基础研究是提升中国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政府如何分配研发经费的投入,如何提高政府和企业在基础研究活动的投资并优化投资结构,是我国有效实施自主创新政策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认为,随着产业竞争日益依赖于技术竞争,中国基础研究投入的结构性"比例失调"对中国产业核心技术创新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提高中国产业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应该推进政府计划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互补,加强产业驱动型基础研究。企业应该改变过于依赖大学研究机构提供基础研究成果的格局,通过持续的对基础研究的投资,以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立  
本文总结了国际上关于R&D的收益率研究的结果,结果表明:政府和私人资助R&D,其收益率是相当可观的。曼斯菲尔德关于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定量研究,令人信服地证明基础研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曼斯菲尔德的研究方法做了评述,并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佳   钟永恒   赵展一   王辉   李贞贞   孙源  
企业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中具有重要作用。从企业视角研究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有助于理解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掌握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规律,制定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本文从科学关联度、专利引文时滞、科学循环周期、学科多样性等角度构建分析指标,并以上市公司为例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上市公司技术创新对基础研究成果的吸收较少;(2)领域内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基础研究的支撑作用显著;(3)科学关联度越高的产业领域,基础研究成果向技术创新转化的速度越慢;(4)基础研究向技术创新传递知识的速度逐渐加快;(5)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学科多样性高于其他传统产业领域。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增民  陈立文  
文章基于基础研究与企业技术创新结合模型的研究,阐述了基础研究对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认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基础研究发端于企业发展需要和必要的技术服务需求,并经常与应用研究发生交互作用。就施工企业而言,基础研究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方法论,并推进技术创新的进程;而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现新的技术活动课题。通过运用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方法,对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展开调查,提出施工企业要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切入点开展基础研究,突出问题导向开展应用研究、反哺基础研究,坚持以在建工程项目为中心推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增民  陈立文  
文章基于基础研究与企业技术创新结合模型的研究,阐述了基础研究对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认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基础研究发端于企业发展需要和必要的技术服务需求,并经常与应用研究发生交互作用。就施工企业而言,基础研究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方法论,并推进技术创新的进程;而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现新的技术活动课题。通过运用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方法,对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展开调查,提出施工企业要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切入点开展基础研究,突出问题导向开展应用研究、反哺基础研究,坚持以在建工程项目为中心推进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建议企业关注基础研究与企业技术创新结合的诸多前沿性问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增民  陈立文  
文章基于基础研究与企业技术创新结合模型的研究,阐述了基础研究对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认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基础研究发端于企业发展需要和必要的技术服务需求,并经常与应用研究发生交互作用。就施工企业而言,基础研究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方法论,并推进技术创新的进程;而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现新的技术活动课题。通过运用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方法,对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展开调查,提出施工企业要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切入点开展基础研究,突出问题导向开展应用研究、反哺基础研究,坚持以在建工程项目为中心推进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张雪  张志强  陈秀娟  郭辰  
通过论文及专利的交叉引用分析探讨合成生物学领域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联,为提高该领域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建议,为科技资源整合策略提供支持。本研究以论文、专利分别作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替代指标,以Web of Science和美国专利商标局中收录的近十年合成生物学领域共9033篇论文、5233件专利为研究对象,从引文整体分布情况、科学及技术关联度、引文时滞、循环周期四个角度对专利及论文引文进行分析,从主题分布情况对论文—专利混合共被引情况进行分析,力求多角度综合分析合成生物学领域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关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国际上合成生物学领域97%左右的技术创新引用了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但仅有4%的基础研究引用了技术创新成果;科学关联度总体波动不大,而技术关联度尚未形成稳定的趋势,美国的科学关联度及技术关联度均优于其他国家,而我国较为落后;专利文献更倾向引用时滞小于15年的专利、小于13年的论文,论文文献更倾向引用时滞小于6年的专利、小于6年的论文;专利的技术循环周期为13.92年、科学循环周期为12.28年,论文的科学循环周期为6.99年、技术循环周期为10.85年;合成生物学领域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有相同的发展趋势,如均关注基因与基因组的合成、基因编辑等方面的研究,但基础研究关注范围更多、领域更广。因此未来需加强将技术创新成果运用到基础研究中,促进新的技术创新成果产出;加快基础研究及先前技术创新成果向技术创新的转化速度;引用新颖性更强的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成果,促进创新。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倪玉洁  
重大创新能够颠覆产业发展,被视为竞争力的核心来源。本文通过梳理相应理论与研究,结合实际案例归纳了从基础研究与市场需求出发到实现重大创新的四种路径,并得出基础研究与市场需求都是重大创新过程的必备要素,但基础研究更易催生重大创新的结论。最后通过对比各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与结构发现,基础研究重视不足是发展中国家较少重大创新的原因之一,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玲玲  张宇娥  杜丽  凌世婷  林青  余梦霞  
[目的/意义]从科学技术研究内容出发,探讨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两方的协同方向与协同特征,为领域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未来协同发展策略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首先,调查领域研究发展体系,构建领域中间分类轴以联结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内容。其次,通过文献内容聚类挖掘基础研究方向与技术创新方向,以定量评价方法将基础研究方向与技术创新方向判定为热点方向、快速发展、缓慢发展3种发展状态。最后,基于发展状态,总结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协同特征,并应用于新型电子元器件领域实证分析。[结果/结论]实现了内容挖掘及定量评价相结合研究方法下的新型电子元器件领域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协同方向分析,在更细粒度研究方向层面清晰地展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可能的协同状态,并基于其协同特征为该领域协同方向发展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倪自银  
本文从资源特性、非竞争性及与其他资产的整合效应等方面分析了市场智力资产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和顾客价值创造的作用;从知识转移的角度,简述了市场智力资产获取的层次特点和管理要点,提出了市场智力资产获取的综合框架以及市场智力资产提升的基本途径。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丽霞  
[目的/意义]为提高专利情报服务高校科技创新质量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在分析高校科技创新对专利情报的需求,专利情报服务高校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分别以专利情报服务主体、专利情报服务平台为软、硬资源支撑,以专利情报产品的产出过程为主轴的专利情报服务高校科技创新的架构。[结果/结论]研究架构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局限]由于时间和篇幅有限,未能对分析框架中高校的所有创新领域进行一一阐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早  许薛璐  
当中国的科研投入总量开始被归入世界第一梯队、总体科技水平逐步接近世界前沿水平(前沿差距缩小)时,国家的科研投入方向(偏向应用还是偏向基础)开始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科学研究对创新增长的贡献度。本文从理论与经验两个层面证明,面对不同的前沿差距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最优技术差距水平,当前沿差距小于最优技术差距时,应用研究投入持续维持在一个过高水平上将会对创新增长产生抑制作用;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则可通过增强本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缩小最优技术差距,扭转应用研究对创新增长边际递减的负面效应。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中国产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性拐点之上,只有持续保持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强劲势头,才能最终使得中国的产业创新实现从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的转变。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早  许薛璐  
当中国的科研投入总量开始被归入世界第一梯队、总体科技水平逐步接近世界前沿水平(前沿差距缩小)时,国家的科研投入方向(偏向应用还是偏向基础)开始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科学研究对创新增长的贡献度。本文从理论与经验两个层面证明,面对不同的前沿差距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最优技术差距水平,当前沿差距小于最优技术差距时,应用研究投入持续维持在一个过高水平上将会对创新增长产生抑制作用;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则可通过增强本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缩小最优技术差距,扭转应用研究对创新增长边际递减的负面效应。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