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05)
2023(6989)
2022(6009)
2021(5517)
2020(4617)
2019(10062)
2018(9926)
2017(19369)
2016(10121)
2015(10876)
2014(10285)
2013(9706)
2012(8459)
2011(7481)
2010(7477)
2009(7436)
2008(6993)
2007(5982)
2006(5075)
2005(4430)
作者
(25380)
(21074)
(20874)
(19946)
(13366)
(10064)
(9715)
(8178)
(8057)
(7424)
(7146)
(7015)
(6705)
(6486)
(6395)
(6319)
(6258)
(6250)
(6219)
(5922)
(5167)
(4903)
(4831)
(4830)
(4786)
(4656)
(4607)
(4566)
(4103)
(4015)
学科
(32732)
经济(32687)
(29667)
管理(28565)
(23775)
企业(23775)
方法(16738)
数学(14414)
数学方法(14126)
(11545)
中国(11050)
(10904)
保险(10811)
(9380)
银行(9376)
(8883)
(8775)
(8746)
(8396)
财务(8378)
财务管理(8356)
(8025)
金融(8024)
企业财务(7916)
业经(7618)
(7617)
贸易(7613)
(7459)
理论(6697)
(6085)
机构
学院(130297)
大学(128171)
管理(52126)
(52120)
经济(50980)
理学(44533)
理学院(44126)
管理学(43193)
管理学院(42965)
研究(36582)
中国(36302)
(28398)
(25419)
财经(22563)
科学(20986)
(20542)
中心(19871)
(18887)
(17508)
财经大学(17118)
(16744)
经济学(16601)
业大(16495)
(15675)
北京(15646)
经济学院(15101)
研究所(14924)
(14812)
师范(14679)
(14610)
基金
项目(87310)
科学(70134)
基金(65229)
研究(65179)
(55565)
国家(55123)
科学基金(49071)
社会(42687)
社会科(40469)
社会科学(40459)
(33418)
基金项目(33406)
自然(31786)
自然科(31151)
自然科学(31145)
自然科学基金(30576)
教育(30167)
(28184)
资助(27425)
编号(27017)
成果(21245)
(19353)
重点(19231)
(18546)
国家社会(17686)
课题(17679)
(17466)
人文(17371)
教育部(17340)
创新(17256)
期刊
(53781)
经济(53781)
研究(40818)
(23525)
金融(23525)
中国(22369)
(22286)
管理(18362)
学报(16471)
(15936)
科学(15609)
大学(13164)
学学(12612)
教育(11611)
财经(10658)
技术(10361)
农业(9951)
业经(9691)
经济研究(9395)
(9000)
理论(7600)
统计(7565)
实践(7081)
(7081)
财会(6998)
(6781)
问题(6103)
决策(6034)
技术经济(5982)
商业(5819)
共检索到1920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胡斌  史本山  
较之表现为贷款预期损失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自身对表现为贷款非预期损失与极端损失的信贷风险的覆盖能力非常有限。基于对信贷风险计量的新认识,充分考虑信贷资产非预期损失与极端损失的各种情况,构建起的贷款保险定价模型,能改善贷款保险价格的定价依据,对完善信贷保险机制、创新信贷风险转移定价理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表现为贷款非预期损失与极端损失的信贷风险更适合被保险业务转移,且基于此制定的贷款保险价格存在可能的价格优势。研究同时结合国家对金融保险业的改革愿景,提出了加快贷款保险业务发展、完善贷款保险业务价格形成条件与形成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宇嘉  陆军  
在信贷市场完全信息的假设下,以贷款风险溢价为基础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能够完全覆盖贷款预期损失。而在经济或行业处于繁荣或上升时期,银行扩张贷款总量、增加长期贷款、放松贷款标准的行为,实际上低估了贷款预期损失。应用马尔科夫链预测理论构建的预测贷款准备金模型,克服了预期现金流折现法、动态准备金法和压力测试准备金法存在的实施难度大、监管制约等缺陷,能够保持银行经营的稳定以及客观地反映盈利状况,可以作为改革贷款准备金政策的参考。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吴本健  曾欣  
合理的存款保险定价可有效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存款保险定价的两种主要方法——期权定价法和预期损失定价法及其最新发展情况。期权定价法的核心是将存款保险看作存款保险机构以银行资产为标的发行的一份看跌期权,之后学者从股利发放、监管宽容、系统性风险等多个角度进行拓展。预期损失定价法主要根据边际损失与边际保费收入相等来进行保费厘定,以探寻如何通过更科学的方法更精确地测量银行的预期损失。此外,本文讨论了存款保险定价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吴本健  曾欣  
合理的存款保险定价可有效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存款保险定价的两种主要方法——期权定价法和预期损失定价法及其最新发展情况。期权定价法的核心是将存款保险看作存款保险机构以银行资产为标的发行的一份看跌期权,之后学者从股利发放、监管宽容、系统性风险等多个角度进行拓展。预期损失定价法主要根据边际损失与边际保费收入相等来进行保费厘定,以探寻如何通过更科学的方法更精确地测量银行的预期损失。此外,本文讨论了存款保险定价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峰  
随着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风险计量工具的推广,国内商业银行开始使用预期损失这一指标来衡量信用风险的大小,并以此作为贷款定价和准备金计提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参考。本文从预期损失的原理出发,通过对比其在贷款定价和准备金计提中的应用差异,试图揭示当前银行利润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并向监管部门、商业银行以及社会公众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迟国泰  于善丽  
研究目标:控制银行"存量+增量"全部贷款的非预期损失风险,优化银行贷款配置,提高银行贷款收益。研究方法:基于非预期损失非线性叠加原理,以"存量+增量"全部贷款的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RAROC最大为目标函数,以"存量+增量"全部贷款的经济资本小于等于银行经济资本限额为主要约束,采用0-1规划来配置新增贷款,建立了基于非预期损失非线性叠加的新增贷款组合优化模型。研究结果:银行进行贷款配置时,必须要考虑"存量+增量"全部贷款的非预期损失。研究创新:一是通过建立存量贷款非预期损失、增量贷款非预期损失与全部贷款的非预期损失之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得到"存量+增量"全部贷款的非预期损失,改变了计算非预期损失时仅立足于新增贷款而忽略了存量贷款非预期损失的弊端。二是以"存量+增量"全部贷款的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RAROC最大为目标函数,确保了银行"存量+增量"全部贷款的调整资本收益率最大的同时,非预期风险最小,改变了贷款配置时仅立足于增量贷款,而忽略存量贷款的弊端。三是以"存量+增量"全部贷款的经济资本小于等于银行经济资本限额为主要约束来控制银行整体风险可承受,改变了现有研究忽略全部贷款经济资本控制的弊端。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周镕基   姚帅   李明贤  
银行破产风险管理是维护金融稳定的永恒课题,存款保险定价是防范银行破产风险外溢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基于预期损失定价理论,设计出一种集赔付能力检验、预期损失定价和目标比率测算于一体的存款保险定价模型,以防范银行破产的外溢风险,为全球金融稳定提供中国方案。利用2015~2022年中国38家上市银行数据集进行存款保险基金充裕性测度,在测度结果的约束下,设计出适合中国样本的预期损失定价表,并进一步利用2002~2022年四大国有银行的数据集,完成存款保险基金理想目标比率的模拟测度工作。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存款保险基金在中型与中小型银行样本的赔付标准下,处于能够实现安全赔付的“均衡稳定状态”,而在大型银行样本的赔付标准下仍处于“非均衡波动状态”。第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预期存款保险费率位于0.0160%~0.0375%之间,中型银行样本组的预期存款保险费率位于0.0256%~0.0291%之间,而中小型银行样本组的预期存款保险费率位于0.1006%~0.2135%之间。第三,非系统性银行危机期间的理想目标比率范围应位于3.25‰~7.20‰之间,系统性银行危机期间的理想目标比率范围应位于4.68‰~9.27‰之间。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建立基金储备目标制、更新监管评级体系和提高系统性风险重视程度等建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冰  陈亚楠  
2014年7月24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了最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该版本最重要的变化是将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模型改进为预期损失模型。本文首先回顾了该准则修订的国际背景,并在分析预期损失模型优缺点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未来使用预期损失模型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雪枝  
文章利用违约率可变的CreditRisk+模型来计量商业银行零售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并最终得到了违约损失和损失分布明确的解析式,从而为计量零售资产组合的非预期损失创造了条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魏修建  李思霖  王聪  
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的不断发展,建立适合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已非常迫切。虽然存款保险制度存在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但是研究表明:合适的存款保险定价可以减少自身存在的问题,给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带来更大保障。选择地方性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采用BP神经网络及D-S证据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预期损失定价模型来计算存款保险费率,对这些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进行简单评定,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给出预期损失率,从而得出存款保险费率。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戴国强  吴许均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对商业银行的资本要求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这不仅影响了银行的资本金管理,同时还间接影响了贷款定价。本文首先简要评述了有关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相关文献,随后通过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对低风险贷款和高风险贷款的定价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贷款定价同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资本报酬率,以及低风险贷款占总贷款的比率等因素相关;(2)某种贷款的定价不仅受自身违约概率的影响,还受其他类型贷款的违约概率的影响;(3)专营高风险贷款的银行的定价要低于同时经营低风险和高风险贷款的银行的定价。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瑞稳  樊平  
贷款损失准备(LLP)反映了商业银行现有资产组合中贷款的预期损失,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效率会对银行财务报表的质量及银行的稳健运行产生一定影响。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相关理论对2010~2014年中国A股上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相对效率进行分析,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考察计提效率的表现和变动情况,并对计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存在一定的无效性,技术效率呈递减趋势,国有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LLP计提技术效率优于股份制银行。LLP计提效率主要受银行自身特征因素影响,与宏观经济因素关系不显著。非利息收入占比和流动性风险对技术效率有显著负面影响。因此,为提高L...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牛锡明  郑万春  
论贷款风险、风险收益、风险损失三者的关系牛锡明,郑万春一、贷款风险、风险收益和风险损失的概念所谓贷款风险是指发生贷款本息损失的不确定住,即借款方不能按期偿还和清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形成贷款风险的因素很多,但最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贷款对象,二是贷款方...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冬鸣  
就贷款损失准备两种会计方法而言,贷款五级分类法在计提范围及对抵押物扣除处理方面行际之间存在差异,部分机构存在利用贷款损失准备操纵利润的可能,仅从贷款损失准备比例看,大多也未充分体现周期特征。与此同时,五级分类法下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也并不牢固。而相对于贷款五级分类法而言,贷款损失准备采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技术虽然减少了数值的主观性,但其预计期间、折现率选取与使用等仍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亟待解决。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宇嘉  陆军  陈千里  
本文通过构建贷款风险迁移矩阵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前瞻性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具有抑制信贷紧缩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80年代末芬兰、挪威和瑞典三个北欧国家及90年代日本的银行危机、信贷紧缩及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从贷款准备金的角度指出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的滞后性是这些国家信贷紧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实证分析了1996~2005年十年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得出的结论是:国有银行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有强化或助推信贷紧缩的影响,而股份制银行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可以部分解释1996~1998年我国出现的信贷紧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