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68)
- 2023(13901)
- 2022(10990)
- 2021(9772)
- 2020(7846)
- 2019(17066)
- 2018(17166)
- 2017(32392)
- 2016(17712)
- 2015(19707)
- 2014(19643)
- 2013(18724)
- 2012(17076)
- 2011(15610)
- 2010(15778)
- 2009(14989)
- 2008(14203)
- 2007(13001)
- 2006(11935)
- 2005(10819)
- 学科
- 济(92105)
- 经济(92010)
- 管理(49013)
- 业(45196)
- 企(34491)
- 企业(34491)
- 方法(29346)
- 中国(25411)
- 数学(25385)
- 数学方法(25171)
- 农(23709)
- 地方(21451)
- 业经(21280)
- 财(17548)
- 学(17227)
- 农业(16441)
- 制(15506)
- 融(14251)
- 金融(14243)
- 地方经济(13581)
- 银(13511)
- 银行(13481)
- 行(13038)
- 体(12869)
- 理论(12721)
- 产业(12567)
- 发(12230)
- 贸(11899)
- 贸易(11893)
- 环境(11445)
- 机构
- 学院(254292)
- 大学(252705)
- 济(113416)
- 经济(111166)
- 管理(91339)
- 研究(90960)
- 理学(77960)
- 理学院(77070)
- 管理学(75570)
- 管理学院(75123)
- 中国(68901)
- 科学(52825)
- 京(52801)
- 财(50878)
- 所(45856)
- 农(41639)
- 研究所(41429)
- 中心(40386)
- 财经(40156)
- 江(38988)
- 经济学(36663)
- 经(36384)
- 业大(34834)
- 范(34700)
- 师范(34336)
- 北京(33034)
- 经济学院(32598)
- 院(32437)
- 农业(32423)
- 州(30950)
- 基金
- 项目(163963)
- 科学(129463)
- 研究(122887)
- 基金(118403)
- 家(102820)
- 国家(101973)
- 科学基金(86920)
- 社会(80874)
- 社会科(76521)
- 社会科学(76504)
- 省(64234)
- 基金项目(60852)
- 教育(56426)
- 划(53087)
- 自然(52314)
- 自然科(51143)
- 自然科学(51130)
- 编号(50337)
- 自然科学基金(50209)
- 资助(47809)
- 成果(41816)
- 重点(37142)
- 发(36884)
- 部(35669)
- 课题(35343)
- 国家社会(34357)
- 创(33795)
- 创新(31613)
- 教育部(31039)
- 性(30988)
- 期刊
- 济(135066)
- 经济(135066)
- 研究(79302)
- 中国(54306)
- 农(40008)
- 财(38854)
- 学报(38322)
- 管理(36033)
- 科学(35269)
- 教育(29853)
- 大学(29570)
- 学学(27773)
- 农业(27115)
- 融(25016)
- 金融(25016)
- 经济研究(23475)
- 技术(22758)
- 业经(21145)
- 财经(20944)
- 经(18291)
- 问题(17068)
- 业(14174)
- 世界(13381)
- 技术经济(13376)
- 贸(12965)
- 统计(12527)
- 图书(12463)
- 商业(12114)
- 国际(11936)
- 现代(11763)
共检索到395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刘伟杰 周绍东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据逐渐成为社会化生产的核心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推动数据成为商品,生产数据商品的劳动包括雇佣和非雇佣两种形式,雇佣数字劳动主要在雇佣体系内生产"生产经营数据",非雇佣数字劳动则主要在雇佣体系外生产"个人数据""中间数据"和"公共数据",资本家能够同时占有这两种劳动的成果及其剩余价值;为极大地拓展剩余价值来源,资本势力凭借技术进步偏向性从生产领域向生活领域入侵,将大量数字活动转化为非雇佣数字劳动,从事非雇佣数字劳动的劳动者被抽象为一条条数据从而成为"数字化个体";"数字化个体"突破了传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劳动时间、劳动人群和劳动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但其并不拥有关键性数字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成为被资本家剥削的对象,而资本为"数字化个体"再生产支付的代价大为降低,劳动对资本的依附性则进一步增强。可见,数字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但拓展了剥削范围、提高了剥削强度、增强了剥削隐蔽性。因此,我国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不能任由私人资本尤其是外国资本控制和垄断数字平台,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邵彦敏 赵文瑄
随着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运用,传统劳动在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中衍生出了数字劳动。分析数字劳动、数字资本及其劳资关系的实质和新现象,对于揭示数字资本主义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数字资本放大了数字劳动中劳动对象和手段的非物质性特征,但数字劳动并未改变劳动的本性,仍然从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与数字劳动相对应的数字资本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并未改变数字资本的剥削本性。数字劳动在数字资本的控制下并未摆脱被剥削的命运,反而带来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在宽度、长度、深度三个维度的新变化。只有深刻认识到数字资本主义加剧了现有劳资关系不平衡、扩展了新的阶级对立、使剥削更具隐蔽性,才能揭开数字资本主义所宣扬的劳资关系“自由化”“灵活化”假象,实现对数字资本主义的解蔽,并验证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真理性。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何爱平 徐艳
劳动资料数字化发展的本质是马克思所论述的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应用的升级和扩展,其所引发的劳资矛盾运动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之中。劳动资料数字化发展不仅使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呈现规模数据资源化、生产体系智能化、市场流通平台化的新特征,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还使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即资本的逐利性使其趋向于通过智能化生产强制劳动,利用平台规则设定支配劳动,占有用户数据并以此控制劳动,从而加深了劳动对资本的实质从属。当前,我国劳动资料数字化正在快速推进,应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健全应对机制,推动劳动资料数字化与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何爱平 徐艳
劳动资料数字化发展的本质是马克思所论述的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应用的升级和扩展,其所引发的劳资矛盾运动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之中。劳动资料数字化发展不仅使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呈现规模数据资源化、生产体系智能化、市场流通平台化的新特征,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还使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即资本的逐利性使其趋向于通过智能化生产强制劳动,利用平台规则设定支配劳动,占有用户数据并以此控制劳动,从而加深了劳动对资本的实质从属。当前,我国劳动资料数字化正在快速推进,应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健全应对机制,推动劳动资料数字化与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崔学东 曹樱凡
"共享经济"是对数字资本主义或平台资本主义的叙述修辞。本文认为,西方"共享经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利用数字技术修复后工业和金融资本主义新"滞胀"(停滞与资产价格膨胀)崩溃后所面临的积累危机,转向从受众无酬劳动、家庭生活资料的再商品化中提取剩余价值;利用数字化的零工劳动重塑雇佣劳动关系,解决在开放分散劳动场所下的劳动组织与监督问题,创造更为弹性和不稳定的劳动后备军;以数字创新扰动者的角色,挤压和取代有管制行业和企业,削弱政府管制,强化新自由主义。因此,"共享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替代或终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经济有重要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吴宏洛 孙璇
在异化劳动理论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所做的四重规定性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当代数字资本主义发展带来劳动方式和劳动形态的新变革,异化劳动有了新的表现形态: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隐藏于非物质化的数字产品中;二是"数字生产过劳"现象成为劳动异化的新样态;三是智能生产使人与他的类本质更加对立;四是劳资关系被深深隐藏在"人机关系"背后,劳动者遭遇技术性失业并"向下流动",引发资本主义劳资对抗深层次的社会危机。准确把握资本主义数字经济背后异化劳动的新特征,是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剥削方式的关键。
关键词:
资本主义 数字经济 异化劳动 劳资矛盾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胡莹
数字技术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积累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数字资本作为一种支配性力量,推动了资本积累。数字化信息网络生产系统具有更强的将劳资双方及消费者整合在资方控制下进行"合作"的能力。劳动主体通过劳动过程创造了劳动产品的价值,劳动过程、劳动主体和劳动产品是价值创造的三要素。从劳动过程来看,数字劳动的出现丰富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从劳动主体来看,"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所产生的"产消合一"者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之一;从劳动产品来看,创新性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和原有数字化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共同构成了无形数字商品的总价值。面对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价值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仍然具有科学性和现实阐释力。与此同时,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有必要对劳动的内涵、价值创造的主体及商品价值衡量等问题作出新的思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胡莹
数字技术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积累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数字资本作为一种支配性力量,推动了资本积累。数字化信息网络生产系统具有更强的将劳资双方及消费者整合在资方控制下进行"合作"的能力。劳动主体通过劳动过程创造了劳动产品的价值,劳动过程、劳动主体和劳动产品是价值创造的三要素。从劳动过程来看,数字劳动的出现丰富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从劳动主体来看,"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所产生的"产消合一"者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之一;从劳动产品来看,创新性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和原有数字化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共同构成了无形数字商品的总价值。面对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价值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仍然具有科学性和现实阐释力。与此同时,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有必要对劳动的内涵、价值创造的主体及商品价值衡量等问题作出新的思考。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乔晓楠 郗艳萍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人工智能、机器人及3D打印等技术的导入将进一步替代人类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平台资本依靠无酬的数字劳动,可以从产业资本转移剩余价值;数据资源的垄断促成平台资本的垄断,为此产业资本不得不加深对平台资本的依附。上述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劳资关系的对立。因此,当数字技术与资本主义结合之后,则被异化为资本攫取利润的工具。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并未发生变化,所以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的不相容这一基本矛盾依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贾振博
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数字资本主义阶段。数字资本主义内生为资本逻辑下的监控性社会,进而侵犯人们的隐私、控制人们的生活甚至使人产生技术异化。反思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必要推进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要着眼于对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拜物教性的批判,从而揭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被掩盖的不平等关系,进一步阐释数字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形式和特点,既要促进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智能技术 云计算 大数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振羽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具体内容看作不包括非物质生产的劳动陈振羽经济学界流行着一种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的重大误解,认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具体内容看作包括非物质生产的劳动,由此把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说成也可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我们探讨这个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枭吟
美国经济数字化深刻作用劳动力市场的方方面面,带来更加灵活的就业模式,延伸了劳动力市场匹配的虚拟空间,引发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高度流动。这种积极而显著的变化是经济数字化过程中,劳动者、企业与各种产业部门之间动态变化的综合结果,并最终由于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结构失衡。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适应经济数字化变化的措施来提升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和促进就业。
关键词:
经济数字化 劳动力市场 美国经济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曹晓勇
马克思认为,雇佣劳动绝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货币与活劳动的交换活动,其本质上是设定资本即生产资本的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又结合的过程。“非雇佣数字劳动”概念的兴起反映了数字经济时代劳动的新形态和新变化,也引起学者们对“非雇佣数字劳动中是否存在剥削和是否产生剩余价值”的争辩和讨论。本文借鉴马克思的雇佣劳动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非雇佣数字劳动”的生产性和雇佣性,系统全面把握“非雇佣数字劳动”过程,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究“非雇佣数字劳动”的新特征以发展和创新马克思雇佣劳动理论。
关键词:
非雇佣数字劳动 数字劳动 雇佣劳动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邱海平 曾悦梅
劳动力商品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之一,劳动力商品化是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重要内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分析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前提条件、历史过程和多种状况,为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启发。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数字经济和建立在数字平台基础上的零工经济与零工劳动现象蓬勃发展。在零工经济和零工劳动中,资本控制劳动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本质。零工经济和零工劳动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力商品化的范围,加剧了劳动力商品化的不稳定性,从而更加有利于资本增殖和资本积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科学认识数字化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蔡万焕 乔成治
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资本利用自己掌握的数字技术与资本力量对社会进行渗透,通过收集和分析消费者的互联网反馈数据,如消费水准、消费倾向等,来影响和控制每个消费者的行为,其最终目的是由资本全面控制社会整体的生产、消费、流通与分配过程,使资本的控制力与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这种控制也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如新的劳资矛盾和更具规模的生产过剩等,从而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数字科技有向人类对立面发展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私有制的存在导致科技只为少部分人掌握、只为少部分人服务。
关键词:
大数据 异化理论 控制论 数字资本主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