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98)
- 2023(13463)
- 2022(10562)
- 2021(9649)
- 2020(8063)
- 2019(17857)
- 2018(17572)
- 2017(35237)
- 2016(18639)
- 2015(20736)
- 2014(20659)
- 2013(20185)
- 2012(18168)
- 2011(16089)
- 2010(16551)
- 2009(16159)
- 2008(15702)
- 2007(14357)
- 2006(12983)
- 2005(12369)
- 学科
- 业(86752)
- 济(81540)
- 经济(81443)
- 企(77823)
- 企业(77823)
- 管理(68287)
- 方法(33421)
- 业经(30840)
- 中国(28809)
- 融(28705)
- 金融(28705)
- 财(28559)
- 农(28224)
- 银(27974)
- 银行(27968)
- 行(27005)
- 数学(25371)
- 数学方法(25172)
- 制(22763)
- 务(21619)
- 财务(21582)
- 财务管理(21558)
- 企业财务(20449)
- 农业(20290)
- 策(18844)
- 技术(17017)
- 理论(16509)
- 地方(15807)
- 贸(15660)
- 贸易(15645)
- 机构
- 学院(264136)
- 大学(255243)
- 济(119724)
- 经济(117429)
- 管理(108022)
- 理学(90556)
- 理学院(89837)
- 管理学(88816)
- 管理学院(88323)
- 研究(80862)
- 中国(77539)
- 财(61701)
- 京(51994)
- 财经(47541)
- 经(43062)
- 江(42134)
- 科学(41918)
- 中心(40418)
- 所(38985)
- 农(38968)
- 经济学(37002)
- 财经大学(35034)
- 研究所(34172)
- 州(33882)
- 经济学院(33489)
- 北京(32923)
- 业大(31922)
- 融(31622)
- 商学(31436)
- 银(31317)
- 基金
- 项目(160166)
- 科学(129067)
- 研究(124076)
- 基金(118165)
- 家(98576)
- 国家(97562)
- 科学基金(87251)
- 社会(82197)
- 社会科(78080)
- 社会科学(78061)
- 省(63247)
- 基金项目(61139)
- 教育(55509)
- 自然(53263)
- 自然科(52126)
- 自然科学(52118)
- 自然科学基金(51299)
- 编号(50804)
- 划(50604)
- 资助(48754)
- 成果(41016)
- 创(36737)
- 部(35803)
- 业(35709)
- 发(35278)
- 重点(35113)
- 课题(34513)
- 国家社会(33854)
- 制(33500)
- 创新(33467)
- 期刊
- 济(139833)
- 经济(139833)
- 研究(86011)
- 中国(53056)
- 融(51724)
- 金融(51724)
- 财(51013)
- 管理(46253)
- 农(38404)
- 科学(30221)
- 学报(27767)
- 农业(25003)
- 业经(24805)
- 技术(24634)
- 财经(24536)
- 大学(23366)
- 学学(22452)
- 经济研究(22100)
- 教育(21262)
- 经(21041)
- 问题(17713)
- 技术经济(15394)
- 贸(15133)
- 业(15001)
- 现代(14415)
- 国际(14270)
- 财会(14167)
- 世界(13535)
- 理论(13342)
- 商业(13205)
共检索到4218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徐国祥 郝晋豪
本文基于2007—2020年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数据,探究企业金融化对经营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货币政策对金融化与经营风险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企业金融化程度提升使其面临的经营风险加剧,且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扩大,这一作用逐渐增强。对样本时期进行划分,采用金融收益作为金融化指标,得到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企业金融化对经营风险的正向影响更显著。异质性检验发现:金融化对经营风险的正向影响以及货币政策的强化效应主要体现在经营者受监督程度较低、财务环境较差的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中。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会阻碍未来企业价值的提升。本文研究使用动态指标衡量金融化,并结合货币政策视角,为避免“脱实向虚”引起企业内部经营风险提升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 经营风险 货币供应量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于博 罗玉玲
本文以2009-2019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的年度数据为样本,研究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强化约束预期、激励预防性动机,导致企业提高预防性金融资产的配置水平;但紧缩性货币政策也会通过抑制流动性来制约资产价格泡沫,从而弱化投机性金融资产的配置,进而抑制金融化。(2)除直接影响外,存在"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企业金融化"的间接影响机制。紧缩性政策会激励影子银行发展,这一方面缓解了企业预防性动机,降低了预防性金融资产配置;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金空转和资产价格泡沫,激励企业逐利性金融资产的配置,推升了金融化水平。(3)多重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尽管紧缩政策通过传统信贷和影子信贷对企业金融化产生的影响截然不同,但借传统银行信贷渠道抑制投机与金融化,仍是紧缩性政策所发挥的主导性作用。本文拓展了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路径分析,为监管当局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引导企业"脱虚返实"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珊 黎洁婷
基于经济“脱实向虚”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以2008~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异质性动机驱动下的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均不同,长期投机型金融化通过减缓资本积累进而抑制就业;短期储备型金融化则通过缓解融资约束进而促进就业,且该过程的前半路径受到货币政策宽松度的正向调节。此外,本文还发现长期投机型金融化对就业的抑制效应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更强,而短期储备型金融化对就业的促进效应在资本密集型企业中更强。本文的研究深化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就业的关系研究,对于政府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苏坤
以中国沪深两市2007~2016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实体企业不断金融化的现实背景,系统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货币政策与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增大了公司经营不确定性和公司风险,恶化了公司代理问题,进而增加股价崩盘风险。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助长实体企业的金融化,增强实体企业金融化的股价崩盘风险效应。这丰富与拓展了实体企业金融化经济后果与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深刻认识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危害,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飞 杜建华
实证检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非金融上市公司金融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将促进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且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与市场化进程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是通过降低高管风险承担水平与加剧企业的融资约束等作用渠道促进了实体企业的金融化。因此,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时,应当注重调控方式与调控时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透明度。同时,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和措施来提升企业家的信心与风险承担意愿,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从而有效抑制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金融化的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建军 韩珣
随着经济金融化进程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通过直接充当"实质性信用中介"或"间接参与影子信贷市场"的方式开展影子银行业务。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行为对经营风险有何影响,风险又通过何种机制在企业部门之间、企业与金融部门之间进行传导?本文利用2004—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会增加经营风险,在融资约束程度较高、公司治理较差的企业中,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对经营风险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当企业通过委托贷款或者民间借贷方式,作为信用中介向资金需求方融出资金时,借款方的还款风险会降低贷款企业的偿债能力,并且通过"会计账户机制"传导到贷款方,进而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当企业部门通过购买"体制内影子银行体系"发行的各种"类金融产品"间接参与到影子信贷信用链条中,整个金融体系的波动将通过"系统性风险联动机制"增加企业预期收益的波动性,从而加剧经营风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婧 李世恒 陈博
本文选取2003—2020年中国上市非金融企业微观数据,考察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风险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会通过影响中国非金融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约束程度、杠杆率和短债长用水平,进而影响非金融企业债务风险承担。中国多领域去杠杆政策措施的配合实施以及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能够缓解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风险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不同类型非金融企业债务风险的溢出效应存在显著差异,货币政策向紧缩调整会使民营企业、制造业企业及中小规模企业的债务风险更快上升。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卫国 董晋亭 于连超 毕茜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其频繁调整会对微观企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以2007~2017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地抑制企业金融化。考察调节因素后发现,当市场套利空间较大,这种抑制作用会减弱;当政策不确定性提高、金融生态环境较好时,这种抑制作用会加强。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并不会推动企业"脱实向虚",也并未造成企业过度金融化的恶果。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不确定性 金融化 “脱实向虚”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孙华妤 郑莉萍 廖佳
本文选取2007—2019年中国非金融上市企业和宏观经济数据,从信贷期限结构的视角检验了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宽松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延长企业信贷期限结构抑制企业金融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存在地区和个体的非对称效应,宽松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期限渠道降低银行竞争强度较高地区企业、政府支持行业企业和高杠杆企业的金融化水平。对于银行竞争强度较弱地区企业和低杠杆企业,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失效。信贷期限结构的提升对降低非政府支持行业企业和低杠杆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效力不足。本文的研究揭示了货币政策影响微观企业金融化的具体机制,对客观评价货币政策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信贷期限结构 企业金融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顾海峰 张欢欢
选取2009—2018年中国2319家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从金融资产持有与金融渠道获利双重视角,对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融资约束的中介作用与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企业通过金融资产持有与金融渠道获利双重路径实现金融化。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存在抑制作用促使企业“脱实向虚”,降低无形资产研发创新投入,从而抑制企业创新。(2)金融资产持有下的企业金融化对具有高股权集中度、高资产负债率、高成长性等微观特征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更大。金融渠道获利下的企业金融化仅对具有高股权集中度、高资产负债率、低成长性等微观特征企业创新存在抑制作用。(3)融资约束在企业金融化抑制企业创新中的中介作用显著。相对于企业从金融渠道获利,融资约束在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抑制企业创新中的中介作用更为明显。相对于国有企业,融资约束在非国有企业金融化抑制企业创新中的中介作用更为明显。(4)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化抑制企业创新中具有调节作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加剧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在企业金融化抑制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中,融资约束的中介作用部分对冲了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仲旦彦 余兴无 王一舒 谭瑾
文章以2011—2020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实体企业金融化、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股票收益率三者内在关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实体企业股票收益率间显著正相关;金融化水平与实体企业股票收益率间显著负相关;金融化水平显著弱化货币政策有效性对股票收益率的增强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实体企业股票收益率关系的调节作用在不同产权性质企业中呈现出异质性,具体为国有企业中金融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实体企业股票收益率关系并不具有显著调节作用,而非国有企业中金融化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实体企业股票收益率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彬蕊 刘锡良 张琳
本文以企业风险承担为研究视角,考察了中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背景下,货币政策对企业风险承担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随金融市场化改革推进存在的差异。我们利用2004-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季度数据和动态面板广义矩法,对基准和拓展模型提出的假说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大企业风险承担,金融市场的发展会弱化上述关系。企业所有权、技术类型和外部融资依赖决定了风险承担机制的有效程度。这说明随着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外部货币政策环境应被视为影响企业风险承担行为的关键因素。此外,本文还证明了货币政策可以通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企业风险承担 金融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彬蕊 刘锡良 张琳
本文以企业风险承担为研究视角,考察了中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背景下,货币政策对企业风险承担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随金融市场化改革推进存在的差异。我们利用2004-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季度数据和动态面板广义矩法,对基准和拓展模型提出的假说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大企业风险承担,金融市场的发展会弱化上述关系。企业所有权、技术类型和外部融资依赖决定了风险承担机制的有效程度。这说明随着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外部货币政策环境应被视为影响企业风险承担行为的关键因素。此外,本文还证明了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企业的风险投资行为推动经济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企业风险承担 金融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韩珣 易祯
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均衡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对企业影子银行业务的理论影响机制,提出了对应的研究假说,并利用2007—2019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对企业影子银行业务起到正向影响,影响机制是通过影子信贷利率和金融资本配置效率两个渠道作用于企业影子放贷行为。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影子银行业务的正向影响,在分析师乐观偏差程度较高、对外担保事件较多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投资者情绪高涨、企业家信心提高及P2P问题平台数量的增加会放大紧缩性货币政策与企业影子银行业务之间的正向关系。拓展性分析结果表明,央行沟通中稳定市场预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等词频的提高会减弱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影子银行业务的正向影响。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促进企业影子放贷行为而提高了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中介初次信贷配置失衡的问题。本研究对于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指引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志强 马永健 范爱军
文章基于2000—2020年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宏观杠杆率和上市公司数据,在识别数量型货币政策外生冲击的基础上,采用局部状态依赖投影等方法,从宏观、微观角度研究了企业债务负担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宏观杠杆率处于高杠杆期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有企业投资的促进作用比民营企业更大,对实际GDP、实际投资的促进作用也更大,并且更容易引发通胀;相对于高杠杆企业的金融加速器效应,低杠杆企业投资的预期收益效应更大;异质性分析发现,规模较小、更年轻、现金持有更少的企业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更强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