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997)
- 2023(22889)
- 2022(19343)
- 2021(17903)
- 2020(14971)
- 2019(34029)
- 2018(33545)
- 2017(64296)
- 2016(34645)
- 2015(38546)
- 2014(38349)
- 2013(37912)
- 2012(35020)
- 2011(31650)
- 2010(31995)
- 2009(29969)
- 2008(29090)
- 2007(25849)
- 2006(22871)
- 2005(20901)
- 学科
- 济(157566)
- 经济(157407)
- 业(112676)
- 管理(108312)
- 企(98477)
- 企业(98477)
- 方法(63983)
- 数学(52976)
- 数学方法(52325)
- 中国(43340)
- 财(41375)
- 农(41166)
- 业经(40138)
- 地方(34990)
- 学(31227)
- 制(31055)
- 融(30340)
- 金融(30337)
- 银(29585)
- 银行(29527)
- 农业(28920)
- 行(28425)
- 务(28410)
- 财务(28322)
- 财务管理(28277)
- 企业财务(26931)
- 理论(26266)
- 贸(25496)
- 贸易(25476)
- 易(24653)
- 机构
- 学院(496558)
- 大学(494620)
- 济(207825)
- 经济(203537)
- 管理(193157)
- 研究(170853)
- 理学(165604)
- 理学院(163720)
- 管理学(160808)
- 管理学院(159896)
- 中国(133497)
- 京(105975)
- 科学(103615)
- 财(96476)
- 所(86647)
- 农(82142)
- 研究所(78363)
- 中心(77535)
- 财经(76659)
- 江(75008)
- 业大(71877)
- 经(69623)
- 北京(67300)
- 范(64335)
- 农业(63991)
- 师范(63674)
- 经济学(63492)
- 院(62254)
- 州(60476)
- 经济学院(56959)
- 基金
- 项目(328855)
- 科学(259676)
- 研究(239706)
- 基金(239111)
- 家(208481)
- 国家(206692)
- 科学基金(178271)
- 社会(152725)
- 社会科(144850)
- 社会科学(144815)
- 省(128484)
- 基金项目(125632)
- 自然(115541)
- 自然科(112915)
- 自然科学(112886)
- 自然科学基金(110898)
- 教育(110315)
- 划(107694)
- 资助(99241)
- 编号(96504)
- 成果(78065)
- 重点(74172)
- 发(72443)
- 部(72441)
- 创(68924)
- 课题(67120)
- 创新(64027)
- 国家社会(63263)
- 科研(62617)
- 教育部(62235)
- 期刊
- 济(236958)
- 经济(236958)
- 研究(150588)
- 中国(99530)
- 管理(76736)
- 学报(76725)
- 财(76626)
- 农(74892)
- 科学(71902)
- 大学(58879)
- 学学(55810)
- 融(54254)
- 金融(54254)
- 教育(53469)
- 农业(51019)
- 技术(45687)
- 财经(39037)
- 业经(38333)
- 经济研究(38126)
- 经(33739)
- 问题(30137)
- 业(28163)
- 技术经济(26539)
- 统计(23557)
- 现代(23116)
- 贸(22818)
- 商业(22618)
- 版(22584)
- 科技(22515)
- 世界(22381)
共检索到7555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巴曙松 柴宏蕊 方云龙
基于结构性去杠杆的视角,本文将2004—2018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与中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相匹配,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及其背后可能的调节因素。本文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且存在合理阈值;上市企业的所在区域、所有权性质的差异会明显影响杠杆率合理阈值的分布;进一步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与投资规模在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之间发挥明显的调节作用。上述结论在替换关键变量、削弱内生性问题后依旧稳健。本文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为合理安排不同区域、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杠杆率调控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周兵 胡振兴
本文以我国31个省市2008—2017年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分别构造门槛面板模型研究了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金融杠杆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杠杆不具有门槛效应;金融企业金融杠杆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本文运用差分GMM和系统GMM对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解决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分析研究得出金融企业的高杠杆不利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但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现阶段处于合理水平,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
结构性去杠杆 高质量 门槛模型 GMM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史贞 李向阳 刘伟燕 王森
金融结构和企业杠杆率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2008—2019年非金融企业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宏观经济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金融结构指数增加对于降低企业杠杆率是否有显著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经济增长模式、政府干预程度以及制度环境水平之间的异质性。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以及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企的一些经验事实,提出四个假设,实证分析得出金融结构指数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且高储蓄率、高政府干预程度会抑制这种负相关关系,高制度环境水平会强化这种负相关关系。鉴于此,建议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及增强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于降低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作用。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孟蓼筠
2008年以来,我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快速增加。企业的高杠杆率,为金融风险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因此,企业去杠杆化刻不容缓。通过依托河南省73家上市公司数据,结合抽样调查,分析了当前非金融企业杠杆资金的现状及影响"去杠杆"的主要因素,并寻求"去杠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上市公司 杠杆率 债务风险 去杠杆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谭小芬教授主持的"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分化与结构性去杠杆研究"获批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项目响应中央着力推进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防范与化解重大风险",其中平稳有序去杠杆是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高杠杆问题主要集中于非金融企业,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锐 陈硕
鉴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我们尝试以典型中部省份湖北省为例,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测算方法以及企业杠杆对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的研究文献;然后,利用社会融资规模等相关指标测算出非金融企业整体杠杆率,并描述杠杆率的特点;最后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对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郑明贵 范秋蓉 于明
文章选用2015—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研发投入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以及组织资本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滞后影响且二者为倒U形关系,当研发投入强度小于13.57%时,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会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当研发投入强度大于13.57%时,则会抑制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组织资本在研发投入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倒U形曲线关系中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一方面高组织资本会使倒U形曲线拐点左移,使曲线形态更加平缓,说明高组织资本能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成果转化率和产出率,减缓研发投入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波动性;另一方面高组织资本会使倒U形曲线整体水平上升,优化研发投入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作用。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谭小芬 徐慧伦 董兵兵
推进结构性去杠杆需要全面把握中国企业杠杆率的分布情况。本文通过分析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发现金融危机后高杠杆企业的主要特征为规模较大,位于房地产,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且多为国有企业。此外,近些年去杠杆使信贷配置效率有所优化,但高杠杆企业偿债能力依然较弱,且2017年以来企业偿债能力有所恶化,部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增大,杠杆率被动上升。中国企业杠杆率所表现的结构性特征和潜在风险与企业特征差异、资产价格和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演变有关。未来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应强化国企预算约束,构建竞争中性的市场环境,加快僵尸企业处置,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以因城施策原则进行房地产调控,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注重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谭小芬 王雅琦 李松楠
本文基于1998—2013年工业企业数据,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EPU)的视角探讨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分化与资源错配,研究发现:第一,EPU上升会扩大不同效益企业的杠杆率分化,高效益企业的杠杆率降幅是低效益企业的3.06倍;第二,融资约束差异是不同效益企业在EPU上升时杠杆率分化的重要原因,避险能力差异的影响则比较有限。高效益企业与低效益企业的杠杆率背离意味着金融资源投向的错配,并最终对企业部门的资产效益乃至经济可持续增长产生影响。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潘晶
去杠杆是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企业部门去杠杆又是整个杠杆去化问题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我国当前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发展现状和结构特征入手,剖析企业杠杆率不断攀高的深层次原因,并对杠杆去化路径做出了相应探索。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杠杆率 去杠杆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金涛 岳华
针对企业杠杆高企与结构性扭曲的现状,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数字金融所具有的结构性去杠杆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促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机制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途径助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异质性分析表明:基于所有制视角,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非国有企业结构性去杠杆;基于行业视角,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非制造业企业结构性去杠杆;基于监管强度视角,有力的金融监管举措能够促进数字金融发挥结构性去杠杆的成效;另外,数字金融亦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负债的水平。本文研究结论为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谭小芬 李源 王可心
本文基于2000—2015年47个国家和地区非金融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考察了金融结构与企业杠杆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结构与企业杠杆率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平均而言,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使企业杠杆率下降0.44个百分点。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增加在降低企业整体杠杆率的同时会增加企业债务期限。进一步地,这一关系会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间呈现显著异质性。具体而言:一国(地区)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程度越低、金融发展程度越高、监管质量越好、信息披露程度越高,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增加对企业降杠杆的作用越显著;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增加对企业杠杆率的负向影响在创新型行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那些高杠杆、大规摸、低盈利、股权集中度较低以及政企关联较弱的企业,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的增强对企业降杠杆的作用更显著。为推动中国国有企业去杠杆,金融层面需要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发展,确保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均衡合理,同时宏观上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强监管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微观上需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丰团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去杠杆尤其是非金融企业去杠杆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环境的恶化、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资金的结构性错配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流动性泛滥成为导致非金融企业高杠杆率的主要原因。去杠杆与保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非金融企业去杠杆与金融部门去杠杆之间的矛盾、去杠杆的紧迫性与过程缓慢性之间的矛盾、国有企业去杠杆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等决定了非金融企业去杠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发展股权融资、开展市场化的债转股等都是非金融企业去杠杆的有效途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喻崇武
稳定经济增长和降低杠杆率是中国经济长期面临的一对"两难问题"。本文从金融摩擦的视角,厘清非金融企业部门经济增长与杠杆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为实现稳定经济增长和防范债务风险提供政策建议。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部门呈现宏观杠杆率持续攀升、微观杠杆率分化两个显著特征,杠杆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金融摩擦主要通过资源错配降低TFP和减少企业要素投入数量两种渠道来影响经济增长,更多资本流入效率较低的企业引起非金融企业部门宏观杠杆率上升、微观杠杆率分化。治理金融摩擦提升资本配置效率有利于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和防范债务风险,一方面要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准确评估债务风险与发现价值创造源泉,另一方面要依据角色功能、作用机制和投资诉求对企业、政策和资金来源进行分类匹配,针对不同企业利用不同政策工具引导不同类别的资金进行投资。
关键词:
金融摩擦 经济增长 杠杆率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戴又有 蔡定洪 胡章灿 张翼
近年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债务持续上升,成为导致企业部门杠杆率和总杠杆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就国企内部而言,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出现了"杠杆率背离"现象,即地方国企的微观杠杆率(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并且持续下降,但其债务规模和宏观杠杆率(债务占GDP比重)的增速较高,并在绝对水平上超过了央企。本文针对"杠杆率背离"现象,依据国有企业财务数据,分析国企内部的杠杆率差异。研究发现:央企与地方国企存在不同的负债机制,央企的债务增速与中央财政支出增速正相关,与GDP增速负相关,与物价及利率不相关;而地方国企的债务增速与地方财政支出、GDP增速、物价和信用利差均呈正相关,与基准利率负相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当前环境下,虽然地方国企的微观杠杆率(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且持续下降,但资产负债率的降低主要来自资产扩张而不是利润积累,加之存在隐性负债和过于依赖低成本融资的问题,因此地方国企的潜在债务风险总体上高于央企。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推进国有企业结构性去杠杆、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杠杆率 债务 去杠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