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28)
2023(13857)
2022(10944)
2021(9826)
2020(8331)
2019(18320)
2018(18104)
2017(35266)
2016(18880)
2015(21058)
2014(21198)
2013(20556)
2012(18466)
2011(16025)
2010(16970)
2009(16867)
2008(16103)
2007(14948)
2006(13498)
2005(13088)
作者
(51605)
(42819)
(42357)
(40641)
(27563)
(20012)
(19442)
(16465)
(16026)
(15505)
(14790)
(14408)
(14034)
(13528)
(13520)
(13022)
(12590)
(12459)
(12121)
(12107)
(10732)
(10581)
(10269)
(9765)
(9741)
(9713)
(9667)
(9573)
(8488)
(8387)
学科
(85498)
(79401)
企业(79401)
(78889)
经济(78760)
管理(73379)
(34481)
银行(34335)
(32718)
(31269)
(31117)
金融(31115)
(31010)
业经(30877)
方法(30329)
中国(28430)
(26313)
(23202)
财务(23162)
财务管理(23088)
企业财务(21954)
数学(21545)
数学方法(21428)
农业(19365)
(19008)
技术(17688)
体制(16598)
(15802)
理论(15604)
地方(15337)
机构
学院(264896)
大学(258366)
(115624)
经济(113302)
管理(105396)
理学(88348)
理学院(87618)
管理学(86672)
管理学院(86194)
研究(81093)
中国(79448)
(63186)
(54454)
财经(48467)
(43806)
(43706)
科学(42683)
(41349)
中心(40874)
(39610)
经济学(36058)
财经大学(35771)
(35625)
(34983)
研究所(34254)
银行(34240)
北京(33578)
业大(32985)
经济学院(32552)
(32023)
基金
项目(161034)
科学(129214)
研究(123461)
基金(118796)
(99947)
国家(98968)
科学基金(88038)
社会(81848)
社会科(77768)
社会科学(77749)
(64023)
基金项目(62465)
教育(55650)
自然(53971)
自然科(52701)
自然科学(52691)
自然科学基金(51826)
(51017)
编号(49811)
资助(47615)
成果(40836)
(37360)
(37225)
(36199)
(36107)
重点(35835)
(34602)
课题(34297)
国家社会(34162)
创新(33977)
期刊
(137094)
经济(137094)
研究(86503)
中国(61116)
(55812)
(54142)
金融(54142)
管理(45844)
(40677)
科学(31892)
学报(31208)
大学(25948)
农业(25751)
财经(25534)
学学(24877)
技术(23725)
业经(23502)
(21829)
教育(21624)
经济研究(21407)
问题(17431)
财会(17041)
(15446)
会计(15255)
技术经济(14462)
现代(14168)
理论(13428)
(13167)
世界(12996)
国际(12903)
共检索到432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孙伟艳  胡士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影子银行业务中,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文章以沪深A股2010—2020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审计收费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削弱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审计收费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经营风险和审计投入在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影响审计收费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定价决策和相关部门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家华   孙辰   赖才林  
本文选取非金融上市国有企业及其下属上市子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了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在对非金融国有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过程中发挥着协同作用。在进一步分析中,异质性分析证明了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协同效应在应计盈余管理水平较高、公司治理水平较高、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样本中,对非金融国有企业影子银行业务规模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途径加强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协同、改善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水平,以及提高非金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对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雯雯   王书华  
改善金融错配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H-K模型基础上,将非金融影子银行要素引入企业生产函数,并以2008—2022年我国非金融企业为样本,探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金融错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适度参与影子银行业务能够改善企业金融错配,但过度发展则不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影子银行业务对金融错配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通过企业资金成本影响金融错配程度。扩展性分析发现,以“投资替代”动机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实体经营产生“挤出效应”。据此,应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合理运用影子银行业务,以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军航  卢传家  
本文基于管理者异质性视角,以2013~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CEO财务经历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CEO财务经历可以抑制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在采用倾向匹配得分法(PSM)等多种稳健性检验以后,上述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CEO财务经历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作用在CEO权利较大的企业中和CEO权利较小的企业中均显著;在非国有企业中这种负相关关系依然显著,但在国有企业中不显著。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桂荷发  张春莲  王晓艳  
以2003—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来实证分析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该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子银行化行为会抑制企业主营业务的发展,会降低该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这种抑制效应会因产权属性、融资约束的不同而不同,即国有企业的影子银行化业务对企业主营业务发展的抑制效应更强,而融资约束越强的企业其影子银行化业务对企业主营业务发展的抑制效应更明显。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建军  韩珣  
随着经济金融化进程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通过直接充当"实质性信用中介"或"间接参与影子信贷市场"的方式开展影子银行业务。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行为对经营风险有何影响,风险又通过何种机制在企业部门之间、企业与金融部门之间进行传导?本文利用2004—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会增加经营风险,在融资约束程度较高、公司治理较差的企业中,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对经营风险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当企业通过委托贷款或者民间借贷方式,作为信用中介向资金需求方融出资金时,借款方的还款风险会降低贷款企业的偿债能力,并且通过"会计账户机制"传导到贷款方,进而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当企业部门通过购买"体制内影子银行体系"发行的各种"类金融产品"间接参与到影子信贷信用链条中,整个金融体系的波动将通过"系统性风险联动机制"增加企业预期收益的波动性,从而加剧经营风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黄贤环  姚荣荣  
本文以我国"沪港通"和"深港通"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选择2010—2018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深港通"制度的实施能够显著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通过增加企业信息透明度、提高企业外部监督治理、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主业投资等渠道,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管理层代理问题较少、媒体监督较强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开放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效应更加显著。本文研究结论能够为我国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深化和完善互联互通机制、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及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香花  王倩  李世辉  
基于资本“脱实向虚”的结构性矛盾以及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逐渐趋同的背景,本文选取我国2008—2020年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为样本,从行业层面探讨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同伴效应。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存在同伴效应。机理检验发现,学习效应和行业竞争不足构成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同伴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国有企业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高的企业更容易受到同伴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同伴效应对企业财务风险和企业价值分别产生了“U型”和“倒U型”影响。本研究为理解我国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正确引导和监管影子银行提供了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成群蕊  李季刚  
文章从数字金融的视角出发,以2011—2020年我国非金融企业为样本,研究了数字金融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且在分析师关注度、研报跟踪数量及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监督治理下,数字金融对影子银行业务的抑制作用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下,数字金融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降低作用仍然显著;作用机制表明,数字金融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融资成本两条路径来改善企业对影子银行融资渠道的依赖性,进而降低企业影子银行化。研究结论可为抑制非金融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扩张和防止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于博  罗玉玲  
本文以2009-2019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的年度数据为样本,研究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强化约束预期、激励预防性动机,导致企业提高预防性金融资产的配置水平;但紧缩性货币政策也会通过抑制流动性来制约资产价格泡沫,从而弱化投机性金融资产的配置,进而抑制金融化。(2)除直接影响外,存在"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企业金融化"的间接影响机制。紧缩性政策会激励影子银行发展,这一方面缓解了企业预防性动机,降低了预防性金融资产配置;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金空转和资产价格泡沫,激励企业逐利性金融资产的配置,推升了金融化水平。(3)多重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尽管紧缩政策通过传统信贷和影子信贷对企业金融化产生的影响截然不同,但借传统银行信贷渠道抑制投机与金融化,仍是紧缩性政策所发挥的主导性作用。本文拓展了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路径分析,为监管当局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引导企业"脱虚返实"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瑶   黄贤环  
本文选取2011-2020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金融机构识别客户的能力,显著促进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表现出“马太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主要通过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来实现。同时,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组,数字金融发展更是助推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而非金融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能够有效抑制数字金融发展对其影子银行化的助推作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严方  马平  
本文选取2011-2015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对企业信息化水平、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收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收费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信息化水平与审计收费呈负相关关系;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收费呈负相关关系;企业信息化水平能够增强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收费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黄贤环  王翠  
基于我国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趋势以及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背景,从企业盈余可持续性的微观视角,选取2008—2018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采用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盈余可持续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脱离实业、从事偏离主业的影子银行业务降低了其盈余可持续性;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通过挤出主业投资和提升财务风险而降低了盈余可持续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内部控制、较高的媒体关注和分析师关注以及高质量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能够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其盈余可持续性水平的负面作用。所得结论能够丰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和盈余可持续性的相关理论研究,并为我国"防风险"任务的完成和非金融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司登奎  李小林  赵仲匡  
资本"脱实向虚"及非金融企业利润越来越依赖金融渠道是当前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本文以非金融企业之间的"类金融"行为作为出发点,选取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揭示了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逻辑及其潜在的捂盘动机。结果表明:(1)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每增加1单位标准差,其股价崩盘风险平均增加1.90%单位标准差,研究结论对于替换核心指标、改变参数估计方法、控制其他冲击和工具变量保持稳健。(2)企业投资影子银行业务会恶化信息质量;同时,该行为会降低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提升非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但总盈利能力下降。特别地,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在短期投资者为主的股东结构和市场竞争更激烈的行业中尤为明显,这意味着企业出于迎合股东利益等动机选择短视性的影子银行业务,在主营业务利润下滑后进行捂盘。(3)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在外部监督较弱、内部治理较差和投资机会较低的企业中尤为显著。本文为影子银行业务形成的企业捂盘动机及其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加强外部监督和完善公司治理从而缓解管理层短视行为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龚关  江振龙  徐达实  李成  
本文研究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出现的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动态影响。我们在Song et al.(2011)建立的经济转型模型基础上,引入企业影子银行活动。定量分析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短期内有助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但推升了劳动力和融资成本;从长期来看,由于低效企业不会完全退出,将降低社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对企业违约风险传导的研究表明,影子银行的杠杆作用将放大违约风险,阻滞资源配置效率的增进。影子银行,资源配置,融资约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