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71)
2023(15247)
2022(12316)
2021(11351)
2020(9724)
2019(22023)
2018(21347)
2017(42198)
2016(21677)
2015(23961)
2014(23511)
2013(23219)
2012(20667)
2011(18131)
2010(17919)
2009(17004)
2008(16043)
2007(14060)
2006(12009)
2005(10936)
作者
(56744)
(47037)
(46783)
(44434)
(30110)
(22409)
(21442)
(18251)
(18190)
(16616)
(16033)
(15926)
(14857)
(14694)
(14466)
(14349)
(14217)
(13580)
(13417)
(13322)
(11696)
(11233)
(10992)
(10894)
(10629)
(10583)
(10424)
(10187)
(9125)
(9073)
学科
(93325)
(92604)
经济(92505)
(83659)
企业(83659)
管理(76639)
方法(45415)
数学(37143)
数学方法(36787)
(34886)
银行(34740)
(33072)
业经(31359)
(31273)
(31166)
金融(31165)
(28658)
(28056)
中国(27834)
(23829)
财务(23789)
财务管理(23756)
企业财务(22534)
农业(21027)
技术(18768)
理论(17063)
(16667)
地方(16416)
(16375)
贸易(16358)
机构
学院(297126)
大学(290325)
(132946)
经济(130649)
管理(128306)
理学(110129)
理学院(109272)
管理学(107944)
管理学院(107389)
研究(83284)
中国(83143)
(65847)
(57327)
财经(52857)
(48227)
中心(44361)
科学(44113)
(43922)
(42846)
经济学(42131)
财经大学(39720)
经济学院(38507)
业大(37962)
(37570)
商学(36443)
商学院(36120)
(35841)
(35577)
北京(34797)
银行(34395)
基金
项目(198305)
科学(160887)
基金(149647)
研究(148631)
(126403)
国家(125275)
科学基金(113160)
社会(100181)
社会科(95413)
社会科学(95390)
基金项目(79504)
(77044)
自然(71554)
自然科(70083)
自然科学(70069)
自然科学基金(68886)
教育(67446)
(62512)
资助(60351)
编号(58727)
(45218)
(45100)
成果(44461)
重点(43342)
国家社会(42619)
(42078)
创新(41492)
(40723)
人文(40520)
(40418)
期刊
(140016)
经济(140016)
研究(87889)
(56345)
金融(56345)
(54492)
中国(52471)
管理(51105)
(39529)
科学(35467)
学报(33029)
技术(28093)
大学(27925)
学学(27170)
财经(26808)
农业(25552)
业经(24749)
(23024)
经济研究(21996)
教育(18560)
问题(17906)
技术经济(17082)
财会(16563)
(15558)
理论(15416)
现代(15181)
商业(14617)
会计(14169)
(14037)
统计(13961)
共检索到4434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小林  宗莹萍  司登奎  孙越  
尽管影子银行能够发挥“类金融”作用并在短期内为企业提供流动性以应对非预期外部冲击,但由于其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在长期将会对企业带来反噬的不利后果。文章基于风险承担视角,以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重点考察非金融企业投资影子银行业务对其自身风险承担所形成的反噬作用。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扩张会显著加剧企业风险承担,且非金融企业涉足影子银行业务每增加1单位,企业风险承担平均增加0.197单位,上述效应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公司治理较差、制度质量较低和投资机会较少的企业中更为显著。降低投资效率与恶化信息披露质量是非金融企业投资影子银行业务对其自身产生反噬作用的潜在机制。文章既为非金融企业涉足投资端的影子银行业务所形成的经济后果提供了丰富且稳健的经验证据,也能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吴安兵  龚星宇  陈创练  黄寰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异质性企业从事影子银行活动的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利用2006—2020年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风险承担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开展影子银行业务会显著提高其风险承担水平,这一结论在利用“资管新规”政策构建工具变量回归等一系列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显示,相较于信用链条类影子银行,信用中介类影子银行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高融资约束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更强。机制检验表明,信用中介类影子银行和信用链条类影子银行分别通过会计账户关联机制和金融风险传染机制影响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削弱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风险承担效应,且价格型货币政策更有利于缓解信用中介类影子银行的风险承担效应,数量型货币政策则有利于缓解信用链条类影子银行的风险承担效应。本文为中央银行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以应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带来的风险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韩珣  易祯  
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均衡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对企业影子银行业务的理论影响机制,提出了对应的研究假说,并利用2007—2019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对企业影子银行业务起到正向影响,影响机制是通过影子信贷利率和金融资本配置效率两个渠道作用于企业影子放贷行为。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影子银行业务的正向影响,在分析师乐观偏差程度较高、对外担保事件较多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投资者情绪高涨、企业家信心提高及P2P问题平台数量的增加会放大紧缩性货币政策与企业影子银行业务之间的正向关系。拓展性分析结果表明,央行沟通中稳定市场预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等词频的提高会减弱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影子银行业务的正向影响。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促进企业影子放贷行为而提高了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中介初次信贷配置失衡的问题。本研究对于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指引意义。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瑶   程煜轩   黄贤环  
非金融企业参与影子银行业务会产生实业投资挤出、研发投入替代、会计信息质量降低等效应,不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采用沪深两市非金融、非房地产上市公司2007—2021年数据的分析发现:非金融企业参与影子银行业务对其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并可以通过挤出实业投资、替代研发投入、降低会计信息质量3条路径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当高管持股比例较高、媒体监督较强时非金融企业参与影子银行业务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较小,参与影子银行业务显著降低了普通员工劳动收入份额,而对高管劳动收入份额没有影响。可见,参与影子银行业务的劳动收入份额降低效应主要作用于普通员工,而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改善可以弱化参与影子银行业务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消极影响。政府应通过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来压缩影子银行业务空间,并引导非金融企业回归实业;企业应改善内部治理,通过优化薪酬管理机制实现普通员工劳动收入的稳定增长;媒体应发挥外部治理作用,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香花  姜佳良  李世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参与偏离主业的影子银行业务。本文选取我国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非金融企业参与影子银行业务对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参与影子银行业务对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存在显著的倒“U”型影响,且这种影响在中东部地区以及非金融企业以委托贷款、民间借贷两类“实质性信用中介”方式参与影子银行业务时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监管强度负向调节了非金融企业参与影子银行业务对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倒“U”型影响。研究结论为辩证看待非金融企业参与影子银行业务所产生的经济后果提供理论证据,同时对监管部门合理监管影子银行业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郭昶皓  
本文从银行表内和表外的影子银行业务出发,考虑其最新业务进展及监管动向,利用微观层面数据开展研究。结果发现:(1)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最为核心的动力是减少资本消耗;(2)影子银行业务及金融监管力度均显著增加了商业银行风险,其中影子银行业务存在异质性,表内业务起主导作用,表外业务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影响不显著。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强降低了资产收益率,并提高其波动水平。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志元  马永凡  
企业投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近年来却呈下滑趋势,利用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银行风险承担视角下数字金融能否提升企业投资水平进而提振实体经济。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显著提升企业投资水平,且这种作用在成长期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非制造业企业中更为明显。此外,数字金融对企业投资的提升作用有赖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具体来说,表内风险承担强化了数字金融的积极效应,而表外风险承担则对其有所削弱。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协同作用对企业投资呈U型影响,且二者目前已经由竞争跨入竞合阶段。据此建议进一步完善科技与金融融合的配套政策,通过科技赋能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优化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的协同配合效应,以形成稳投资、促投资的金融生态环境。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程小可  姜永盛  郑立东  
基于我国特殊金融制度情境,以中小板和创业版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影子银行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及其所产生的价值效应。结果发现:影子银行发展虽然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但是降低了高风险承担企业的市场价值。进一步,考察影子银行与企业风险承担对企业价值的内在作用机制后发现,影子银行发展虽然拓宽了企业短期融资并提高了企业资本投资水平,但是潜在的短期流动性供给与长期投资不匹配使得影子银行的发展降低了企业的价值。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颜恩点  孙安其  储溢泉  陈信元  
本文利用标准普尔的C ompu st atGloba l企业数据库提供的2007-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样本,通过构建中国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活动的度量指标,研究了影子银行业务与会计师事务所选择、审计意见、审计风险以及审计费用的关系。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参与影子银行业务越多,越有可能聘用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这说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管理层通过审计合约来掩盖高风险的地下金融中介业务;进一步,从审计师执业风险角度出发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参与的影子银行业务越多,审计师越有可能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面临的审计风险越高,同时收取的审计费用越高,这说明在我国审计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充分识别并关注了非金融企业参与影子银行业务的高风险。最后,考察了研究的内生性、变量的度量误差和有效性问题,发现研究结果依然存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汪娟  周达勇  
本文以供给侧改革为背景,以2011—2017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非金融企业"去杠杆"对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去杠杆"与风险承担呈U型关系。不同企业"去杠杆"对企业风险承担影响不同:过度负债企业"去杠杆"会降低企业风险承担,而负债不足企业"去杠杆"会提高企业风险承担;高盈利企业"去杠杆"会提高企业风险承担,而低盈利企业"去杠杆"会降低企业风险承担。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韩珣  李建军  
基于2006-2017年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考察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社会责任承担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政策连续性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社会责任承担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会抑制社会责任承担行为,且这种效应在市场套利动机强、公司治理水平较低、外部融资能力弱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政策连续性程度提高会减弱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社会责任承担之间的负向关系。因此,本文提出抑制经济"脱实向虚",增强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促进实体经济平稳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程小可  姜永盛  郑立东  
基于我国特殊金融制度情境,本文实证分析了影子银行对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机制以及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影子银行通过拓宽短期融资来源实现了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目的,并且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越高,这种效应体现得愈加明显。进一步,作为银行正规信贷渠道的替代与补充,影子银行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随着其银行贷款水平的降低而显著增强,并且这种效应亦在高风险企业中更为明显。考虑宏观金融环境因素后发现,随着货币政策的趋紧以及区域影子银行发展水平的提高,影子银行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会显著增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素娟  
在我国经济结构处于战略转型、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特征而使得信用风险得以积累,与其密切相关的商业银行系统也因此存在信贷资产坏账危机,直接制约商业银行业务转型。文章重点分析中小企业金融风险控制及预警问题,提出了基于系统构建、预警指标、考核激励以及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解决思路,希望能够对目前商业银行所辖中小企业金融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波  
企业影子银行业务作为非传统的信贷方式,在实践中对企业投资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阐述了影子银行对企业投资影响的作用机理,建立实证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影子银行业务对企业投资呈现负面影响;影子银行业务可以通过资金空转、形成债务等渠道对企业投资形成影响效应;经营资产回报率较高企业在再贷款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而经营资产回报率较低企业在购买金融资产等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此,应提出进一步完善企业参与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识别机制,构建多元化影子银行规模动态监测系统、逐步提升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不断完善直接融资功能、改善实体企业的投资环境,防止一些企业“脱实向虚”资金空转的发展势头,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披露以及资金运用的监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建军  韩珣  
随着经济金融化进程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通过直接充当"实质性信用中介"或"间接参与影子信贷市场"的方式开展影子银行业务。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行为对经营风险有何影响,风险又通过何种机制在企业部门之间、企业与金融部门之间进行传导?本文利用2004—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会增加经营风险,在融资约束程度较高、公司治理较差的企业中,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对经营风险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当企业通过委托贷款或者民间借贷方式,作为信用中介向资金需求方融出资金时,借款方的还款风险会降低贷款企业的偿债能力,并且通过"会计账户机制"传导到贷款方,进而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当企业部门通过购买"体制内影子银行体系"发行的各种"类金融产品"间接参与到影子信贷信用链条中,整个金融体系的波动将通过"系统性风险联动机制"增加企业预期收益的波动性,从而加剧经营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