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77)
- 2023(11570)
- 2022(9487)
- 2021(8722)
- 2020(6710)
- 2019(15010)
- 2018(14786)
- 2017(27394)
- 2016(15276)
- 2015(16633)
- 2014(16962)
- 2013(16319)
- 2012(15506)
- 2011(14196)
- 2010(14408)
- 2009(13108)
- 2008(12932)
- 2007(11811)
- 2006(10475)
- 2005(9799)
- 学科
- 济(62533)
- 经济(62458)
- 管理(39823)
- 业(38151)
- 企(29065)
- 企业(29065)
- 中国(22110)
- 地方(20473)
- 农(19577)
- 方法(18334)
- 业经(15889)
- 数学(15171)
- 数学方法(14966)
- 学(14488)
- 制(14345)
- 财(14053)
- 农业(13398)
- 银(13360)
- 银行(13328)
- 融(13018)
- 金融(13011)
- 行(12968)
- 发(11359)
- 地方经济(11226)
- 体(10683)
- 技术(10391)
- 理论(10362)
- 贸(10286)
- 贸易(10275)
- 环境(10068)
- 机构
- 学院(214915)
- 大学(210198)
- 济(83147)
- 研究(82223)
- 经济(81094)
- 管理(73574)
- 中国(62044)
- 理学(61578)
- 理学院(60750)
- 管理学(59495)
- 管理学院(59098)
- 科学(51924)
- 京(46717)
- 所(43437)
- 农(42962)
- 财(40454)
- 研究所(39336)
- 中心(36725)
- 江(35177)
- 农业(33603)
- 业大(33305)
- 范(30877)
- 财经(30702)
- 师范(30455)
- 院(30226)
- 北京(29819)
- 州(28716)
- 省(28012)
- 经(27774)
- 技术(26544)
- 基金
- 项目(140346)
- 科学(109086)
- 研究(103286)
- 基金(97628)
- 家(86690)
- 国家(85861)
- 科学基金(71646)
- 社会(63635)
- 社会科(60203)
- 社会科学(60190)
- 省(58137)
- 基金项目(50556)
- 划(48726)
- 教育(47413)
- 自然(45139)
- 自然科(44060)
- 自然科学(44047)
- 自然科学基金(43222)
- 编号(42272)
- 资助(39496)
- 发(36266)
- 成果(35449)
- 重点(32667)
- 课题(31987)
- 部(29610)
- 创(29526)
- 发展(28727)
- 展(28232)
- 性(27695)
- 创新(27577)
共检索到3453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亚娟 谢双玉
<正>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乡村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其活态传承有助于促进文化保护、创新和旅游发展。非遗的非物质性、脆弱性和对传承人的依赖性,既是其重要属性,也是其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制约因素,因此,非遗的活态传承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非遗的活态传承是以人为载体的文化传递过程,~①传承人是非遗最重要的展示载体,更是重要的传承载体和传播媒介,但是当下非遗传承人却面临着生存困境、断层、社会地位下降、身份认同缺失等问题,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江敏 张佳泋 郝婧男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发展乡村非遗旅游是实现传统文化活态性保护、乡村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与地方认同理论,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构建了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中主体地方认同“六维循环”生成机制,同时明确了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中主体地方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和生成表现,为乡村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提供了参考。研究发现地方认同是基于空间内部形成的人地关系的特殊表达,贯穿了整个乡村非遗旅游空间生产全过程。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涵盖了物理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是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主体地方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而认知内容、情感倾向、行为意向是乡村非遗主体地方认同的生成表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传承 路径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传承 路径创新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珍珍 刘晓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绕不开传承者的技能学习过程。《指尖上的传承》讲述了不同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及传承者的成长故事,结合工作场所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等相关理论,构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者技能学习的分析框架,有利于探究学习阶段、学习内容和技能水平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为促进传承者从"学徒"到"师傅"主体身份的建构,需完善学习内容体系,提升传承者理论素养;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培育传承者工匠精神;搭建学习交流载体,深化传承者交互学习。
关键词:
传统手工技艺 传承机理 技能形成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普丽春 袁飞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个人、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构成文化传承的教育主体,共同传承和创造着一个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特色和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廷新
常州“小热昏”是江苏“小热昏”的代表,后申遗时期常州“小热昏”受到了政府的重视,营造了较好的传承环境,传承人的扶持与培养初见成效,传承基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对传承人的扶持与培养不均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滞后、生产性保护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为此,应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保障制度,落实扶持资金、健全保障体系,重视传承人培养、引入“团体”或“群体”机制,打造生态保护区,让常州“小热昏”活在民间。
关键词:
常州 “小热昏” 活态传承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彬
当前,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主体性处于相对匮乏、低迷的状态。这既与辅导员自身内在自我的消极、迷茫和困顿有关,又受困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主体性的激发应当统筹主、客观因素。从主观上涵养自尊、包容的内在自我,树立积极的成长心态;从客观上建构充满尊重、认同的生态环境;完善更加深入、全面的评价体系;开展个性化、实践性的专业培训等。
关键词:
辅导员 专业化 主体性 反思 激发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宁
在数字化的时代,数字传承成为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非遗服饰既面临着被遗弃和淘汰的危险,又迎来了新的消费热潮。因此,本文将探讨非遗服饰的数字传承和消费意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数字化传承 非遗服饰 消费意愿 历史文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普丽春 王晔然 张渊彧
“有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根本,“有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有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旨归。“形感效”三维互不分离,共同作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承载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其“有形”的传承活动不仅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而且使各族人民在“有感”的体验中不断增强“四个认同”,内化“四个与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花儿”传承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同时,促进了共生交融的和谐民族关系,形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由“形”入“感”,有“效”跃迁,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通过非遗传承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形感效”路径,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命题。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伍婉华 苏日娜
广东省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保障。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应的国家法律政策和广东省法规条例,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在已有法律政策基础上,从发展过程、工作机制、记录成果三个维度,探讨广东省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实际发展现状,分析发现:随着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深化,当前现有非遗的法律政策仅起到了基本的保障作用,但无法提供精准的法律制度保障,同时建议非遗法律政策可以得到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推动广东省非遗保护工作乃至其他同类型地区非遗保护工作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非遗法律政策 非遗传承人 抢救性记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圣龙 李丽
文章首先论述了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原则和目标。然后分析了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与实施:专业基础课程突出素质加能力;突出非遗文化特色,形成技能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重在实习实训。最后阐述了建立非遗传承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非遗传承教育课程考核评价应遵循的原则,非遗传承教育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与实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非遗传承教育 课程体系建设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梁庆东 房文婷
"非遗"音乐传承与当代职业院校音乐教育的双向互动机制表明,"非遗"音乐传承的审美塑造作用与当代我国职业院校音乐教育存在共同的"社会性"特征,在传承民族文化价值多元化与培育具有国家特色的复合型全面人才层面有协同融合必然性。研究发现,尽管职业院校"非遗"音乐传承教育存在院校优势、区域优势与社会优势,但现状研究显示教育主体缺失、思维模式缺失与传承体系缺失问题依旧严峻,这也表明了职业院校"非遗"音乐教育体系构建的紧迫性。
关键词:
“非遗” 职业院校 音乐教育 文化传承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煜欣 吕涛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不断发展,侗族非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非遗传承出现诸多问题,濒临失传。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保护和传承侗族非遗为己任,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优势,从解决侗族大歌、侗族刺绣、侗族打油茶、侗族百家宴、三江农民画等五项非遗文化,内容碎片化易流失、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经济效益低导致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为导向,探索形成了“侗寨五娘”非遗现代传承“五融合四主体三进阶”育人模式,将侗族非遗传承与创新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彰显民族职业教育办学特色,获得了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