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69)
2023(4449)
2022(2878)
2021(2073)
2020(1382)
2019(2572)
2018(2453)
2017(4573)
2016(2293)
2015(2511)
2014(2578)
2013(2626)
2012(2405)
2011(2332)
2010(2204)
2009(2016)
2008(1807)
2007(1605)
2006(1377)
2005(1211)
作者
(8245)
(7068)
(7008)
(6651)
(4233)
(3315)
(3238)
(2737)
(2682)
(2431)
(2318)
(2282)
(2156)
(2133)
(2127)
(2124)
(2117)
(2092)
(2050)
(2020)
(1724)
(1718)
(1691)
(1622)
(1556)
(1534)
(1504)
(1489)
(1422)
(1412)
学科
(15397)
经济(15378)
业经(8521)
管理(8404)
(8309)
产业(7864)
信息(7639)
总论(7499)
信息产业(7488)
(5708)
企业(5708)
方法(4843)
数学(4352)
数学方法(4311)
(4252)
人民(3908)
中国(3635)
消费(3567)
农业(3424)
结构(3187)
水平(2889)
消费水平(2888)
(2866)
贸易(2865)
(2788)
(2754)
(2647)
银行(2641)
电子(2565)
(2557)
机构
学院(42038)
大学(41156)
(17950)
经济(17694)
管理(17191)
理学(15271)
理学院(15151)
管理学(14933)
管理学院(14860)
研究(13028)
中国(10066)
科学(7976)
(7828)
(7826)
(7500)
财经(6544)
业大(6225)
(6196)
(5975)
农业(5965)
中心(5954)
研究所(5782)
经济学(5619)
(5601)
商学(5399)
商学院(5334)
(5274)
师范(5211)
经济学院(5130)
(4983)
基金
项目(31287)
科学(25141)
基金(23418)
研究(22260)
(20721)
国家(20498)
科学基金(17995)
社会(16152)
社会科(15466)
社会科学(15462)
(12302)
基金项目(11763)
自然(10651)
自然科(10432)
自然科学(10429)
自然科学基金(10216)
(9829)
编号(9119)
教育(8998)
资助(8554)
国家社会(7478)
(6545)
(6469)
重点(6429)
成果(6362)
(6328)
创新(6075)
科研(5883)
(5757)
项目编号(5655)
期刊
(20402)
经济(20402)
研究(11020)
学报(7199)
(6346)
中国(6290)
科学(6036)
管理(5608)
大学(5196)
(4991)
学学(4837)
业经(4533)
农业(4209)
经济研究(4194)
图书(3929)
商业(3844)
(3104)
金融(3104)
书馆(2976)
图书馆(2976)
财经(2903)
商业经济(2792)
技术(2586)
消费(2554)
(2467)
统计(2317)
(2305)
(2177)
(2076)
教育(2034)
共检索到58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宁  
在数字化的时代,数字传承成为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非遗服饰既面临着被遗弃和淘汰的危险,又迎来了新的消费热潮。因此,本文将探讨非遗服饰的数字传承和消费意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元风  
服饰文化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直接反映。在目前文化大繁荣和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中,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自信和自我文化认同,提高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大学等相关文化机构,都应更自觉地为服饰文化发展创新担责尽力。服饰者,衣服和装饰也。"衣食住行",衣为首,体现了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倪要武  顾晓卉  
中国民间有"佛靠金装,人靠衣装"的俗语,该俗语从侧面反映出人类对外在服饰的看重。"衣装",常理上认为是衣物,最多罗列出裙子、裤子等一二分支。实际上,在学术界的定义中,衣装,术语称之为"服饰",这其中包括鞋、帽、袜、包、伞以至于发饰。由此又延伸出多个领域,比如中国的汉服唐装、日本的和服、热带地区的草裙等富有地区鲜明特色的服饰。在这个基础上,每个国家、地区,比如中国,又有不同的特色。中国作
关键词: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雪英  
通过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并实现功能互补,使民众从观念、知识和实践层面意识到民族服饰的价值及其传承之重要性、紧迫性并践行之,将有助于苗族服饰文化的有效传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常文君  
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在于独有的东方审美。明代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的集大成者,它留存了明代之前各时期服饰之精髓,同时也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明代特色。本文围绕明代服饰的变迁历程,探讨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路径,以切实推动传统服饰文化的发扬光大。由蒋玉秋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明鉴明代服装形制研究》一书,系统梳理了明代服饰的形制特征,并根据三百余件服装实物悉心总结了明代服装结构的不同变式,提出“类—型—式”的分类解读方式,展现出有明一代服饰的变化规律。此外还将明代服饰鲜明的制度化特征、勃兴的前现代时期手工业技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服饰礼俗习惯与服饰勾连,进行比较全面的阐释。为科学还原传统服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谈国新  张立龙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入手,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文化空间的数字化、定量分析和预测、数字化活态传承等问题;然后,研究了解决上述科学问题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语义本体与知识管理模型、时空建模与大数据挖掘、可视化模型与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通过科学和技术两个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内容和方向,为建立健全适应数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体系,为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黄体杨  欧阳光  
为传承人建档是非遗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起点,也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方式。通过对白族聚居区及其传承人进行调查,发现当前传承人档案处于多元主体各自建档的格局,普遍存在建不全、管不好的现象。文章引入协同治理理论,从初始条件、行动者、结构、过程与结果等五个维度构建传承人建档保护的分析模型,探讨协同开展传承人建档保护问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世歆  
服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起源、文化崇拜,向人们展现一个民族不可复制的生活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长期以来,云南境内25个少数民族勤劳耕作,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云南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服饰堪称云南民族文化的瑰宝。因云南相对封闭的地域特征,这些服饰大多以原生态的特质保存下来,形成云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全球化,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也面临失传和异化的危险。在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十分紧迫的工作。本文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面临冲击的同时,提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建立一个有效的保护、抢救、传承、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媛之  
南京民俗(非遗)博物馆内现有南京一百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以及十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现场展演,是研究、展示、保护南京民俗及非遗,物质与非物质双重文化景观的专业性"双博馆"。近年来,不断加大非遗传承人的帮扶力度、努力做大做强非遗相关项目、竭力助推非遗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累累硕果。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凌  张梦霞  
本文首次尝试性探究影响消费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非遗产品)购买的前因,利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消费者知识对文化认同与产品购买意愿关系的调节作用,并验证感知稀缺的中介效应。研究还阐明了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消费与对工业化生产的产品的消费存在着不同的消费心理和决策机制。本文研究不仅补充和拓展消费行为研究,也为非遗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结论能促进市场实践者理解非遗产品和传统手工技艺产品的消费心理机制,并最终有助于推动非遗产品和手工行业的传承和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朱千波  
非遗的数字化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手段,地方性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工作上有着地缘关系、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将非遗保护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地方性高职实现传承文化、服务地方、特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在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传承中做到了基地化、课程化、规范化等"八化",对高职院校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工作具有示范性。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翟姗姗  刘齐进  白阳  
[目的/意义]全面梳理近年来国内外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重点,进一步拓展其资源描述、语义揭示研究的理论内涵与外延,为促进我国非遗数字化技术发展、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借助信息空间理论,对非遗数字化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问题进行全面综述,提出面向传承与传播的非遗数字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多维度研究框架,并阐明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及不足之处。[结果/结论]非遗资源的语义描述与知识传播还需要大众广泛参与,这将有助于不同用户学习、交流与创新相关非遗知识,解决非遗知识传播与创新中出现的问题。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伟  许鑫  周凯琪  
旨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中的传承可视化研究,揭示其中的隐含信息和传承规律。首先讨论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继而尝试将时间维度传承可视化与空间维度传承可视化结合起来,实现一种新的可视化表达方式,即非遗数字资源中基于时空维度的传承可视化。在此基础上,以湖口青阳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对基于时空维度的传承可视化进行探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郝文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作用至关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身特点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效果。但是具体怎样影响、影响多大,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本文以辽宁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提供借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亚娟   谢双玉  
<正>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乡村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其活态传承有助于促进文化保护、创新和旅游发展。非遗的非物质性、脆弱性和对传承人的依赖性,既是其重要属性,也是其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制约因素,因此,非遗的活态传承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非遗的活态传承是以人为载体的文化传递过程,~①传承人是非遗最重要的展示载体,更是重要的传承载体和传播媒介,但是当下非遗传承人却面临着生存困境、断层、社会地位下降、身份认同缺失等问题,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