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37)
2023(11490)
2022(9718)
2021(9033)
2020(7805)
2019(17613)
2018(17034)
2017(33257)
2016(17649)
2015(19799)
2014(19179)
2013(18676)
2012(16815)
2011(14763)
2010(14234)
2009(12640)
2008(11978)
2007(9833)
2006(8121)
2005(6376)
作者
(47413)
(39957)
(39683)
(37857)
(25476)
(19343)
(17931)
(15532)
(15189)
(13913)
(13837)
(13358)
(12592)
(12522)
(12292)
(12229)
(11979)
(11789)
(11560)
(11409)
(9728)
(9667)
(9391)
(9156)
(9028)
(8768)
(8702)
(8324)
(7910)
(7881)
学科
(72348)
经济(72276)
管理(49417)
(46683)
方法(41053)
(39058)
企业(39058)
数学(36413)
数学方法(36008)
(19922)
(17092)
中国(15574)
地方(15256)
业经(14467)
(13900)
(12901)
财务(12870)
财务管理(12842)
(12789)
贸易(12781)
(12393)
企业财务(12320)
农业(11955)
理论(10809)
环境(10562)
(10318)
技术(10129)
(9856)
(9287)
(9251)
机构
学院(240016)
大学(238707)
管理(97504)
(95436)
经济(93761)
理学(86468)
理学院(85570)
管理学(84005)
管理学院(83575)
研究(73053)
中国(54176)
(46743)
科学(46293)
(44854)
财经(37292)
(36350)
中心(35780)
业大(35190)
(34255)
(34015)
(33096)
(31642)
研究所(31487)
师范(31272)
经济学(30220)
农业(28704)
财经大学(28277)
北京(28024)
经济学院(27707)
(27393)
基金
项目(178442)
科学(143777)
基金(134723)
研究(126269)
(117974)
国家(117101)
科学基金(102828)
社会(83083)
社会科(79060)
社会科学(79042)
基金项目(72424)
(69016)
自然(68828)
自然科(67252)
自然科学(67236)
自然科学基金(66061)
教育(58932)
(58835)
资助(54532)
编号(48715)
重点(40317)
(39905)
(37771)
(37478)
成果(36910)
科研(35470)
国家社会(35430)
创新(35029)
教育部(34866)
人文(34118)
期刊
(90322)
经济(90322)
研究(60735)
学报(37422)
中国(36412)
科学(35724)
(34594)
管理(32757)
(30540)
大学(28527)
学学(27501)
农业(20855)
教育(19157)
技术(19020)
财经(17930)
(17840)
金融(17840)
业经(15844)
经济研究(15340)
(15246)
问题(12455)
资源(11592)
统计(11539)
(11467)
商业(11343)
(11189)
(11145)
(10864)
科技(10493)
技术经济(10120)
共检索到3189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晓   王淑华  
基于表征和非表征双重视角,以西安永兴坊为研究案例,以物质景观吸引力、非物质文化氛围和消费空间在地化3个方面代表非遗旅游街区文化表征体系下的符号感知,以人际互动、共同生产和个性化经历3个方面代表非表征的旅游者实践,建立非遗旅游街区旅游者地方认同的研究模型。结果表明:(1)物质景观吸引力、非物质文化氛围和旅游消费空间在地化对旅游者实践的影响不同。其中,物质景观吸引力对旅游者实践的3个方面都有显著正向影响,非物质文化氛围只对共同生产有显著正向影响,消费空间在地化对人际互动和个性化经历有显著正向影响。(2)人际互动、共同生产和个性化经历对旅游者地方认同都有显著正向影响。(3)旅游者实践在符号感知与旅游者地方认同的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历史文化街区引入非遗项目、提升旅游者地方认同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燕  赵振斌  褚玉杰  张铖  
文章以贵州各官方网站和曾游览过贵州的游客发表在网络上的摄影照片为研究样本,采用NVivo质性分析法、图片内容分析法及符号学方法,借助NVivo 10,Ucinet 6和SPSS20.0等软件,探寻官方网站通过摄影照片表征的旅游地意象与游客感知表征意象间的异同点。研究发现:两类照片的内容要素在10个节点类目上都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通过可视化方法构建的偏好照片组合模型也表明两类照片存在诸多不同;其后对地方标志形象的符号学探究则显示官网与游客对旅游地的表征又存在一致性,但这种一致并不是绝对的,两类照片背后隐含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建峰  王桂玉  张晓萍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与其说是一系列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如说是一个过程、一组实践。以此为基点,文章从符号表征的视角重新审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建构过程,解释其中所发生的意义生产、嬗变和争斗的过程,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具有社会、文化、心理3个层面的概念,并具有以下特征:群体共享性和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规范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符号表征功能的运作,而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意义就在于规范和组织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内的旅游活动。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丹萍  
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出现"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理论思潮,学者们格外重视对地理现象进行文化层面的解释,视觉分析(visual analysis)等定性方法(qualitative methods)得到较多的应用。旅游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地理现象之一,旅游地的视觉表征(visual representation)成为"文化转向"思潮中最活跃的研究议题。西方学者援引地理学、符号学、语用学以及社会批判学派等诸多理论,将旅游营销图片作为"文本"(text)进行文化研究(cultura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洪学婷   黄震方   贾文通   沈伟丽  
乡村旅游地精准把握乡村性特征,能有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文章以南京市世凹桃源村、大山村和漆桥村为案例地,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刻画了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表征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乡村性表征的核心范畴包括乡村物质环境、社会行为和精神文化。旅游发展前的表征与农业密切相关,旅游发展后,旅游特征强化。时间演化方面,不同案例地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和变化方向具有差异,世凹村和漆桥村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呈下降态势,而大山村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呈增长趋势。物质环境和社会行为维度呈现降低趋势,而精神文化方面的感知明显增强。空间演化方面,物质环境维度的乡村性表征空间分布格局以“小集聚、大分散”为特征,社会行为维度的乡村性表征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特征,精神文化维度的乡村性表征具有“小集聚”的分布特征,在旅游发展后,乡村性表征空间格局均呈现更为集聚的演化趋势。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齐子鹏  张薇  
文脉是一个地区的背景,文脉不仅影响着旅游资源禀赋结构的生成,而且它还包融在每一旅游资源之中,这恰是一个地区遵循比较优势开发旅游产品,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通过文脉分析,一方面文脉能最恰当的表述在一个地区的旅游产品开发和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它是如何满足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特征的。另一方面,文脉牵引着一个地区由拥有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入到产生、形成和发展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对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郑羽蘅  赵磊  
在生态旅游国内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识别与分析国际旅游者对我国生态旅游地的需求与行为规律成为重要话题。文章基于跨文化视角,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在探寻国内外旅游者对我国生态旅游地视觉表征差异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旅游地形象的社会构建循环模型。研究发现:(1)自然景观、人造景观、人物、休闲活动、户外活动与旅游支持系统是国内外旅游者最为关注的6大生态旅游地节点类目。(2)相较之下,国内旅游者热衷于表征生态旅游地的休闲活动和旅游支持系统,视觉呈现简洁且聚焦,而国际旅游者则更关注人物与户外运动,常运用复杂视觉元素的叙事手法。(3)生态旅游地形象的社会构建是一个以“即时互动”为核心诉求,包含表征感知、表征确认、表征探新与表征修正的4个阶段动态演化过程。依赖传统目的地营销组织、互动平台受限与需求差异不清是我国生态旅游地国际化发展的阻滞因素。文章结论丰富了生态旅游地形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拓展了视觉表征与社会构建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并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秋芳  孙根年  张宏  
在网络时代,网络宣传对于旅游地品牌的构建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在旅游地品牌符号"三位一体"系统构建基础上,基于政府旅游网站对中国各省域旅游地品牌符号表征进行比较研究。网站上研究的符号主要包括当地的旅游宣传口号、视频影像、图片及网站的语言设计等。首先,根据荣格原型理论把各研究样本旅游地的旅游宣传口号分成4大类;其次,随机抽样进一步探讨各旅游地所有品牌符号的匹配性;最后,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和商业网站旅游地口号的对比研究,分析旅游地宣传口号的流行趋势。结果显示,部分旅游地网站旅游地宣传口号缺失,同时网站上各符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唐月亮   段建南   殷章馨  
科学研判休闲农业旅游者景点替代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效应,对优化农业休闲功能、拓展旅游消费空间和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大有裨益。文章基于景点替代意向理论,以长沙市休闲农业旅游者为考察对象,依次展开验证性因子分析、中介效应检验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试图揭示休闲农业旅游者景点替代意向的影响因素与空间表征。研究结果表明:(1)求新动机正向影响休闲农业旅游者的景点替代意向,而求知、社交、休闲放松3类旅游动机未能通过相关性检验。(2)地方依恋构成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替代意向的前因变量,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均对景点替代意向存在显著的负向效应。(3)游客满意度在地方依恋与景点替代意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对休闲农业旅游者的景点替代意向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4)长沙市居民休闲农业旅游地选择具有显著的空间临近性特征,距离替代景点的出行时间集中在31~60分钟范围内,替代景点高发区分布于距离区政府15~40km之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钱树伟  苏勤  祝玲丽  
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是近十多年来国外环境心理学和游憩地理学研究的热点,旅游者地方依恋是旅游者与旅游地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情感联结关系。通过设计测量量表并构建旅游者地方依恋对购物行为影响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以屯溪老街为案例,研究结果表明:①旅游者地方依恋的两大构成维度—地方认同与地方依赖对旅游者购物动机、购物偏好、购物满意度及忠诚度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情感性依恋(地方认同)比功能性依赖(地方依赖)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效应;②地方认同对购物动机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γ11=0.84),表明旅游者对具有地方象征性意义与本土化特色的屯溪老街的情感性依恋比对老街购物场所的功能性依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黄秀波  王学基  
旅游发展与地方性之间存在既融合又冲突的矛盾关系,旅游一方面依赖于独特的地方性而产生,同时又推动地方快速卷入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而逐渐消弭地方性,使得旅游地日趋表现出"无地方性"。文章针对阳朔西街典型案例,采用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基于对地方性和无地方性相关理论的分析,探讨了旅游地特色街区的"非地方"过程与趋势,并从制度嵌入性的视角分析了旅游地特色街区出现"非地方化"的动因。结果表明:随着旅游发展条件的改变,西街的原有地方景观形态和空间功能发生嬗变,同质化的空间实践使得地方脱离了与本地历史和社会传统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黄秀波  王学基  
旅游发展与地方性之间存在既融合又冲突的矛盾关系,旅游一方面依赖于独特的地方性而产生,同时又推动地方快速卷入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而逐渐消弭地方性,使得旅游地日趋表现出"无地方性"。文章针对阳朔西街典型案例,采用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基于对地方性和无地方性相关理论的分析,探讨了旅游地特色街区的"非地方"过程与趋势,并从制度嵌入性的视角分析了旅游地特色街区出现"非地方化"的动因。结果表明:随着旅游发展条件的改变,西街的原有地方景观形态和空间功能发生嬗变,同质化的空间实践使得地方脱离了与本地历史和社会传统的联结,地方文化意义也发生流变,地方因此呈现"非地方"趋势;制度脱嵌可作为地方走向非地方的理论解释,正式制度脱嵌表征为政府管制缺位,非正式制度脱嵌表征为地方文化缺失,两者共同加速了西街的"非地方化"。文章关注现代性和流动性背景下旅游特色街区所面临的"非地方"趋势,是对地方与非地方理论的实证补充,有助于加深对旅游与地方性之间关系的再认识,从而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程善兰  
江苏苏州的文化旅游资源颇为丰富,城市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已然成为苏州文化旅游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建设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为目标,探索保护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风貌特色与切实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相结合的路径,重视社区网络、旅游功能、人文习俗的保护与开发,解决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存在问题,推进古城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长效保护,以期助推苏州国际文化旅游胜地的形象塑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程善兰  
江苏苏州的文化旅游资源颇为丰富,城市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已然成为苏州文化旅游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建设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为目标,探索保护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风貌特色与切实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相结合的路径,重视社区网络、旅游功能、人文习俗的保护与开发,解决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存在问题,推进古城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长效保护,以期助推苏州国际文化旅游胜地的形象塑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蔡礼彬  宋莉  
自"意象"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旅游研究中以来,对于旅游意象的多角度解读不断涌现。为建立城市旅游意象符号的表征系统,基于网络文本资料,以青岛市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及符号学理论,通过Nvivo 11软件的编码分析,对城市旅游意象的符号表征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城市旅游意象符号的表征系统分为直指系统与涵指系统两部分,直指系统包含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自然环境、社会空间、社会形态、社会行为6个维度,涵指系统包含隐含义、迷思、象征3个维度;城市旅游意象符号表征存在共性与个性、投射与感知、表征与意指、同时性与历时性的二元性特征以及文化隐喻属性;通过城市旅游意象符号表征系统得到的青岛城市旅游意象为"海洋城市、德式风情、静享惬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