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81)
- 2023(18963)
- 2022(15801)
- 2021(14647)
- 2020(12029)
- 2019(27577)
- 2018(27322)
- 2017(52044)
- 2016(28552)
- 2015(32428)
- 2014(32509)
- 2013(31547)
- 2012(28867)
- 2011(25852)
- 2010(25528)
- 2009(23300)
- 2008(22684)
- 2007(19800)
- 2006(17320)
- 2005(15005)
- 学科
- 济(113082)
- 经济(112934)
- 管理(82684)
- 业(76292)
- 企(63129)
- 企业(63129)
- 方法(50575)
- 数学(43733)
- 数学方法(43040)
- 农(32364)
- 中国(30855)
- 业经(28238)
- 财(28024)
- 学(25519)
- 地方(23699)
- 贸(22930)
- 贸易(22918)
- 易(22341)
- 农业(21550)
- 制(21296)
- 理论(19454)
- 和(18256)
- 环境(17762)
- 务(17703)
- 财务(17610)
- 财务管理(17569)
- 技术(17216)
- 银(16619)
- 银行(16572)
- 企业财务(16545)
- 机构
- 大学(402583)
- 学院(399915)
- 管理(156246)
- 济(153153)
- 经济(149677)
- 理学(135676)
- 理学院(134113)
- 研究(131756)
- 管理学(131358)
- 管理学院(130644)
- 中国(98003)
- 京(85770)
- 科学(84759)
- 财(70391)
- 农(66265)
- 所(65649)
- 业大(61454)
- 中心(60951)
- 研究所(60213)
- 江(58683)
- 财经(56686)
- 范(55071)
- 师范(54533)
- 北京(53328)
- 农业(52071)
- 经(51595)
- 院(48710)
- 州(47743)
- 经济学(46247)
- 师范大学(44207)
- 基金
- 项目(280496)
- 科学(219690)
- 研究(203127)
- 基金(202912)
- 家(177562)
- 国家(176097)
- 科学基金(151287)
- 社会(127267)
- 社会科(120400)
- 社会科学(120368)
- 省(109476)
- 基金项目(107663)
- 自然(99189)
- 自然科(96813)
- 自然科学(96791)
- 自然科学基金(95002)
- 教育(93380)
- 划(92012)
- 编号(83326)
- 资助(82834)
- 成果(66861)
- 重点(62658)
- 部(60881)
- 发(59102)
- 创(57507)
- 课题(56799)
- 创新(53705)
- 科研(53643)
- 国家社会(52484)
- 大学(52019)
- 期刊
- 济(165550)
- 经济(165550)
- 研究(112176)
- 中国(76635)
- 学报(67374)
- 科学(60314)
- 农(60305)
- 管理(56382)
- 财(53981)
- 大学(51092)
- 学学(47619)
- 教育(46174)
- 农业(41770)
- 技术(35501)
- 融(30940)
- 金融(30940)
- 业经(27759)
- 财经(27045)
- 经济研究(25210)
- 图书(24666)
- 经(23116)
- 问题(22406)
- 业(21690)
- 资源(20268)
- 版(20046)
- 科技(19100)
- 理论(18449)
- 技术经济(18383)
- 现代(17420)
- 业大(17038)
共检索到579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伟 许鑫 周凯琪
旨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中的传承可视化研究,揭示其中的隐含信息和传承规律。首先讨论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继而尝试将时间维度传承可视化与空间维度传承可视化结合起来,实现一种新的可视化表达方式,即非遗数字资源中基于时空维度的传承可视化。在此基础上,以湖口青阳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对基于时空维度的传承可视化进行探讨。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斌 闫蝾深 浦旎 吕洁华
为了探究东北三省老龄人口现阶段在森林康养产业供需维度上的消费满意度感知现状,以进一步帮助东北三省森林康养产业拓展并优化老龄市场,文章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东北三省老龄人口消费问卷收集,回收到有效问卷587份,问卷有效率为96.23%;针对问卷指标数据,通过对云模型的三个数字分布特征均值(Ex)、波动性(En)以及集中度(He)的计算,绘制了森林康养产业在基础设施、休闲娱乐以及医疗康养3个维度15个指标的云滴图,以此输出指标数字特征定量结果以及供需维度的可视化云滴图呈现;对整体消费满意度感知评价计算数字特征并刻画出云模型。结果显示:就从指标供需维度评价的波动程度看,老龄人口现阶段对安全规划以及森林漫步这两个指标的评价较为一致,处于一般及以上满意层次;从云滴图来看,基础住宿服务与民宿两个指标的分布集中区域评价较好,接近满意程度,故将其看作是优势保持类指标,其余指标看作是持续改革类指标;现阶段整体云模型数字特征为3.8572、0.06278和0.02183,其云滴分布较为集中统一,处于满意层次。基于研究结论,围绕不同供需维度的可视化结果,对东北三省森林康养产业老龄市场如何有针对性地在供需维度上进行优化,以促进森林康养产业老龄市场的发展及巨大老龄化需求的匹配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政策启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朱千波
非遗的数字化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手段,地方性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工作上有着地缘关系、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将非遗保护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地方性高职实现传承文化、服务地方、特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在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传承中做到了基地化、课程化、规范化等"八化",对高职院校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工作具有示范性。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职院校 数字化 传承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刘自强 王效岳 白如江
探测、识别某学科领域研究主题的演化过程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对于掌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学科主题演化是一个复杂过程,存在多种变量,如主题强度、结构和内容等,目前研究主要以单一维度进行可视化分析,信息负荷过大,存在感知局限性。本文提出多维度视角下学科主题演化可视化分析方法:通过人工标注方法对关键词进行语义角色分类,利用Fast UnFolding算法识别出具有语义特征的学科主题;利用余弦相似度计算公式计算学科主题相似度判定演化关系;构建多维度学科主题演化分析模型,并设计了三种创新性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学科主题强度、结构和内容三个维度的可视化分析,通过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快速消化、理解信息和精...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超 张玉峰
针对馆藏数字资源深度开发与利用所存在的数字资源孤岛问题和数字资源超载问题,构建了基于本体的馆藏数字资源语义聚合与可视化模型。该模型利用本体提供的语义知识进行深层次的馆藏数字资源语义聚合,解决数字资源孤岛问题和数字资源超载问题;利用本体软件提供的可视化插件将非空间数据转换为视觉形式进行聚合结果展示,揭示馆藏数字资源内部存在的错综复杂关联和深层次内涵,加深馆藏数字资源聚合结果的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
本体 馆藏 数字资源 语义聚合 可视化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学芳 丁笑舒
随着互联网的传输速度和稳定性提高,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之间逐渐开展数字化服务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体技术的融入有助于实现图书、博物和档案数字资源服务融合知识层面的信息展示、检索和交互,提升可视化展示的深度与丰富度。文章构建了基于本体的图书、博物和档案数字资源服务融合可视化展示框架的思路及其体系结构,以书法方面资源融合服务可视化为例阐述了其中的领域本体构建范畴、领域本体框架设计、定义类的属性与分面、添加实例,并运用Protégé工具进行了相应的领域本体构建,旨在更好地促进图书、博物和档案信息资源深度可视化服务融合研究。
关键词:
图博档 本体 数字资源 服务融合 可视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胡学英 张泽荣
文章分析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表现形式,理清了数字化赋能红色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逻辑机理。以深圳党史馆为例,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在深圳党史馆的应用。文章重点分析了数字赋能红色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困境,主要包括:数据治理难度大、数字技术应用难、数据安全隐患大、数字资源利用率低、缺乏专业人才、创新转化方式不够新颖。最后,文章提出数字赋能红色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路径: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可靠性和安全性保护;确保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建立红色文化资源版权保护机制;培育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专业人才。
关键词:
数字化 红色文化 传承 深圳党史馆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张强 高劲松 龙家庆 杨晓燕 夏红玉 蒋智慧
数字技术对人文科学研究的广泛介入,为解决传统人文学科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传统人文学者在研究词人过程中往往存在重“时间”轻“空间”的现象,而数字人文技术为从宏观角度探究词人时空情感轨迹的变化情况、了解词人的全貌特征提供了可能。基于此,本研究以辛弃疾为例,从多维度出发对辛弃疾的相关数据进行重构。首先,通过自顶向下的方式构建了辛弃疾的知识图谱,完成静态的知识关联;其次,结合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展示其时空情感轨迹的变化态势,完成动态的知识展示;最后,从时间、空间、情感等多维度对辛弃疾进行知识发现。对辛弃疾的案例分析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对词人进行全貌描述和可视化呈现,挖掘背后的隐藏知识,为人文研究提供新的实践手段。
关键词:
知识重构 知识图谱 时空数据 数字人文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位通 桑宇辰 史睿
数字人文为历史人物年谱信息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及方法。“编年”与“系地”是历史人物年谱中的重要信息,然而由于年谱的编年体性质,“编年”信息更容易获取和利用,“系地”信息则分布零散杂乱。这种特性导致人文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重“编年”而轻“系地”,经常以时间演变为单一主线,而忽视了对人、时、地等多因素的系统化分析研究。本文以《朱熹年谱长编》为例,通过设计知识重构体系,将“编年”和“系地”信息重组成一维信息,然后基于GIS技术开发年谱可视化平台,实现历史人物年谱中“编年”和“系地”信息的可视化共现。年谱可视化平台克服了年谱编撰重“编年”而轻“系地”的问题,便于人文学者从“编年”和“系地”两个维度分析年谱事件信息。本文提出的知识重构体系为构建年谱通用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研究群体传记学提供了一种知识重构的方法。图7。表3。参考文献24。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周笑盈 魏大威
文章阐述了"数字人文"背景下的知识展示诉求,归纳了知识可视化的方法,提出了基于不同需求的知识可视化模型;以国图公开课的视频内容为例介绍可视化模型应用,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提取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信息,基于特征描述、关系描述、演进描述三种需求构建关键词词云、实体共现矩阵、地理标签云图和时间轴标签云图。需求知识可视化模型为数字资源整合与知识挖掘提供了解决方案,有利于推进知识资源在纵深层面的组织与利用,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水平。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何晓宁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提升文化自豪感,国家大力提倡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南京为例,通过分析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从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3个方面阐述了非遗文创产品对传承非遗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弘扬地区精神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南京非遗文创产品的具体发展情况论述了创新性发展非遗文创产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非遗 文创产品 城市文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毓莹 周浩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毓莹 周浩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红才 胡希军
中国传统礼俗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通过对传统礼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诠释,阐述了中国传统礼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以张谷英村为例,在分析了张谷英村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礼俗的基础上,总结了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特征,提出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保护与传承:以"村"养俗,注重建筑原貌的保护;以"境"护俗,注重人居环境的利用;以"风"扬俗,注重家风内蕴的弘扬;以"情"怡俗,注重礼仪习俗的承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