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51)
- 2023(13107)
- 2022(10868)
- 2021(9962)
- 2020(8119)
- 2019(18320)
- 2018(18560)
- 2017(35138)
- 2016(19207)
- 2015(21967)
- 2014(21976)
- 2013(21610)
- 2012(20030)
- 2011(17870)
- 2010(17680)
- 2009(16285)
- 2008(16043)
- 2007(14120)
- 2006(12368)
- 2005(10795)
- 学科
- 济(78579)
- 经济(78495)
- 管理(61525)
- 业(58109)
- 企(50035)
- 企业(50035)
- 方法(36350)
- 数学(30825)
- 数学方法(30380)
- 业经(21804)
- 财(19873)
- 农(19646)
- 中国(19381)
- 学(18762)
- 技术(17790)
- 理论(14917)
- 地方(14051)
- 务(13735)
- 财务(13666)
- 财务管理(13644)
- 贸(13533)
- 贸易(13527)
- 农业(13470)
- 产业(13458)
- 易(13144)
- 信息(13084)
- 企业财务(13008)
- 和(12997)
- 制(12426)
- 环境(11805)
- 机构
- 大学(283090)
- 学院(279853)
- 管理(114281)
- 济(103394)
- 经济(100908)
- 理学(99118)
- 理学院(98040)
- 管理学(96224)
- 管理学院(95715)
- 研究(90683)
- 中国(65863)
- 京(60849)
- 科学(59480)
- 财(46748)
- 所(45871)
- 农(45396)
- 业大(43759)
- 研究所(42043)
- 中心(41732)
- 江(40294)
- 北京(38371)
- 财经(38011)
- 范(37595)
- 师范(37203)
- 农业(35822)
- 经(34494)
- 州(33601)
- 院(33044)
- 技术(32133)
- 师范大学(30052)
- 基金
- 项目(195576)
- 科学(152656)
- 研究(142119)
- 基金(140644)
- 家(123116)
- 国家(122100)
- 科学基金(104748)
- 社会(87403)
- 社会科(82804)
- 社会科学(82781)
- 省(76847)
- 基金项目(74888)
- 自然(69005)
- 自然科(67415)
- 自然科学(67400)
- 自然科学基金(66186)
- 教育(64412)
- 划(64407)
- 编号(58941)
- 资助(57574)
- 成果(47717)
- 重点(42986)
- 部(41762)
- 创(40896)
- 发(40658)
- 课题(39430)
- 创新(38106)
- 项目编号(37307)
- 科研(37300)
- 大学(36081)
- 期刊
- 济(110546)
- 经济(110546)
- 研究(78617)
- 中国(51850)
- 学报(48510)
- 科学(42699)
- 管理(41044)
- 农(40424)
- 财(35671)
- 大学(35524)
- 教育(33069)
- 学学(32944)
- 农业(28822)
- 技术(26919)
- 图书(22072)
- 融(19339)
- 金融(19339)
- 业经(17931)
- 财经(17889)
- 经济研究(17051)
- 科技(15529)
- 理论(15165)
- 技术经济(15162)
- 情报(15134)
- 经(15119)
- 业(15012)
- 书馆(14821)
- 图书馆(14821)
- 实践(14254)
- 践(14254)
共检索到402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与情报
[作者]
许鑫 孙亚薇
分析公众对不同种类的非遗数字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可以探索出不同数字化技术和方案对非遗数字化传播的适用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而促进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文章通过构建非遗数字传播中的技术采纳模型,采用问卷调查和线下访谈获得样本数据,利用结构方程分析法探究了公众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UTAUT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结果预期、易用预期、他人干预、促进条件对公众的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有显著影响,性别、年龄、学历等调节变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从质量提升、界面优化、推广宣传与合作共建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魏会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并对支撑农业科技信息有效传播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农业科技信息 信息传播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杨丽娜 颜志军
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由个体动机和意图决定的。网络学习作为一种行为现象,其发生的前提之一是学习者采纳技术环境开展学习的愿意,这种学习意愿直接影响着网络学习行为的发生和预期的学习效果。本文从信息技术采纳视角,以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重点从心理因素、技术因素和资源因素三个方面建立了网络学习行为发生的前因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统计方法,以实证的方式分析了影响网络学习者学习行为发生的因素,测量了该模型的解释能力。
关键词:
网络学习行为 信息技术采纳 结构方程模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郑鹏 马耀峰 李天顺 高军
信息技术与旅游业都被预言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而两者的天然融合将产生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获取旅游信息的成本已经越来越低。而信息技术的变革使消费者取得旅游信息的来源也逐渐多元化。在分析网络信息集合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决策表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网络信息集合进行分类,并建立旅游信息传播概念模式。实现信息对称最大化、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可使旅游者综合感知旅游目的地,达到"试用"旅游产品的虚拟体验,进而做出满意的决策。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龚春英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渠道。目前,国内市场中以非遗为主题的手机App数量不多,用户下载安装较少。不少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的交互功能不强,用户体验感不佳。开发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就是用现代人更愿意接受的方式让传统技艺走进人们的生活,促进传统技艺在当代的活态传承。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的设计开发者要坚持“以非遗内涵为骨,数字技术为翼”的原则,重视界面设计和内容展示的识别度和新颖性,增加手机App的趣味性,重视用户体验。
[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作者]
罗晓兰
文章通过对CNKI、万方、维普等期刊数据库中对技术在图书馆中发展利用的文献进行分析,按照时间顺序将技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梳理技术与图书馆职能变化、服务创新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并对计算技术、社交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技术阶段进行分析,描述国内图书馆在技术采纳和应用中的特点。期刊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图书馆学界对新技术的关注和采纳非常及时,紧跟新技术在国内普及发展的趋势,并且能够根据采纳技术的特性快速反应,这对图书馆技术特征的形成和图书馆形象的建立有正面作用。
关键词:
图书馆 技术采纳 服务创新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翟姗姗 刘齐进 白阳
[目的/意义]全面梳理近年来国内外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重点,进一步拓展其资源描述、语义揭示研究的理论内涵与外延,为促进我国非遗数字化技术发展、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借助信息空间理论,对非遗数字化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问题进行全面综述,提出面向传承与传播的非遗数字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多维度研究框架,并阐明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及不足之处。[结果/结论]非遗资源的语义描述与知识传播还需要大众广泛参与,这将有助于不同用户学习、交流与创新相关非遗知识,解决非遗知识传播与创新中出现的问题。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冯霞 陈琳
本文首先对学习策略养成教育进行了阶段划分,界定了学习策略养成教育的内涵,然后根据学习策略养成教育的阶段性,设计了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策略养成教育流程图,最后以教育传播学网络课程为例,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了实验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在网络课程中进行学习策略养成教育,有助于学习者学习策略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马晨璠 戴旸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和发展,对传承民族文化历史的珍贵记忆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上存在着主体众多但职责不明的问题,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效果。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主体的角度来了解非遗档案,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传播中的能动性。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传播主体 主体格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高福安 刘亮
高新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猛,已成为公民享受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成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建设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首先剖析了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的五大优势,然后,提出了构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最后,对如何构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若干建议。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岳泉
广告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由广告主通过付费所获得的一种自我宣传手段,它借助一定的媒体,向目标公众或目标市场传播信息、思想、观念和自我形象等[1]。根据广告的最终目的,广告可分为商业广告和公共服务性广告。广告信息传播主要由广告主、广告信息、...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佳讯
运用传播学原理对广告信息传播规律作了解释,指出了广告信息传播的性质与特点,详细研究了广告信息传播的方式。最后估测了广告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传播学,广告信息,信息传递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熊飞雪 彭元元 刘雨萱 朱述斌
促进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是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然而农户在技术采纳过程中面临着众多信息困境。随着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推进,探究农户数字信息能力对其采纳绿色生产技术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江西省1441份水稻种植户微观调查数据,构建“数字信息能力-技术生态认知-技术采纳强度”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数字信息能力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以及技术生态认知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信息能力会显著促进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从各个维度来看,数字信息获取能力、判断能力、共享能力和应用能力均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大小依次为数字信息获取能力、判断能力、共享能力和应用能力。(2)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技术生态认知在数字信息能力促进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具体来说,数字信息能力会通过提升农户的技术生态认知进而正向影响绿色生产技术采纳。(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信息能力对农户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肥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和秸秆粉碎还田的影响并不显著。相较于小农户,数字信息能力对规模户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促进作用更大。据此,提出应加强农户数字信息能力培育、提升农户对绿色生产技术的生态认知水平等政策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翟姗姗 许鑫 夏立新 石义金
[目的 /意义]当前非遗数字资源共享主要通过构建门户网站和数字资源库实现,不能有效解决资源共享时出现的语义异构和互操作问题,也无法使资源在深层次的语义和概念层面互联。以新的导向合理组织非遗数字资源并采用更为有效的方式进行资源交互与展示,对非遗资源在全人类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过程]提出基于语义出版技术的非遗数字资源共享方案,构建以"楚剧"为具体应用背景的语义出版实例,验证语义出版技术在非遗数字资源共享中的可行性。[结果 /结论]利用语义出版技术实现非遗数字资源共享,可以将出版单位细化到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彭新慧 闫小欢
[目的]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十四五”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但信息差引发的预期风险不可控、预期收益不可知等问题,制约着实践中农户绿色生产水平的提升。结合当前背景探究农户社会互动、信息能力对其绿色生产的影响,对于高效指导农户绿色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社会嵌入理论和信息论的视角,利用陕西省333份苹果种植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普及背景下苹果种植户的社会互动、信息能力对其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采纳的影响。[结果](1)社会互动对苹果种植户单项和多项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采纳行为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采用条件混合估计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信息能力在社会互动影响苹果种植户技术采纳的决策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男性群体较女性群体社会互动对其技术采纳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老年群体较中青年群体社会互动对其技术采纳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结论]因此,应增强苹果种植户间的社会互动,持续提升苹果种植户的信息能力,弥合其技术采纳实践中的信息鸿沟,提高其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采纳水平,切实推动苹果产业绿色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