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19)
- 2023(14669)
- 2022(12735)
- 2021(12017)
- 2020(9897)
- 2019(22565)
- 2018(22637)
- 2017(43537)
- 2016(23887)
- 2015(26669)
- 2014(26977)
- 2013(26033)
- 2012(23936)
- 2011(21257)
- 2010(20976)
- 2009(19063)
- 2008(18382)
- 2007(16029)
- 2006(13708)
- 2005(11839)
- 学科
- 济(85559)
- 经济(85447)
- 管理(68553)
- 业(61337)
- 企(52650)
- 企业(52650)
- 方法(40248)
- 数学(33453)
- 数学方法(33014)
- 财(24225)
- 中国(23375)
- 农(22795)
- 学(22550)
- 业经(20058)
- 地方(18467)
- 理论(17852)
- 制(17356)
- 环境(16949)
- 和(15810)
- 务(15137)
- 财务(15062)
- 财务管理(15033)
- 农业(14883)
- 贸(14690)
- 贸易(14685)
- 技术(14414)
- 企业财务(14313)
- 易(14246)
- 划(14048)
- 教育(13958)
- 机构
- 大学(329402)
- 学院(328659)
- 管理(127419)
- 济(121528)
- 经济(118654)
- 理学(110983)
- 理学院(109681)
- 研究(109647)
- 管理学(107586)
- 管理学院(106989)
- 中国(79094)
- 科学(71146)
- 京(70106)
- 财(57629)
- 农(55462)
- 所(55197)
- 业大(51195)
- 研究所(50788)
- 中心(49585)
- 江(47649)
- 财经(46388)
- 范(45334)
- 师范(44837)
- 农业(43782)
- 北京(43731)
- 经(42307)
- 院(40305)
- 州(38994)
- 技术(36287)
- 师范大学(36119)
- 基金
- 项目(232189)
- 科学(181406)
- 研究(168964)
- 基金(166900)
- 家(146445)
- 国家(145202)
- 科学基金(123841)
- 社会(104588)
- 社会科(98919)
- 社会科学(98895)
- 省(91781)
- 基金项目(88786)
- 自然(81481)
- 自然科(79549)
- 自然科学(79528)
- 自然科学基金(78074)
- 教育(77982)
- 划(77467)
- 编号(68954)
- 资助(68258)
- 成果(56762)
- 重点(52062)
- 部(50638)
- 发(48764)
- 创(48249)
- 课题(47854)
- 创新(44879)
- 科研(44619)
- 教育部(43078)
- 项目编号(43010)
- 期刊
- 济(130098)
- 经济(130098)
- 研究(93953)
- 中国(62199)
- 学报(58253)
- 科学(50834)
- 农(50147)
- 管理(45766)
- 财(44031)
- 大学(43179)
- 教育(42008)
- 学学(40591)
- 农业(34765)
- 技术(27064)
- 融(25061)
- 金融(25061)
- 财经(22249)
- 业经(22045)
- 经济研究(20756)
- 图书(19180)
- 经(18981)
- 业(17840)
- 问题(16880)
- 版(16828)
- 科技(16795)
- 理论(15198)
- 业大(14875)
- 技术经济(14126)
- 现代(14116)
- 实践(14048)
共检索到4687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亚娟 欧阳辰星 王成琪 张希月
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不同的主体表述并利用。该文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量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河南省许昌市欧营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文本编码分析,构建地方性传统技艺类非遗话语环境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样本特征的非遗主体对非遗文化感知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1)话语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不同样本特征的居民,如性别、职业、学历和收入等,对非遗文化的感知与态度差异性较大;2)话语环境的“支撑条件”有利于筑牢遗产归属,为主体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支持,包括居民自身对非遗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态度和地方认同。3)话语环境的“结果”主要从非遗文化技艺流失原因、发展影响等探讨发展前景,结合支撑条件发现阻碍因素集中于年轻群体意愿、保护意识、技术操作、商业化与创新以及非遗产品或文化宣传等方面。至此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劳动力回流、学习平台建立身份认同并解决技术问题、品牌文化推出创新和现代营销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等有效的建构路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梁琳 高涵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手工艺人纯手工或者利用一定工具手工制作的,具有实用性、创造性和观赏性且被人们视为文化遗产的技艺以及制作出来的产品。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传承困境:传承观念陈旧、传承内容零散、传承队伍薄弱、传承环境欠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传承路径:转变传承观念、构建传承课程、加强传承师资、营造传承环境。
关键词:
传统手工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传承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凤敏 孙红艳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记录民族历史的重要符号,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纽带。但是,随着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承观念、传承队伍、传承路径三个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而现代学徒制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对于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手工技艺指明了方向,具体策略是:转变传统观念,提高传承吸引力;加强传承队伍建设,增强传承的师资力量;构建传承新范式,提高传承有效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宁
本研究旨在评估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社会效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地调研,分析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社会经济、文化传承和社区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并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旅游开发还有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播和交流,并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龚春英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渠道。目前,国内市场中以非遗为主题的手机App数量不多,用户下载安装较少。不少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的交互功能不强,用户体验感不佳。开发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就是用现代人更愿意接受的方式让传统技艺走进人们的生活,促进传统技艺在当代的活态传承。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的设计开发者要坚持“以非遗内涵为骨,数字技术为翼”的原则,重视界面设计和内容展示的识别度和新颖性,增加手机App的趣味性,重视用户体验。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永兵 龚自力
技艺水平研究的不足导致了我国少数民族技艺类非遗认定标准和名录入选的争议,也不利于其传承人的认定和授艺。技艺形成的逻辑路径是基于传承人行动能力范式下的工作活动中涉及知识的构建。显性化表述的工作诀窍知识是我国少数民族技艺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可以成为当前少数民族技艺类非遗项目评选和传承人认定中的关键性指标和技艺研究的方向,可以为学艺人的培养提供知识来源和文本依据,加快学艺人的成才效率,推进非遗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提供现实个案。未来我国少数民族技艺类非遗中的工作诀窍知识应该是以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为核心,工作过程为载体,非遗传承人为主体,专家学者为主导进行开发。其实施路径是首先描述传承人的能力,然后找到工作诀窍知识点,进而开发出工作诀窍知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韩玉唯 孙巍巍 李书锐
赫哲族主要聚居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有“鱼皮部”之称,其鱼皮制作技艺和桦树皮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赫哲族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甚理想,这些非遗的当代价值挖掘不充分、不深入。赫哲族技艺类非遗项目价值的挖掘,有助于民族博物馆的建设,有助于文旅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助于非遗研究的推进。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雨蒙
在非遗信息资源揭示和使用的过程中,未形成统一的分类标准且现行分类法无法满足非遗信息资源类分需要的困境之下,探索非遗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建构,之于理论知识系统化以及非遗的管理与利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引入领域分析法探索非遗信息资源分类组织的建构方案,并以传统美术类非遗作为案例,依据构建流程论述搭建非遗信息资源分类体系主表、附表及标记系统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挖掘了非遗信息资源的特殊属性,提供了一种以非遗知识为核心,对非遗领域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和专深分类,以揭示非遗信息资源多重脉络的组织构建思路。所提出的构建方案、具体实施路径对相关学科建置分类组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雨蒙
文章探究如何分类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以达到活态利用、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为例,一方面借鉴学界对非遗分类的研究成果以及分类法研究中相关类目的划分思路,从学科属性划分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信息资源的二、三级类目;另一方面兼顾非遗数字采集规范,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国家级项目的信息描述进行分析与综合,构建类目复分表揭示该类非遗资源内容属性中所涉及的共性方面。从纵、横两个角度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组织,以期能够为非遗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提供可行的研究步骤和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培茹 陆建接 王秀丽 郭少华 迟庆红
本文在分析山东省孔孟文化遗产地建设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生物量、水土流失和景观等方面分析了施工期和运营期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对策。
关键词:
孔孟文化遗产地 生态环境 影响评价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马晨璠 戴旸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和发展,对传承民族文化历史的珍贵记忆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上存在着主体众多但职责不明的问题,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效果。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主体的角度来了解非遗档案,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传播中的能动性。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传播主体 主体格局
[期刊] 预测
[作者]
王会战 李树民 刘洋 李梦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个体感知的视角开发了中国情境下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量表,并通过实证检验具有较高的测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证实了西方的社区旅游增权四维架构具有跨研究情景、跨旅游目的地类型的适用性,不仅在理论上克服了以往关于社区旅游增权状况定量测度的不足,使得对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的有效评价、历时追踪和共时比较研究成为了可能,而且通过实际测试表明,本研究开发的测量工具对评估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状况具有实际应用效力。
关键词:
文化遗产地 社区居民 旅游增权 个体感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杨家蕊 廖柳文 窦银娣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型的遗产类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紫鹊界梯田为例,根据人居环境的概念内涵,将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居环境系统分为3个子系统,即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人工支撑环境,并构建了9个要素层和37个指标层的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紫鹊界梯田人居环境的可感知性为0.79,属于较好水平,但3个子系统的可感知性存在较大差别,感知度最高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达到了较好水平,其次是社会文化环境系统,总体感知水平一般,人工支撑环境系统可感知性最低,部分项目可感知性达到较差级别。根据人居环境感知结果,提出了若干对策,研究结果将为案例区和其他类似文化遗产地的人居环境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永勋 李先德 张长水
因合作模式与机制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理想。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茶产业为案例,使用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获取数据,采用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安溪四类茶产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合作模式选择成因。研究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合作通过稳定茶叶原料数量和品质的供应,可减少市场端和供应端的交易费用来获得稳定收益;企业负责人领办的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更有效,可实现多方共赢;产业基础、发展定位和资源基础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合作模式的选择,导致一地多模式现象;有效监督机制是保证其与农户长期合作共赢的关键;选择合适模式和机制与农民合作,可助其有效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肖德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受到的影响较大,非遗消失的速度远远快于被社会知晓与传播的速度。在当今社会,如何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走进人们生活,实现其活态传承,有效推动和实现其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从而赋予非遗文化发展的新活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和发展,是一项紧迫的课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