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65)
- 2023(19500)
- 2022(16713)
- 2021(15523)
- 2020(13097)
- 2019(29750)
- 2018(29250)
- 2017(55295)
- 2016(30648)
- 2015(34672)
- 2014(34507)
- 2013(33114)
- 2012(30535)
- 2011(27689)
- 2010(27595)
- 2009(24858)
- 2008(24209)
- 2007(21306)
- 2006(18528)
- 2005(15939)
- 学科
- 济(120056)
- 经济(119932)
- 管理(84226)
- 业(79746)
- 企(64549)
- 企业(64549)
- 方法(54998)
- 数学(48302)
- 数学方法(47666)
- 中国(34906)
- 农(32682)
- 财(29039)
- 地方(28175)
- 业经(26778)
- 学(25285)
- 农业(22366)
- 贸(22226)
- 贸易(22212)
- 易(21478)
- 理论(20380)
- 制(19935)
- 技术(19667)
- 环境(19006)
- 教育(18598)
- 务(18479)
- 财务(18398)
- 财务管理(18358)
- 和(18321)
- 银(17961)
- 银行(17891)
- 机构
- 大学(427981)
- 学院(422807)
- 济(163818)
- 管理(163252)
- 经济(160263)
- 理学(142066)
- 研究(141931)
- 理学院(140423)
- 管理学(137543)
- 管理学院(136808)
- 中国(103283)
- 京(91137)
- 科学(90352)
- 农(74437)
- 财(74171)
- 所(71115)
- 业大(67665)
- 研究所(65010)
- 中心(64766)
- 江(62124)
- 财经(59852)
- 范(59297)
- 师范(58618)
- 农业(58566)
- 北京(57391)
- 经(54648)
- 院(51806)
- 州(50613)
- 经济学(49021)
- 师范大学(47035)
- 基金
- 项目(294928)
- 科学(230968)
- 研究(212825)
- 基金(211364)
- 家(185673)
- 国家(184076)
- 科学基金(157707)
- 社会(132668)
- 社会科(125749)
- 社会科学(125717)
- 省(117205)
- 基金项目(112295)
- 自然(104288)
- 自然科(101927)
- 自然科学(101900)
- 教育(100942)
- 自然科学基金(100061)
- 划(98964)
- 资助(87272)
- 编号(86729)
- 成果(70391)
- 重点(66449)
- 发(64835)
- 部(64430)
- 创(61582)
- 课题(61124)
- 创新(57271)
- 科研(56947)
- 大学(56342)
- 教育部(55184)
- 期刊
- 济(173777)
- 经济(173777)
- 研究(123366)
- 中国(86099)
- 学报(72894)
- 农(66670)
- 科学(63555)
- 教育(61045)
- 管理(58912)
- 大学(56101)
- 财(55593)
- 学学(51387)
- 农业(46288)
- 技术(37135)
- 融(34727)
- 金融(34727)
- 业经(30002)
- 财经(28714)
- 经济研究(28142)
- 经(24596)
- 图书(24579)
- 业(23971)
- 问题(22735)
- 科技(21543)
- 版(20607)
- 技术经济(19496)
- 商业(18867)
- 业大(18746)
- 理论(18699)
- 统计(18325)
共检索到618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苟斐斐 周信杉
非课堂活动对能力发展的影响是院校持续改进和学生抉择活动参与的基石。通过对139 971份调查数据和17份文本资料分析发现:非课堂经历对综合能力、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均产生显著正向预测作用,预测力为0.235、0.157、0.313;各种非课堂经历对大学生能力发展的预测力依次排序为学术活动经历、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体育活动经历、社团活动经历,其中体育活动效能突显,社团活动效能不佳;非课堂经历主要以“显性”的方式影响认知能力发展,以“隐性”的方式影响非认知能力发展。院校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非课堂活动,规范与引导社团组织良性发展;学生应有取舍地参与非课堂活动,完善能力结构;学界应关注农村籍大学生非课堂经历,为实现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
大学生 非课堂经历 能力发展 过程公平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周丽萍 孙晓哲 岳昌君
是否拥有充足的STEM知识与技能人才,成为各国在未来经济、医疗、能源、科技等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和强大竞争力的关键。我国政府高度重视STEM人才的培养, STEM教育已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重要高度,究竟我国的STEM人才培养效果如何,能否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STEM学生能力提出的新需求是迫在眉睫需要回应的问题。本文基于17个省区市32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从高校投入的关键要素入手,实证分析哪些教育要素可以显著提升人工智能时代STEM学生的核心能力。研究发现:(1)STEM学生能力发展存在趋同和“中部凹陷”并存的现象,学术优势居中的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各类能力增值得分均最低的;(2)AI的就业替代并不遵循传统的劳动力市场竞争法则,预估STEM学生的替代风险要高于非STEM学生,“双一流”高校学生要高于高职高专等院校。(3)尽管越难被AI替代的能力被高等教育解释的比例越低,但高校依然是型塑学生核心能力的主阵地,其中课程教学是院校影响型塑学生综合能力最为核心的实践要素,尤其是跨学科课程,对适应AI时代需求的高阶核心能力发展具有非常突出的贡献。建议高校要锚准人才培养定位,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育人,引入倡导合作共赢和全程多元的学生评价制度,重构AI时代优秀人才的内涵。
关键词:
STEM 人工智能 大学生 核心能力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吴秋翔 崔盛
复读是学生高考后重要的教育选择,以往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讨论复读合理性等问题,或从微观层面探究高三复读学生的相关表现,缺乏复读生进入大学后在学涯与职涯方面的相关研究。本文使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BCSPS)数据,具体研究复读经历对复读生生涯发展的实际作用与机制。研究发现,复读经历对学生的大学学业成绩产生消极作用,但从长期趋势来看,并不会持续影响他们的综合表现与就业发展;复读生在大学期间依然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认为,心理健康是复读经历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中介机制,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复读生在大学期间的心理辅导与学业帮扶。
关键词:
复读经历 大学生 生涯发展 心理健康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马莉萍 管清天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筛选理论,本文利用全国85所高校学生调查数据建立计量回归模型,研究了院校层次与学生能力增值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总体能力、创新能力和非认知技能方面一般本科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增值效应大于重点高校,而在同一层次大学中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能力增值存在差异。
关键词:
院校层次 教育质量 学生能力 增值评价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陆根书 刘秀英
整合院校影响模型及学习环境理论,基于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大学生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大学生能力发展不均衡。代表学生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发展的三个指标,增值有多有少。(2)不同因素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在程度和方向上存在差异。在程度上,背景因素、学生投入和学习环境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力依次递增;而且,课堂环境的影响大于校园氛围的影响,常规投入的影响大于在线投入的影响。在方向上,学习环境和学生投入的不同维度的影响,有的积极,有的消极。高校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构建有利的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尚航 张德祥
大学生学业指导是促进大学生学业发展与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我国56所高校的7 198名在校本科生进行学业指导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还未能引起我国高校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学业指导的专业化、规范化、多样化等程度明显不够,大学生对高校的学业指导工作总体满意度不高,大学生学业指导实施效果不甚理想。当前我国高校应尽快建立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以更好地保障与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学业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业指导 现状 调整与优化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郭军洋 花亚纯
调研了南京市高校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参与管理的程度低、主动参与少、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自主意识得不到体现等,并从成立学生活动自组织、学生议事会、学生事务共同决策、学生事务自我管理、学生权益维护机构等方面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进行探索。
关键词:
大学生 学生管理 机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范皑皑 杨钋
大学三年级学生面临职业和学业方向的选择,需要进行相应的准备。通过对北京市25所高校4654名学生的追踪调查数据,从职业准备方向和职业准备类型两个维度考察了三年级学生的职业准备策略,对学生的职业准备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三个类型学生的特征、职业成熟度与准备类型的关系,以及家庭背景、个人、院校、专业对准备类型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学历层次及院校背景的学生,其职业准备类型和方向具有显著差异。高校应当从提高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入手,定位目标人群,对属于不同职业准备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职业定位及就业质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曲绍卫 范晓婷 曲垠姣
随着我国大学生资助经费额度的急剧攀升,如何提升巨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绩效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对2013年度中央直属120所高校的大学生资助管理绩效进行实证评估显示,中央直属高校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保持良好绩效水平,基础建设、政策落实、信息管理、育人成效等指标评价较为突出,但在成效宣传、还款质量、信息平台建设、勤工助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对此,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阳光育人"作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资助管理绩效应加大资助成效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开展诚信意识教育,提升贷款还款质量;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政策发布功能;拓宽勤工助学渠道,深化政策落实程度。
关键词:
大学生资助 资助政策 管理绩效评价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胡宝华 蒋志辉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是国家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打破大学生沉默行为,提倡建言行为。本研究以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四所典型高校的91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方法,对现阶段互动课堂中学生沉默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现阶段,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互动课堂沉默行为在性别、民族、班级、专业等四个方面上呈现显著差异,包括漠然型沉默行为、参与型沉默行为、默认型沉默行为、人际恐慌型沉默行为、个人偏好型沉默行为等五种类型,五种沉默行为在教师、课堂环境、学生等三个维度32变量上呈现异质异性化,并进一步提出因地制宜、逐步消除因大学生群体差异化产生的学生沉默行为和分类指导、逐步消除民族地区高校互动课堂中五种学生沉默行为异质异性化两条建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白华 王媛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学习收获状况也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维度。利用学生就读经验问卷,通过对12所高校的少数民族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3309份。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可能的影响因素分为学生个体与学校层面,对各影响因素与学习收获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收获上呈现出群体间差异,个体背景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比重偏小,少数民族学生所参与的各类活动与外在支持性校园环境对学习收获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呈现出学习投入不足、与教师交流过少等问题。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本科学生 学习收获 就读经验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敏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内容多,操作性强,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高。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技能的习得及态度的转变是这类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课前线上自主学习与课上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个性化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实效意义重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抗私 盈帅
文章在工作搜寻的理论基础上,通过构建Logistic多元排序模型对全国63所大学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在女大学生就业搜寻过程中起着负面作用;工作搜寻理论没有在女大学生身上得到证实,而在男大学生身上得到证实。同时,男女生就业搜寻的影响因素差异很大。机遇、技能的掌握、吃苦进取、工作能力、观念文化和年龄等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搜寻起着正向作用;而影响男大学生就业搜寻的因素为学生干部、人际关系、实习经历、政治面貌和体貌特征。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构建男女平等的就业环境,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高校就业服务能力等建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马莉萍 由由 熊煜 董璐 汪梦姗 寇焜照
男女生在大学专业选择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选择人文社科专业的比例远高于男生,且选择社科专业的女生比例最高;男生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工科专业,远高于女生。大学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在高中文理分科时就已经体现,八成男生在高中时选择理科,仅有一半的女生选择理科。在控制了可能的生理差异、能力差异、兴趣差异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后,男生更倾向于选择理工科专业,女生更倾向于选择人文社科专业,且在理科和工科专业中,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工科,女生更可能选择理科。基于此,应加强面向高中生的大学专业介绍及专业选择指导,逐渐减小性别刻板印象和传统观念对不同性别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我国大学生环境行为群体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12所高校的调研数据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传播结构变化研究——基于北京市15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影响因素评价研究——基于对广东省1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
共性与个性:大学生跨学科学习行为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基于35所高校的混合研究
高校女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西省八所高校的调查数据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江苏16所高校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基于期望确认理论的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医患关系满意度期望模型——基于南昌市八所高校学生的调查分析
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演化机理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何以可能——基于51所大学本科课堂现状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网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6所高校的微观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