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01)
- 2023(3705)
- 2022(3093)
- 2021(2850)
- 2020(2430)
- 2019(5418)
- 2018(5217)
- 2017(10243)
- 2016(5677)
- 2015(6095)
- 2014(6175)
- 2013(6125)
- 2012(5664)
- 2011(4922)
- 2010(4851)
- 2009(4223)
- 2008(4206)
- 2007(3688)
- 2006(2960)
- 2005(2718)
- 学科
- 济(20969)
- 经济(20943)
- 业(18176)
- 管理(15475)
- 企(13849)
- 企业(13849)
- 方法(11662)
- 数学(10366)
- 数学方法(10230)
- 财(10207)
- 收入(7746)
- 农(6353)
- 中国(5507)
- 学(4984)
- 农业(4933)
- 技术(4717)
- 务(4486)
- 财务(4473)
- 财务管理(4464)
- 国民(4395)
- 企业财务(4339)
- 制(4261)
- 业经(4173)
- 国民收入(4150)
- 富(4009)
- 财富(4009)
- 银(3884)
- 银行(3876)
- 理论(3850)
- 行(3647)
- 机构
- 大学(79585)
- 学院(79036)
- 济(33365)
- 经济(32743)
- 管理(29673)
- 研究(26820)
- 理学(26495)
- 理学院(26166)
- 管理学(25624)
- 管理学院(25473)
- 中国(18861)
- 科学(16843)
- 财(16279)
- 京(15979)
- 农(14863)
- 所(13714)
- 财经(13265)
- 研究所(12701)
- 业大(12557)
- 经(12275)
- 中心(11970)
- 农业(11752)
- 经济学(11167)
- 江(10995)
- 经济学院(10212)
- 范(10175)
- 财经大学(10167)
- 师范(10021)
- 北京(9739)
- 院(9501)
- 基金
- 项目(57215)
- 科学(45829)
- 基金(43226)
- 研究(39545)
- 家(38713)
- 国家(38412)
- 科学基金(32900)
- 社会(26387)
- 社会科(25143)
- 社会科学(25137)
- 基金项目(22630)
- 自然(21836)
- 省(21833)
- 自然科(21429)
- 自然科学(21422)
- 自然科学基金(21082)
- 教育(18968)
- 划(18697)
- 资助(17965)
- 编号(14341)
- 部(13334)
- 重点(13096)
- 创(12374)
- 性(11981)
- 成果(11706)
- 国家社会(11627)
- 创新(11588)
- 教育部(11567)
- 发(11435)
- 科研(11342)
共检索到1091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春超 张承莎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根据"大五"人格指标构建非认知能力,探讨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性收入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收入分位数水平的提高,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下降。男女两性的非认知能力收入回报存在明显差异,女性非认知能力对个体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更高。进一步,本文探讨非认知能力影响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机制——社会资本效应、职业筛选效应和教育边际效应。非认知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强化个体的社会资本,同时有更大概率成为白领,提高教育的边际效应,进而促进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提升。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根丽 尤亮
非正规就业者是不具有正式劳动关系或缺乏社会保障的就业者,也是经济脆弱者,提高非正规就业者的工资收入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至关重要。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文章将“软技能”非认知能力引入非正规就业者工资收入的研究中,采用大五人格模型构建非认知能力指标,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的城镇数据,实证研究了非认知能力对非正规就业者工资收入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非认知能力对非正规就业者的工资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非认知能力主要通过提升健康状况、降低过度教育概率和增加社会资本三个渠道提升非正规就业者的工资收入。进一步分析表明,非认知能力对非正规就业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马太效应”。此外,非认知能力对白领非正规就业者工资收入的影响更大。不同维度的非认知能力中,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对非正规就业者工资收入的影响更为重要。文章的研究为进一步提升非正规就业者工资收入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新经济背景下中国实现共同富裕也有一定启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乐君杰 胡博文
文章利用2012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基于国际学界公认的"大五人格"模型,实证分析了非认知能力对中国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非认知能力对中国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重要性不亚于传统人力资本关注的核心变量——受教育年限。进一步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情绪稳定性和宜人性对于女性劳动者更为重要,而尽责性则对男性劳动者影响更大。因此,文章认为未来学校在探索教育模式、政府在开展技能培训时应重视非认知能力的提升,而非一味强调认知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乐君杰 胡博文
文章利用2012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基于国际学界公认的"大五人格"模型,实证分析了非认知能力对中国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非认知能力对中国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重要性不亚于传统人力资本关注的核心变量——受教育年限。进一步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情绪稳定性和宜人性对于女性劳动者更为重要,而尽责性则对男性劳动者影响更大。因此,文章认为未来学校在探索教育模式、政府在开展技能培训时应重视非认知能力的提升,而非一味强调认知能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程飞
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赋予其参与者在劳动力市场中所需的生产力,因而作为经济产出的首要度量指标,收入也自然成为评价教育成果的关键因素。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由教育所引起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对收入的解释力似乎受到了过高的估计,而过去不曾被重视的非认知能力却对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表现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该研究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发现非认知能力是收入的重要解释变量,同时影响着劳动力市场中的诸多表现,值得深入探讨以建立共同而广泛的研究框架。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 个性特质 收入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治 任重 李骏子
使用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选取大五人格量表测量非认知能力,综合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条件分位数回归、无条件分位数回归以及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非认知能力对城乡户籍人口收入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城乡户籍人口非认知能力的收入回报率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城市户籍人口,非认知能力对农村户籍人口收入的影响更大,另外,非认知能力对农村户籍低收入者的影响大于农村户籍高收入者。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在解决相对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补偿职能,强化乡村教育中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应重视农村户籍低收入者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将农村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乡村教育过程中;在家庭教育中加强非认知能力培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珺子 王小军
学校如何培育高素质人才、企业如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个人如何有效提升人力资本是当今经济学家和教育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微观实证研究,探索人力资本的核心部分即如何通过教育提升个人能力,进而分析影响收入的作用机理;并分别估计个体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教育回报率,发现学校教育主要培养了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主要从工作中获得;对于男性来说,非认知能力的教育回报率更显著,而女性则是认知能力。最后,本文分别从个人、学校和企业三个角度提出建议和对策。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珺子 王小军
学校如何培育高素质人才、企业如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个人如何有效提升人力资本是当今经济学家和教育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微观实证研究,探索人力资本的核心部分即如何通过教育提升个人能力,进而分析影响收入的作用机理;并分别估计个体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教育回报率,发现学校教育主要培养了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主要从工作中获得;对于男性来说,非认知能力的教育回报率更显著,而女性则是认知能力。最后,本文分别从个人、学校和企业三个角度提出建议和对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盛卫燕 胡秋阳
新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为深入分析长期备受关注的技能溢价问题提供了有利契机。本文首次选取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视角,分析了个体能力特征对我国技能溢价的影响。基于CFPS2010-2016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认知能力可以显著提高劳动收入,但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并不稳定且不显著;非认知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低技能劳动收入,还可以显著提升技能溢价水平;经控制选择性偏差与内生性问题,并进行各类稳健性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进而就非认知能力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机制进行检验,发现非认知能力可通过职业选择偏好效应影响技能溢价,社会资本效应并不显著。以上发现和认识,对贯彻全面素质教育理念及协调各类劳动技能积累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认知能力 非认知能力 技能溢价 机制检验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韩雷 钟静芙
基于近年出现的“佛系青年”“躺平”等现象,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有序probit、工具变量法和条件混合过程(CMP)估计发现,独生子女身份对非认知能力中尽责性维度的影响存在两面性。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在主观态度上更具尽责性高分特征,但在客观行为上尽责性得分更低。在乡村样本、男孩样本和父亲从事体制内工作的样本中,独生子女身份对行为尽责性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父母参与的频率相对较高,是独生子女态度更积极的原因之一;在家庭内部分工中,独生子女较少参与家务劳动,是其行为尽责性低分特征的重要根源。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父母生育决策、教养方式以及国家人口政策提供了一定启示。
关键词:
独生子女 非认知能力 父母参与 家务劳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丽 赵文龙 边卫军
非认知能力对一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至关重要,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分析了非认知能力的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非认知能力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家庭阶层地位、父母教育程度及家庭经济条件等主要家庭背景因素都对非认知能力有显著影响;文化资本对非认知能力的获得有显著正向影响,是家庭背景影响非认知能力的中间机制之一。
关键词:
家庭背景 文化资本 非认知能力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许鑫凤 王骏 王洛忠
学生性别差异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学生表现的性别差异与不同性别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有关。本研究基于对北京市城市功能拓展区3个区县40所学校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调查数据,采用增值模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分位数回归探究学生表现的性别差异及其与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特别是自我控制能力显著影响学生表现,并在一定程度解释了学生表现的性别差异。其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主要由思维控制解释,日常行为的性别差异主要由行为控制解释。此外,后进生表现的性别差异远大于全体学生。本研究建议教育工作者要理性对待学生表现的性别差异,给予男生更多成长空间,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律能力,特别关注后进男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塑造。
关键词:
学生表现 性别差异 非认知能力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莞生 吴贾 周芷涵
人力资本能力包括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教育的内卷化发展使得家庭、学校和老师都格外注重认知能力培养,往往忽视了非认知能力。然而,非认知能力会对个体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学校尤其是老师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数据,以儿童时期非认知能力具有较强可塑性为出发点,着重考察了以情感和信息反馈支持测度的教师行为对初中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并重点解决了教师行为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教师情感支持主要改善了儿童的亲和性和外倾性;教师对家长的信息反馈主要改善了儿童的严谨性与开放度。异质性分析表明,教师情感支持更有助于弱势群体儿童(农村户籍、留守和流动儿童)社交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提高。机制分析表明,教师情感支持提高了儿童交朋友的意愿从而提升亲和性与外倾性,信息反馈则通过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监管来提高儿童的严谨性与开放度。本文的研究对于培养健全的儿童“人力资本”,从学校角度提高弱势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定启发。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 教师支持 弱势儿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春超 钟锦鹏
儿童的非认知能力是其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开展小学生班级内随机排座实验,考察在随机形成的小组内学生干部同群效应对周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组内前后桌学生干部数量的增加对学生的开放度和神经质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组内学生干部的同群效应对于不同性别学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群体更受益于同群效应。(3)进一步分析发现,同群效应的实证结果与精品模型契合。在作用机制上,学生间的交互作用很好地解释了同群效应的组间异质性。分析揭示,合理利用学生之间的同群效应并增强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互动,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晓云 杜丽群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基于经典明瑟方程,在利用认知能力对个人受教育年限进行质量调整基础上,实证分析了认知能力和质量可比的受教育年限对个体劳动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综合认知能力、质量可比的教育对个体收入具有显著正影响;(2)不同类型的认知能力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中,算术推理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对提高个体收入的作用更大;(3)对于不同的收入群体,教育和认知能力对收入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两者对于低收入者的作用更大;(4)并且,上述结论在调整样本范围和考虑可能的内生性与选择性偏误后,依然具有较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