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65)
2023(11021)
2022(9299)
2021(8754)
2020(6986)
2019(15643)
2018(15811)
2017(29761)
2016(16050)
2015(17741)
2014(16770)
2013(16370)
2012(14823)
2011(13347)
2010(13275)
2009(12408)
2008(11798)
2007(10282)
2006(9250)
2005(8049)
作者
(42749)
(36458)
(35973)
(34101)
(22852)
(17656)
(16168)
(14015)
(13680)
(12612)
(12179)
(12172)
(11434)
(11066)
(10994)
(10957)
(10890)
(10433)
(10409)
(10404)
(8930)
(8879)
(8675)
(8440)
(8225)
(8019)
(7959)
(7838)
(7296)
(7162)
学科
(60153)
经济(60087)
(46979)
(46646)
管理(36555)
农业(31136)
(26712)
企业(26712)
方法(19261)
业经(19226)
中国(16420)
数学(15369)
数学方法(15140)
地方(15117)
(14468)
(13764)
(13028)
理论(11023)
农业经济(10797)
(10728)
(10594)
贸易(10587)
(10174)
(9745)
(9517)
(9208)
农村(9187)
环境(9068)
(9068)
银行(9055)
机构
学院(216108)
大学(209386)
(84237)
经济(82379)
管理(79393)
研究(72840)
理学(68985)
理学院(68123)
管理学(66828)
管理学院(66428)
中国(56375)
(55405)
科学(46574)
(43311)
农业(42335)
业大(37941)
(37743)
(36225)
中心(35553)
(33802)
研究所(32936)
(31511)
师范(31252)
财经(29666)
(28948)
(26899)
农业大学(26343)
北京(25893)
(25587)
师范大学(24690)
基金
项目(147482)
科学(117015)
研究(111891)
基金(105970)
(92099)
国家(91190)
科学基金(78402)
社会(70412)
社会科(66013)
社会科学(65999)
(60382)
基金项目(56945)
教育(49977)
自然(49824)
(49700)
自然科(48611)
自然科学(48603)
编号(48382)
自然科学基金(47689)
资助(39963)
成果(38387)
(33848)
重点(33423)
课题(32297)
(32181)
(31870)
(31387)
创新(29122)
(28683)
国家社会(28485)
期刊
(102492)
经济(102492)
研究(61522)
(59663)
中国(45007)
农业(40239)
学报(34732)
科学(32823)
(28351)
大学(26585)
教育(25331)
学学(25045)
管理(24137)
业经(24097)
(20721)
金融(20721)
(19092)
技术(17071)
问题(14605)
农业经济(13927)
农村(13905)
(13905)
经济研究(13619)
财经(13348)
(13200)
资源(12020)
(11533)
世界(11184)
经济问题(10439)
现代(10248)
共检索到3216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铭亮  杨晓婷  王敏  
教育是纪念场所旅游的重要功能,然而随着人们对公共休闲空间需求的增长,遗留于中心城区的纪念场所的休闲功能也日益凸显,其教育与休闲功能的关系正在发生重构。纪念场所的教育意义不是以单向和线性的方式传递,而透过旅游场域中游客身体与场所的邂逅和互动,从非表征理论视角理解游客在纪念场所的空间感知、体验和实践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非表征理论,建立起“心智-身体-环境”的分析框架,以广州农讲所为例,从游客的视觉生产和视觉感知两个过程,运用自助摄影、眼动实验和访谈等方法探讨纪念场所的意义重构。研究发现游客对农讲所休闲类景观和呈现历史场景的教育类景观有更强烈的视觉兴趣,农讲所教育功能与休闲功能的边界正在模糊化;游客心智、身体与纪念场所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在重构农讲所的地方意义,在超越表征到回归表征过程中重塑纪念场所的教育与休闲功能的关系。因此,本文呼吁无论是从理论层面对纪念场所旅游体验的剖析,还是实践层面纪念场所的地方营造都应从超越表征的视角去理解游客的旅游体验,将教育元素融入到休闲旅游的情境之中,实现纪念场所教育纪念与旅游休闲的统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兴  余正勇  
民宿实践与乡村发展有着显著的交互关系,已成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以空间表征和非表征为视角,借助Rost CM6语义分析软件进行网络文本数据处理,深入探讨民宿对乡村空间的地方再生产问题。以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的明月村为典型案例,基于民宿改造引发的新旧空间转变分析,研究地方空间的创新发展。结果发现:(1)民宿实践对地方具有重要的表征与非表征建构作用,且经由景观功能的差异化塑造和具身体验实践路径实现对地方空间的表征与非表征,塑造了新的地方空间形象;(2)民宿空间表征与非表征过程中实现了对地方空间意义的叠写与再生产,实现了地方空间的创新发展;(3)媒介宣传与地方的互动构建过程通过协商得以固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冯一鸣  田焯玮  周玲强  
革命历史纪念空间是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场所精神则是革命历史纪念空间的灵魂。在红色旅游的流动性视角下,本文扩展"场所精神"的内在意涵,进而对革命历史纪念空间的发展提供相关参考。一、场所精神:空间的气场和灵魂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末,世界建筑在经历了长达30年的国际主义垄断后日渐趋同。往昔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情感特色的建筑形式被冰冷、呆板、规整的"混凝土方块"所取代,这让建筑师们开始反思现代建筑的存在意义。对此,挪威建筑师诺伯舒兹(Norberg-Schulz)提出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1)。他认为,每个空间都应当有独特的气场和灵魂,这决定着空间的特性与本质。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俞凌云  朱旭东  
阐述了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理论不仅能够深化学位论文的学术性,回应学位论文在学科性、科学性与创新性的要求,而且还能够降低学位论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成本,增强可读性。指出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具有三重价值指向:概念建构、解释与论证、逻辑建构,以此整合研究结果与相关论证材料并为其提供支持。学位论文写作在理论的表征方式上有两种不同取向,现有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表征方式主要有概念迁移、与现有理论的对话以及演绎逻辑的推进,而原创性理论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表征方式则是概念创新与对原创性理论的论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傅俊尧  肖菲  罗小龙  
一方面,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引发商业空间价值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中央为改善城市交通释放出推进小区开放的强烈信号,小区空间形态转变带来的治理问题成为学界与社会的关注焦点。基于边界的分析工具,将领域理论引入小区开放的研究,通过分析多元利益主体争夺空间配置权的博弈过程,剖析小区开放过程中多主体冲突的根源。研究选取广州市六运小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边界重构的动因将小区边界演变划分为市场经济改革引发的经济边界重塑阶段、市场政府共同带动的空间边界演变阶段和上级政府介入引发的权力边界碎化阶段。发现小区开放过程中,存在去领域化、再领域化和民间领域化等过程。研究指出治理冲突的根源在于主体的边界和领域之间异步性,提出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协调是解决冲突的关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傅俊尧  肖菲  罗小龙  
一方面,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引发商业空间价值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中央为改善城市交通释放出推进小区开放的强烈信号,小区空间形态转变带来的治理问题成为学界与社会的关注焦点。基于边界的分析工具,将领域理论引入小区开放的研究,通过分析多元利益主体争夺空间配置权的博弈过程,剖析小区开放过程中多主体冲突的根源。研究选取广州市六运小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边界重构的动因将小区边界演变划分为市场经济改革引发的经济边界重塑阶段、市场政府共同带动的空间边界演变阶段和上级政府介入引发的权力边界碎化阶段。发现小区开放过程中,存在去领域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唐志军  
为纪念《佃农理论》发表四十周年,本文从《佃农理论》对合约理论、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及对解释中国现实问题四个方面所做的一般性贡献,探讨了《佃农理论》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岱霖  胡嘉佩  吴丽娟  
小微公共空间与居民日常生活结合紧密,提升其活力与品质对提高城市整体空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广州中心城区小微公共空间空间活力和使用特征进行全面调研考察,分析小微公共空间特性与空间活力之间的关联性,提出邻近地区人口密度及功能混合度、可达性、设施功能配置以及绿化配置是影响小微公共空间活力的五个关键特性。基于分析结论,研究进一步从布局选址、空间设计与监督管理三个方面,明确活力导向的小微公共空间规划管控指引。通过建立小微公共空间系统性管控指引,为我国特大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提供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胜旺  
工业文明在人类文明演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却被其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所消解,曾经辉煌的工业文明由于丧失了稳固的自然生态基础而不能够持续地发展。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它的整个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非生态表征,具体为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的尖锐性、生态经济结构的掠夺性和生态危机产生的必然性。这些非生态表征反映的是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分离对立的客观事实状态,工业文明只有向生态文明转型发展,人类文明才能永续演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翁毅  朱竑  
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分析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滨江城市演进与城区内涝的关系和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988年至2005年期间,滨江城区的扩展造成植被等透水面的大量减少,河涌、人工湖及内河水系出现淤积、堵塞并污染严重。江面束窄致使珠江水位异常壅高,而低平地势难以在短时间内排掉极端降雨过程形成的高峰流量,导致城区水涝的频繁发生。提出增加沿江低地势区域的滞水空间和疏通河涌等河网水系等内涝治理措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海峰  翟国方  
全球自然灾害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为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生存和安全发展。以典型的灾害多发地区滁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概念框架,构建了各单灾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激励模型复合单灾种风险评估结果,定量测度了研究区的城市安全风险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城市安全风险进行了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城市安全风险等级占比从低到高分别为2.49%、8.71%、41.08%、30.47%和17.25%,以中风险占主导。在空间上,城市安全风险表现为中部高于周围边缘区域,呈现出由核心区往外逐步减弱的格局特征。(2)6个驱动因子对城市安全风险的解释力强度为人口密度(0.404)>地均GDP(0.402)>建筑承灾能力(0.095)>植被覆盖度(0.078)>路网密度(0.013)>用地类型风险(0.012),因子交互协同作用后对结果的解释力增强。研究结果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能够服务于高风险区域的灾害风险管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利林  
将GIS网络分析与改进引力模型相结合,从生活便利性视角对泉州中心城区不同功能区居住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泉州中心城区不同功能区居住适宜性取决于居民对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的认知度和公共服务设施自身的吸引力;居住适宜性与该区域的建设历史和功能定位密切相关;对居住适宜性的改造应根据其适宜水平采取差异性策略,Ⅰ级适宜区应合理地调整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及其服务边界且改造重点放在居民非物质层面上,Ⅱ级适宜区应继续提高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且应避免大拆大建,Ⅲ级适宜区应当增配次一级公共服务设施并加大交通网络的建设力度,Ⅳ级适宜区应尽可能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Ⅴ级适宜区应依托项目改造提升区域居住环境质量和通达能力。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晓卫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郭广  
“星座”概念既是本雅明早期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又是他后期“辩证意象”概念的前身。本雅明借用“星座”概念类比理念与现象之间的结构关系,阐明“星座”不是理念对现象的粗暴收编,而是理念对现象的分化重构,还是回到现象自身再现真理的思维方式,更是击穿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虚假整体性的有力武器。为了更形象化地阐释“星座”概念,本雅明引入“起源”和“单子”两个范畴,从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分别阐释了星座的理念表征过程与现象救赎之路。通过创造性地解读“星座”概念,本雅明从“最微小”的现象碎片出发,开创出独具特色的星座式的哲学方法论,它不仅具有批判现实经验世界和预见未来新世界的双重功能,而且突破了近代西方哲学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模式,为我们贡献了一种与西方传统哲学概念化的抽象演绎方式截然不同的真理表征方法。尽管本雅明的“星座”概念浸染着浓厚的神秘主义气息和形而上学色彩,但它依然为我们审视西方近代哲学认识论和开展资本主义现代性文化批判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方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陆明  徐益宁  张岩  
以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街区尺度的人口变化识别了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两个时段的收缩格局,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城市空间要素对收缩格局演变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鹤岗市中心城区收缩格局呈现从穿孔型收缩转向反圈层型收缩的演变特征;住房建设是穿孔型收缩的核心影响因素,街道可达性、教育设施密度、土地开发比例是反圈层型收缩的核心影响因素,街区可达性和便利性因素始终对人口具有重要“拉力”;城市空间住房、人口特征、可达性、便利性以及宜居性等因素共同推动人口向近郊区集聚。研究旨在揭示城市收缩格局演变的影响机制,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规划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