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51)
2023(12705)
2022(11463)
2021(10806)
2020(9392)
2019(22010)
2018(22140)
2017(43472)
2016(23947)
2015(27362)
2014(27718)
2013(27725)
2012(25633)
2011(22992)
2010(22942)
2009(21121)
2008(20911)
2007(18532)
2006(15765)
2005(13648)
作者
(71042)
(59338)
(59116)
(56242)
(37621)
(28472)
(26989)
(23556)
(22321)
(21080)
(20158)
(19690)
(18666)
(18549)
(18523)
(18367)
(18278)
(17601)
(16914)
(16880)
(14983)
(14345)
(14345)
(13376)
(13345)
(13324)
(13148)
(13077)
(12021)
(11876)
学科
(96850)
经济(96738)
管理(68951)
(66143)
(54942)
企业(54942)
方法(49967)
数学(43737)
数学方法(43296)
(25977)
(25240)
中国(22771)
(22511)
业经(20112)
地方(19234)
(17872)
贸易(17865)
(17312)
农业(17265)
(16716)
财务(16646)
财务管理(16604)
(16332)
理论(15765)
企业财务(15726)
(15567)
环境(14689)
技术(14197)
(13515)
银行(13462)
机构
大学(347477)
学院(344933)
管理(139111)
(134199)
经济(131153)
理学(121416)
理学院(120077)
管理学(117950)
管理学院(117354)
研究(111752)
中国(81937)
(73503)
科学(72977)
(60605)
(60249)
(57454)
业大(55732)
研究所(52709)
中心(51184)
(49595)
财经(49118)
农业(47962)
北京(46127)
(45005)
师范(44554)
(44506)
(40247)
(40039)
经济学(39423)
经济管理(36548)
基金
项目(238342)
科学(185842)
基金(172279)
研究(170958)
(150250)
国家(149006)
科学基金(127315)
社会(104800)
社会科(99141)
社会科学(99111)
(93796)
基金项目(93038)
自然(85446)
自然科(83384)
自然科学(83361)
自然科学基金(81869)
(79010)
教育(78748)
资助(71350)
编号(70747)
成果(56899)
重点(52832)
(52483)
(49914)
(48870)
课题(47756)
科研(46423)
创新(45585)
教育部(44508)
大学(44443)
期刊
(142010)
经济(142010)
研究(95945)
中国(59644)
学报(58396)
(54222)
科学(52435)
管理(47084)
(46356)
大学(42949)
学学(40511)
农业(37360)
教育(34993)
技术(29477)
(25962)
金融(25962)
业经(23985)
财经(23338)
经济研究(22068)
(19657)
(19314)
问题(19079)
图书(18554)
技术经济(17686)
理论(17345)
(16870)
科技(16780)
实践(16104)
(16104)
商业(15763)
共检索到4844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铁群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本质上不经常发生或不正常的交易或事项。近年来 ,一些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粉饰会计报表 ,其操纵报表手段有资产置换、债务重组、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等等 ,以达到其“配股”、“扭亏”等方面的目的。尽管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对利用债务重组损益等进行报表操纵行为有了一定的压制 ,但故意错用会计政策及手段上“推陈出新”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时需防备的新问题。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郑珺  吴庆  曹瑾  
本文从舞弊三角形理论角度,具体分析了非经常性损益操纵行为的压力根源、机会和辩解借口,并进一步探讨控制此类操纵行为的对策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宇晟  
一、前言我国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导致投资者难于判断公司前景,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证券交易所将对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根据进一步的规定,最近两年连续亏损(以最近两年年度报告披露的当年经审计净利润为依据),则可被视为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而根据我国证劵交易所的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或者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后首个会计年度审计结果表明公司继续亏损,该上市公司将会被进行暂停上市处理,并最终可能会被进行退市处理。为了保住自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樊行健  郑珺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者对盈余构成中的非经常性损益正在经历一个制度变化的过程。2008年证监会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然而,对于非经常性损益是否应该计入企业损益这个问题,理论研究中的当期营业观和损益满计观各执己见。各国的准则制定基本采纳损益满计观,但具体发布的准则、公告存在着差异。本文基于对理论的分析和准则的比较,认为在我国目前非经常性损益监管采取"突击式"增减列举项目的方式下,财务报告使用者有必要结合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公司自身特点,对非经常性损益展开动态评价和嵌入性分析,合理评价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叶海平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ST公司为避免被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是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最常用的手段。近年来,虽然证监会进一步加强了对非经常性损益相关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但上市公司尤其是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似乎有增无减。本文选取若干典型案例,分析了ST公司利用非经常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多种手段,提出了进一步规范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对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谢德仁  张新一  崔宸瑜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型股权激励实践,研究公司是否对经常性与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分类操纵。本文发现,近20%的观测(公司方案—年)在待权期内年度业绩考核时"踩线"达标行权业绩条件;而这些"踩线"达标公司的异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营业外支出正相关性更强;当审计师专业能力较弱或独立性更低时,抑或管理层现金报酬更低时,分类操纵行为更为明显。本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公司更可能在首个业绩考核年度中使用损益分类操纵,而在后续的业绩考核年度中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这意味着管理层在股权激励多期考核情境下对3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收益做出了综合考量。总体上,本文的发现意味着,股权激励"踩线"达标公司通过将经常性费用藏匿于营业外支出(尤其是识别难度更大的其他营业外支出)的方式对经常性与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分类操纵。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秋云  
通过对我国企业非经常性损益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1993~1999年间,我国企业非经常性损益的降低并没有提高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投资者只关心短期利润,而不区分持续利润和暂时利润;而在2 0 0 0~2 0 0 2年,伴随经营利润和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价乘数的下降,投资者逐步趋于理性和稳健,开始利用净资产所表示的企业内在价值来修正自己关于企业未来的预期。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寿丽君  
本文通过分析2001至2004年上市银行年报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状况,对照监管部门法规,发现存在披露不充分的现象,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也有理解偏颇,由此造成很多重大的可疑事项未计入非经常性损益。本文认为这对银行利润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故建议政策制定者制定更详细的法规来规范披露行为,并就一些特殊事项做出释疑。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嵘  
随着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逐步规范化,2002年深市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整体上对净利润的影响逐渐减弱,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情况也有所缓解。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王小军  
受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深市主板上市公司业绩受到重大影响,总体上体现增收不增利的特征,巨额资产减值损失吞噬了上市公司利润。其中存货减值170亿元、坏账79亿元、固定资产减值25亿元,以上三项减值合计274亿元,占当年计提减值总额的75%,成为影响2008年资产减值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最能体现危机影响的项目。2008年深市公司实现净利润740.66亿元,非经常性损益合计144.59亿元,占净利润的19.52%,较2007年非经常性损益减少19%,非经常性损益所占比重较2007年上升4.54%,整体体现上升趋势。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华  
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均于2012年取消了"扣非后净利润为正"的摘星利润指标,此举被社会舆论认为是监管机构为大量劣质实体通过非经常性盈余管理实现摘星保壳提供了条件。事实是否如此?本文对沪深A股市场2014—2017年摘星公司的长期业绩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三个典型案例分析发现,*ST上市实体运用非经常性盈余管理实现摘星后其主营业能力、盈利能力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最后本文就证券市场有效退出机制的形成与*ST指标体系的完善提出几条保障措施。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孟焰  王伟  
本文通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三次非经常性损益的管制规范对比分析得出研究假说:应用1999年、2001年和2004年的非经常性损益管制所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逐次增多。同时,采用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与每股收益的绝对值比率这一指标和378家上市公司1999年至2005年连续7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通过进行图表分析、配对t检验和稳定性检验,我们找到经验证据支持我们的研究假说,进而支持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三次非经常性损益的管制规范取得了期望的效果。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静  孙海凤  
根据沪市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数据,本文采用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指标,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净利润的程度和手段,认为监管制度对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净利润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的限制,"摘帽"公司更注重通过提升主营业务收益来实现扭亏,而未受非经常性损益限制的"摘星"和恢复上市公司则更多地通过做多非经常性收益项目、增加净利润来扭亏,政府财政补贴、资产出售和债务重组仍然是它们做多非经常性收益、实现扭亏的重要手段。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张肖飞  
以证监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修订为事件,选择深市2004年度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价误差方法以及加入虚拟变量的日内收益和隔夜收益的回归分析方法,并将非经常性损益区分为非经常性收益和非经常性损失后分组进行分析,从市场微观结构角度对非经常性收益和损失的信息噪音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事件日后的非经常性损失定价误差明显降低,其信息噪音降低,而非经常性收益只有最大值组的定价误差明显降低。日间收益和隔夜收益的回归结果表明,由于非经常性收益和损失造成暂时偏离价值的价格会迅速得到修正,非经常性收益和损失的信息噪音降低。证监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修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信息噪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