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20)
- 2023(16250)
- 2022(13699)
- 2021(12424)
- 2020(10358)
- 2019(23376)
- 2018(22628)
- 2017(42485)
- 2016(23263)
- 2015(25867)
- 2014(25268)
- 2013(24991)
- 2012(23073)
- 2011(20959)
- 2010(20575)
- 2009(19047)
- 2008(18573)
- 2007(16317)
- 2006(14001)
- 2005(12291)
- 学科
- 济(97331)
- 经济(97238)
- 管理(64203)
- 业(59135)
- 企(46611)
- 企业(46611)
- 方法(43457)
- 数学(38734)
- 数学方法(38404)
- 中国(27853)
- 农(26448)
- 财(23748)
- 贸(21535)
- 贸易(21528)
- 学(21511)
- 易(21006)
- 业经(20173)
- 地方(19486)
- 环境(18178)
- 农业(17704)
- 制(16935)
- 银(14932)
- 银行(14869)
- 和(14728)
- 融(14512)
- 金融(14510)
- 务(14402)
- 财务(14378)
- 财务管理(14345)
- 行(14231)
- 机构
- 大学(333247)
- 学院(332916)
- 济(141207)
- 经济(138700)
- 管理(123535)
- 研究(118164)
- 理学(107892)
- 理学院(106574)
- 管理学(104699)
- 管理学院(104088)
- 中国(88199)
- 科学(74908)
- 京(69454)
- 农(63852)
- 财(60982)
- 所(60867)
- 研究所(56150)
- 业大(53859)
- 中心(53364)
- 农业(51107)
- 财经(50027)
- 江(47160)
- 经(45715)
- 经济学(45089)
- 北京(43075)
- 范(42994)
- 师范(42445)
- 院(42329)
- 经济学院(41016)
- 财经大学(37343)
- 基金
- 项目(231733)
- 科学(182256)
- 基金(170335)
- 研究(162777)
- 家(152099)
- 国家(150915)
- 科学基金(127435)
- 社会(106026)
- 社会科(100588)
- 社会科学(100560)
- 基金项目(90046)
- 省(89355)
- 自然(83192)
- 自然科(81331)
- 自然科学(81302)
- 自然科学基金(79879)
- 划(76862)
- 教育(74400)
- 资助(68737)
- 编号(63333)
- 重点(53512)
- 部(51505)
- 发(51086)
- 成果(50111)
- 创(48781)
- 创新(45775)
- 科研(45564)
- 国家社会(45209)
- 课题(43981)
- 计划(43972)
- 期刊
- 济(146456)
- 经济(146456)
- 研究(92046)
- 学报(60437)
- 中国(59633)
- 农(57278)
- 科学(53413)
- 财(46100)
- 大学(44097)
- 学学(42019)
- 管理(41821)
- 农业(39272)
- 教育(30110)
- 融(27163)
- 金融(27163)
- 经济研究(25862)
- 技术(25117)
- 财经(24525)
- 业经(24092)
- 业(21748)
- 经(21220)
- 问题(19631)
- 贸(18444)
- 版(17315)
- 技术经济(15997)
- 国际(15801)
- 科技(15721)
- 世界(15446)
- 商业(15310)
- 资源(15235)
共检索到472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姜国刚 顾婷婷 赵杨
针对我国各地碳排放量不均衡现象,对中国1999~2013年30个省份碳排放进行度量。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采用面板门限回归估计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分析经济增长因素对碳排放量的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GDP水平变量为门限变量时存在单门限效应,将模型划分为高低两个区制;GDP增长速度变量为门限变量时存在双门限效应,将模型划分为高、中、低3个区制。在高GDP水平区制和中、低GDP增速区制下,EKC存在拐点。根据估计结果将中国碳排放情况划分为6个象限,对各地区进行划分,并对碳排放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解释。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觅 吕斌 张纯 黄斌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碳排放总量还是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其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有向南部内陆省份扩大趋势。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差异大,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工业行业结构为主,低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交通和生活为主,且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开始起抑制作用。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莉娜 曲建升 黄雨生 王莉 曾静静 边悦
论文在总结划分居民生活碳排放(HCEs)类别的基础上,以中国HCEs量为测度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1997—2012年人均HCEs进行分析,同时对2012年人均HCEs的空间格局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本结论如下:根据划分方法,HCEs按照碳排放源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按照基本生活需求可分为基本和发展碳排放;按照人类消费行为可分为交通、居住、食品、商品及服务碳排放五大类。从时间尺度来看,中国各类别人均HCEs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空间差异来看,1997—2012年,我国各省人均HCEs表现出共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2012年中国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呈现从东到西递减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2010—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各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总体基尼系数先上升后下降;各年份均为超变密度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大,区域内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次之,区域间净值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小。(2)人口数量的增长、城镇化率的提升、人均GDP的增长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提高,但是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上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以及能源强度的下降均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因此,各地区及各省份需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各自实际情况的碳减排政策,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国际贸易、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珍花 方勇 侯青
根据全国各省2000~2009年的年均碳排放量将全国划分为重度、中度以及轻度排放区域,在此基础上对三大区域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以及碳强度三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重度与中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差异在扩大,而中度与轻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差异在缩小,然后对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是影响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共同因素,最后对全国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演变关系作一探讨,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与能源消费结构呈现正相关关系,与产业结构呈现N型关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吉祥 刘晓 王铮
在研究近16 a(1995—2010年)中国八大区域碳排放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探讨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变化的原因与规律。结果表明:①八大区域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②东北、京津和东部沿海地区碳排放比重逐年下降,其它地区正好相反或维持不变;③经济发展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正影响,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负影响;④人口规模效应对包含直辖市的区域碳排放有较大的正影响,经济发展效应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碳排放正效应弱于其它地区,能源强度效应对经济结构调整活跃地区的碳排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LMDI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秀萍 宋敦江
在对中国1995~2006年30个省(市、自治区)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对各省区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别及其变化三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效率的提高对各省区碳排放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经济增长则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因素,而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微弱,且在不同的省区作用的方向不同。因此,增强各地区的低碳发展能力,中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东部地区的应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作为重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碳生产率的提高。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分解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秀萍 陈劭锋 宁淼 刘扬
文章在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利用1995~200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显示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U型曲线趋势,而与能源消耗强度呈U型曲线关系,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N型曲线关系。从各地区碳排放量对平均碳排放量的偏离量的大小,可以看出中国碳排放存在显著的东南部低中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韩晶 王赟 陈超凡
科学合理地测度我国不同区域碳排放绩效及实证分析影响碳排放绩效的各个因素对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应用DEA-Malmquist指数对2005~2011年全国30个省(市)的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算,然后采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空间散点图分析碳排放绩效的空间集群状况,最后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我国碳排放绩效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三大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绩效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再次之,其差异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的差距;第二,我国碳排放绩效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水平区域集中,低水平区域聚集的特点;第三,经济发展、对外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德勇 徐安
修正了IPCC关于电力碳排放系数的计算方法,根据中国(省市)能源平衡表估算了1995-2008年中国30个省市的城镇碳排放,划分了高、中、低三个不同排放区域,分析城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城镇碳排放及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镇碳排放是中国碳排放的主体;城镇碳排放总体快速增长趋势,2001年后表现尤为明显;中国城镇碳排放存在很强的区域差异,2008年高排放区域的八个省市城镇碳排放总量占全国城镇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对城镇碳排放影响最大,然后是城镇化率和能源强度,人口总量对碳排放影响较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能源强度降低对城镇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紫媛 张朝辉
厘清中国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区域分异与影响因素对城市居民生活控排,支持全面协调推进碳中和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9年的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分析其区域异质性,并进一步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来识别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我国居住碳排放区域泰尔指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表明我国城市居住碳排放差异逐年缩小。(2)中国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区域内差异分布空间格局在2010—2019年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区域内居住碳排放的差异越小。(3)我国居住碳排放的时间积累特征明显,且收入水平对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4)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本市人口密度提升会对周围城市居住碳排放产生轻微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优化在促进本市居住减排的同时也会导致邻近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升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紫媛 张朝辉
厘清中国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区域分异与影响因素对城市居民生活控排,支持全面协调推进碳中和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9年的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分析其区域异质性,并进一步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来识别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我国居住碳排放区域泰尔指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表明我国城市居住碳排放差异逐年缩小。(2)中国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区域内差异分布空间格局在2010—2019年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区域内居住碳排放的差异越小。(3)我国居住碳排放的时间积累特征明显,且收入水平对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4)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本市人口密度提升会对周围城市居住碳排放产生轻微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优化在促进本市居住减排的同时也会导致邻近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升高。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焱林 何莲 温湖炜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不断提高碳排放效率,能够有效地激发减排潜力。本文在省域异质性视角下,运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分析的参数方法测算和分析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考虑碳减排技术的省域异质性后,碳排放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减小。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效率有利但影响不显著;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有利于提高碳排放效率;贸易开放显著提升碳排放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率影响并不显著;实施能源目标约束政策有利于促进碳排放效率,政府干预能力越强,能源目标约束的减排效果越好。未来中国提高碳排放效率的的工作重点应着重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结构,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促使地方政府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卢新海 匡兵 李菁
将耕地利用碳排放纳入耕地利用效率的测度框架中,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基尼系数分解模型和Tobit模型对中国大陆31个省区2003—2015年耕地利用效率的差异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大部分省份考虑碳排放指标后形成的耕地利用效率值与不考虑碳排放指标相比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2)从SBM模型测度结果来看,不同尺度耕地利用效率在研究期内都呈上升趋势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东北地区的年平均耕地利用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最低;3)全国和四大区域耕地利用效率的基尼系数
关键词:
耕地利用效率 区域差异 碳排放 中国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解春艳 黄传峰 徐浩
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将农业碳排放与农业面源污染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分别从省域与区域层面探讨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并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近60%省域的农业技术效率未达到生产前沿;东部地区效率值最高,中部地区最低;东部沿海地区农业技术效率处于最优生产前沿面,长江中游地区处于较低水平;粮食主销区效率值最高,粮食主产区最低;农业技术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U型关系,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农业财政支持对农业技术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种植结构存在负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