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05)
- 2023(2697)
- 2022(2271)
- 2021(2129)
- 2020(1867)
- 2019(4133)
- 2018(4077)
- 2017(7040)
- 2016(4361)
- 2015(4672)
- 2014(4383)
- 2013(4296)
- 2012(4019)
- 2011(3619)
- 2010(3573)
- 2009(3122)
- 2008(3237)
- 2007(2884)
- 2006(2503)
- 2005(2089)
- 学科
- 济(9557)
- 经济(9547)
- 学(7714)
- 业(6089)
- 管理(5961)
- 企(4940)
- 企业(4940)
- 方法(4366)
- 数学(3961)
- 数学方法(3824)
- 森(3473)
- 森林(3473)
- 林(3444)
- 税(2908)
- 税收(2684)
- 贸(2645)
- 贸易(2643)
- 财(2632)
- 农(2609)
- 易(2585)
- 收(2547)
- 中国(2476)
- 生态(2399)
- 制(2202)
- 水产(2152)
- 业经(1972)
- 动物(1955)
- 生态学(1844)
- 壤(1832)
- 土壤(1829)
- 机构
- 大学(57654)
- 学院(57074)
- 研究(27962)
- 科学(23960)
- 农(22262)
- 中国(19219)
- 农业(17682)
- 业大(17630)
- 所(17630)
- 研究所(16929)
- 济(14687)
- 管理(14581)
- 经济(14281)
- 京(14213)
- 室(13242)
- 实验(12972)
- 省(12917)
- 理学(12492)
- 实验室(12366)
- 理学院(12245)
- 中心(11860)
- 重点(11751)
- 院(11673)
- 管理学(11510)
- 管理学院(11441)
- 农业大学(11426)
- 林业(11019)
- 研究院(9942)
- 江(9857)
- 业(9688)
- 基金
- 项目(46765)
- 家(34043)
- 国家(33847)
- 科学(33065)
- 基金(32102)
- 科学基金(24905)
- 研究(24062)
- 自然(20513)
- 自然科(19955)
- 自然科学(19949)
- 自然科学基金(19590)
- 省(19456)
- 划(17565)
- 基金项目(16942)
- 科技(14110)
- 资助(13929)
- 计划(13596)
- 重点(12331)
- 社会(11788)
- 社会科(11065)
- 社会科学(11061)
- 专项(10922)
- 教育(10597)
- 科研(10596)
- 发(9951)
- 农(9114)
- 创(8790)
- 部(8485)
- 创新(8438)
- 业(8384)
共检索到83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家兵 关德新 施婷婷 韩士杰 于贵瑞 孙晓敏
采用开路式涡度相关系统对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非生长季的CO2通量特征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显示:非生长季CO2通量变动范围为-0·3~0·5mg·m-2s-1;秋末与初春均为显著的释放过程,虽然气温低于生物学最低温度,但在晴朗的午间,森林仍有数小时表现为碳汇的特征;在冬季覆雪状态下,森林存在微弱的相对恒定的CO2释放,在融雪阶段有一释放高峰;土壤温度高于0℃时,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与5cm深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变化。观测期间(190d),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净碳交换量为127g C·m-2,整体表现为一定强度的碳释放。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关德新 吴家兵 金昌杰 韩士杰 张弥 施婷婷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CO_2 flux above the Korean Pine and broad_leaved mixed forest in Changbai Mountain were expounded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ments by eddy covariance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urnal variation during growing season wa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photosynthet...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谷会岩 代力民 王顺忠 于大炮 周莉
研究人为干扰(森林采伐)对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天然林和择伐林)粗木质残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林和择伐林的粗木质残体平均材积分别为78.88和41.7m3.hm-2;天然林粗木质残体大部分径级2~40cm,其中倒木、枯立木和伐桩分别占总材积的94%、5.8%和0.2%,择伐林粗木质残体大部分径级11~50cm,其中倒木、枯立木和伐桩分别占总材积的41%、4%和55%。天然林和择伐林粗木质残体的覆盖面积分别为376.2和189.3m2.hm-2;天然林和择伐林倒木腐烂级为E的倒木分别占33.5%和14%。择伐活动明显减少了森林倒木的数量。为促使采伐后的森林能维持原始林粗木质残体的结构特征,现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侯向阳 韩进轩
在长白山西坡的风灾干扰迹地进行永久样地连续更新调查和生境条件测定。结果表明,风灾迹地更新种群是由耐荫的红松、冷杉、鱼鳞云杉和阳性树种白桦、山杨、大青杨、大黄柳、落叶松等的混合;耐荫树种优势度趋于降低,阳性树种优势度逐年增加。风灾迹地土壤水分及碳、氮、有机质含量有所降低,人工抚育迹地生境恢复指标较天然更新迹地高。
关键词:
红松林,风灾迹地,种群更新,生境恢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家兵 关德新 张弥 韩士杰 于贵瑞 孙晓敏
植被--大气间CO2交换研究对准确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开路式涡动相关系统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CO2交换特征进行了整年连续监测.结果表明,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碳交换季节变化明显,2003年森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变化范围在-6.37~2.13 g/(m2.d)之间,5—9月均表现为碳汇,其余月份为碳源,其中净碳吸收量与释放量最大的月份分别为6和10月;全年森林净吸收的碳量为-191.3 g/m2,整体表现为一定强度的碳汇.影响NEE的环境因子主要是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土壤温度等,白天NEE对PAR的响应符合直角双曲线方程,夜间的NEE与5 cm深土壤温度有较好的指...
关键词:
温带森林 CO2通量 涡动相关法 碳收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亚南 杨华 马士友 任玫玫
为研究云冷杉过伐林的恢复和保护,本文选取落叶松云冷杉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2个林分,应用传统林分直径因子结合空间多样性指数和空间结构参数的二元分布,对长白山落叶松云冷杉林和天然云冷杉林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径阶分布近似为反"J"型曲线,落叶松云冷杉林的径阶分布为多峰的反"J"型曲线,呈现出同代林的特征;2个林分的空间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546 0和4.149 4。2)2个林分空间结构的二元分布特征差异不显著,落叶松云冷杉林中胸径和树高处于中庸且呈随机分布的林木所占比例为14%和13%,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中为11%和13%;落叶松云冷杉林分中处于强、极强度混交且胸径和树...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空间结构 结构参数 二元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崔雪 王海燕 邹佳何 秦倩倩 杜雪 李翔 张美娜 耿琦
[目的]研究林分尺度下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阐明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为天然针阔混交林的经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白山北坡4块面积1 hm~2的云冷杉-阔叶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20、20~40 cm土样,收集半分解层(F层)和完全分解层(H层)凋落物,测定凋落物碳、氮、磷与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并计算凋落物现存量及凋落物-土壤化学计量比。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云冷杉-阔叶混交林凋落物特征与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的关系。[结果]凋落物现存量与0~20 cm土壤碳氮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 碳氮比>氮磷比。[结论]完全分解层凋落物氮是影响云冷杉-阔叶混交林0~20 cm土壤pH、有机质、全磷、速效钾和土壤碳磷比的关键因子;凋落物氮为20~40 cm土壤全氮的主要来源。因此,凋落物氮可能是驱动研究区土壤养分变化的重要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振良 于贵瑞 王秋凤 赵士洞 延晓冬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实际林隙面积小于 2 5 0m2 的林隙数量占被调查林隙的 70 %以上 ,扩展林隙面积大部分分布在 1 0 0m2 ~ 5 0 0m2 之间 (70 %左右 ) ,林隙最大面积大部分分布在 3 0 0m2 ~ 90 0m2 之间 ,林隙模型所模拟的面积应在 5 0 0m2 ~ 90 0m2 之间。 4 0 %的阔叶红松林林隙是风干扰形成的。每个林隙的平均林隙形成木的数量是 2 .65株。最大林隙形成木集中分布在 5 0cm~ 60cm和 60cm~ 70cm两个径级内 ,占总数的5 0 %以上 ,红松、紫椴、蒙古栎和春榆在最大林隙形成木中占 95 %以上 ,其中紫椴 (4 0...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林隙 树种更新 干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郎漫 吴昌福 苏孝纯 李平
[目的]为了解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土壤氮供应能力,为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寒温带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优化模型,研究不同深度的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特征。[结果]林地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受林型、土壤深度及二者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无机氮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初级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2个林型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固定速率与土壤pH、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与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比值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对硝态氮的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结论]2种林型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差异明显,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的硝态氮产生能力较强而无机氮固持能力较弱,容易发生硝态氮的淋溶风险,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氮矿化-固定过程耦合较好且硝化作用较弱,不易引发硝态氮的积累和淋溶风险。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松年 王云琦 王凯 冯印成 王杰帅
[目的]探讨涡度相关法在缙云山针阔叶混交林的适用性,并明晰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情况,从而为该地区的森林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涡度协方差观测方法,获得了缙云山针阔叶混交林2 019.11—2 020.10的碳通量监测数据。通过湍流数据质量评价、能量闭合及通量足迹,分析对涡度相关应用于该下垫面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在时间序列上对碳通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研究区内碳源或碳汇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研究期内,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和碳通量(Fc)的湍流数据质量评价较好,高质量数据占比分别为77%、61%和62%;在生长季(4—10月),上层能量闭合率为0.82,下层能量闭合率为0.73;研究期内通量高贡献区域所处方向与全年主风向(东北)一致;在研究期内,该生态系统年固碳量为887.40 g·m~(-2),月均日变化和季节均日变化大多为双峰型,生长季的Fc累积变化量为:-826.2 g·m~(-2),非生长季则只有:-61.2 g·m~(-2);影响碳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和风速,R~2分别是0.75和0.43。[结论]涡度相关法在缙云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监测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且通量监测的数据来源可信,质量评价良好。研究期内,该生态系统处于碳汇过程,生长季的碳汇能力显著高于非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和风速是影响碳通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贝贝 王凯 倪瑞强 程艳霞
【目的】了解长白山地区针阔混交林森林群落中乔木树种天然更新幼苗的组成及空间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科学经营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长白山光明林场针阔混交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平台,通过对连续1 hm2面积内乔木幼苗和大树进行定位调查,分析了该森林群落中乔木幼苗的物种组成;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对样地内典型阔叶乔木(水曲柳、紫椴)和针叶乔木(红松、臭冷杉)幼苗的空间分布及幼苗与大树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1)样地内乔木幼苗树种组成丰富,共调查到幼苗10 865株,隶属于17个乔木树种,且幼苗全部来自样地内大树
关键词:
幼苗组成 空间分布 针阔混交林 长白山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伊 杨华
【目的】混交林的稳定性、发展的可能性与空间结构密切相关,探究空间结构对林分生长量的影响对促进林分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对象,分析混交度(M)和大小比数(U)对单木生长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天然林林分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法】选用2块云杉蓄积占总蓄积比例分别为0.1~0.2(1成云,1P)和0.4(4成云,4P)固定样地的5期监测数据,采用4株相邻木法计算空间结构三参数,绘制多元分布图,分析了1P和4P内各径级云杉、臭冷杉和红松在不同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的胸径生长量变化规律。【结果】1P和4P均介于中度和强度混交(M分别为0.625和0.657)且呈随机分布;臭冷杉和红松的生长介于亚优势至中庸状态间(U=0.25~0.50),云杉在4P内介于亚优势至中庸状态间(U=0.48),在1P内介于中庸至劣势状态间(U=0.70)。云杉和臭冷杉的年胸径生长量随径级的增大而增大(P <0.05)。云杉在1P内的年胸径生长量低于4P,红松相反。【结论】不同径级下林木的生长具有显著差异,降低大小比数的同时适当提高混交度有利于林木的胸径生长。不同生长阶段的竞争不同导致了不同径级林木对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响应的差异,故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林木应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调整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分长期的稳定发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贡晓清 谢榕 杨华
【目的】气候因子影响树木生长发育,对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探究长白山地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该地区天然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在吉林省汪清县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中对常见针叶树臭冷杉、鱼鳞云杉和红松进行样芯的采集,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建立标准年表,进而分析比较不同树种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该地区树木标准年表的平均敏感度和信噪比分别为0.16~0.27、6.14~19.98,其中臭冷杉包含更多的气候信息,其平均敏感度、标准差、信噪比和样本总体代表性等统计量均高于鱼鳞云杉和红松。上年9月平均气温及上年、当年7月最低气温与臭冷杉、鱼鳞云杉和红松径向生长均呈显著正相关(P <0.05),这表明同一区域不同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3种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存在差异,臭冷杉径向生长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作用,鱼鳞云杉和红松径向生长主要受气温限制。升温突变(1985年)后,臭冷杉、鱼鳞云杉和红松径向生长与气温相关性增强但与降水量相关性减弱,且升温后树木径向生长有显著上升趋势。【结论】不同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目前升温可能仍在臭冷杉、鱼鳞云杉和红松径向生长的临界阈值内,促进其径向生长。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晓松 关德新 吴家兵 金昌杰 韩士杰
该文根据通量观测塔上2 0 0 3年12个月连续的通量观测资料,应用Schmid (1994)的FSAM(TheFlux_SourceAreaModel)模型,分析不同大气条件下源区分布.结果表明:①源(汇)区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不稳定条件下,传感器测得的通量信息源区比稳定条件时近,源区面积相对小;相同水平下非生长季的信息源区比生长季的信息源区大.②在主风方向2 0 0°~2 90°,生长季不稳定条件下,通量测量的信息源区(P =0 8)迎风方向范围在0~60 0m之间,垂直于迎风方向范围在-3 0 0~3 0 0m之间;稳定条件下,分别为0~15 0 0m ,-10 0 0~10 0 0m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安志 刘建梅 关德新 裴铁璠
为了探寻近地面层湍流运动规律 ,定量分析森林下垫面物质与能量垂直输送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梯度和开路涡动相关观测系统的数据 ,应用涡动相关法和空气动力学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显热和潜热通量进行了测算 ,并对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得到的显热和潜热通量结果相差不大 ,而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形状也极其相似。而且 ,二者得到结果的线性相关性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