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96)
2023(14845)
2022(13344)
2021(12529)
2020(10604)
2019(24591)
2018(24476)
2017(46672)
2016(25952)
2015(29441)
2014(29733)
2013(29231)
2012(27187)
2011(24515)
2010(24607)
2009(22611)
2008(22401)
2007(20016)
2006(17483)
2005(15431)
作者
(75900)
(62706)
(62607)
(59558)
(40278)
(30432)
(28494)
(24610)
(23970)
(22885)
(21924)
(21248)
(20101)
(19896)
(19422)
(19271)
(19102)
(18576)
(18245)
(17990)
(15652)
(15578)
(15215)
(14418)
(14173)
(14039)
(13989)
(13877)
(12697)
(12584)
学科
(102076)
经济(101946)
管理(73786)
(68213)
(57018)
企业(57018)
方法(47269)
数学(39739)
数学方法(39214)
(27468)
(26443)
中国(26310)
(24259)
地方(23170)
业经(22629)
理论(20248)
(18631)
农业(18522)
(17699)
贸易(17685)
(17050)
(17019)
财务(16968)
财务管理(16919)
(16632)
企业财务(15966)
环境(15410)
教育(15363)
技术(15188)
(14631)
机构
大学(369580)
学院(368670)
管理(140410)
(135358)
经济(131953)
研究(120360)
理学(120306)
理学院(118804)
管理学(116504)
管理学院(115833)
中国(90458)
(81719)
科学(78253)
(65786)
(61649)
(59658)
(56827)
研究所(55854)
业大(55290)
中心(55083)
(53094)
师范(52599)
北京(52275)
财经(52275)
(47175)
农业(46788)
(46708)
(43659)
师范大学(42276)
技术(40711)
基金
项目(244163)
科学(189339)
研究(179510)
基金(173200)
(150762)
国家(149417)
科学基金(127377)
社会(109138)
社会科(103087)
社会科学(103059)
(96563)
基金项目(92509)
自然(83590)
教育(83468)
自然科(81566)
自然科学(81548)
(81362)
自然科学基金(80065)
编号(75206)
资助(72260)
成果(62185)
重点(54417)
(52763)
课题(52554)
(51523)
(49664)
科研(46428)
创新(46214)
大学(45894)
项目编号(45805)
期刊
(155331)
经济(155331)
研究(109144)
中国(73191)
学报(62249)
科学(54811)
(53819)
(51814)
管理(50624)
教育(48973)
大学(46222)
学学(42772)
农业(37012)
技术(32832)
(30035)
金融(30035)
财经(25980)
业经(25563)
图书(24302)
经济研究(22821)
(22161)
问题(20797)
(19421)
(18286)
理论(18048)
资源(17335)
技术经济(17036)
书馆(17008)
图书馆(17008)
科技(16906)
共检索到5503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石美玉  孙梦阳  
近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性理论研究必不可少,但是实证性研究和深化探索更是迫在眉睫。本研究选取北京作为节点,意在通过对其的实证研究进而指出,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利用时,必须安排好三大环节的前期准备——即必须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的实地调查,必须注意旅游利用时旅游者需求的调查,必须注意遗产利用中相关者的利益协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悦  石美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遗产旅游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若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或者说若要将其推向旅游市场,就必须面对三个基本问题,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开发、由谁来开发、如何开发。为此,文章选取了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对上述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着与上述问题相应的三大矛盾,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开发主体之间的矛盾、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故而文章对其进行了多侧面的跟进研究,希冀能够引起人们的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严润成  
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应用于旅游开发将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保护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形式之一。目前四川江油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与开发。灾后重建中,如何实现其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有深刻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明明  Geoffrey Wall  
文章以慕田峪长城为案例,探讨了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与当地社区的关系。自1988年开始发展旅游以来,慕田峪长城已经成为北京著名的长城旅游景区。慕田峪村紧邻旅游区,村民也广泛参与到景区旅游发展当中。通过2008年12月对慕田峪景区经营小商铺的村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文章评估了世界遗产地评定和旅游发展对当地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慕田峪村管理人员的访谈,了解当地遗产保护、旅游管理和社区参与的现状。研究表明,受访者高度认可了世界遗产地评定对旅游和社区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旅游对社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然而,社区居民也逐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梁保尔  马波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在升温,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涉及范围、保护状况与利用方式等基本问题的理解依然比较模糊。本文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主要条款,认为这两个权威文件是释疑解惑的关键,并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为主线,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时的保护与利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建梅  王佳欣  
文化旅游是重要的旅游形式之一,也是区域旅游市场关注和发展的重点领域。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差异化程度高,但三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极不平衡。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资源共享、市场互通、客源互送,既需要三地在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方面有所突破,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以京津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为例,分析三地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和文化旅游项目创新路径,实现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萍  刘敏  刘慧娣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和97个县级地区为评价单元,基于昂普理论,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载体综合景观、投资环境3个方面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模型,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并以Arc GIS 10.0叠加分析将单项测评结果综合为总评价值。结果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必须与有形的物质景观结合;手工艺、民俗和表演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类;在微观层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较高的地区仅有1个市区、5个县,等级列前5位的地区只占22.2%;在区域层面,中部和南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远高于北部地区,且上党、晋商、河东文化区和省边界附近的传统聚落集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突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萍  刘敏  刘慧娣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和97个县级地区为评价单元,基于昂普理论,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载体综合景观、投资环境3个方面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模型,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并以Arc GIS 10.0叠加分析将单项测评结果综合为总评价值。结果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必须与有形的物质景观结合;手工艺、民俗和表演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类;在微观层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较高的地区仅有1个市区、5个县,等级列前5位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准  
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过渡的阶段,年增长率从8%左右逐步调换到6%左右,这一变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1960年以来,全球100多个追赶经济体中,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追赶任务,迈过高收入经济门槛,而这些国家普遍经历了增速换挡期。中国在2008年前后越过刘易斯拐点,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7%,接近底部,逐步进入中速增长平台(1)。十九大提出,"我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金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从我国旅游业发展历程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相关制度的缺位,也呈现出诸多乱象,中国旅游业要进一步发展,要构建更为健康有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机制,塑造更为良性的资源和产业的互动关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炜  陈能幸  
文章引入世界遗产保护本真性理论,通过以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歌为例,提出了要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其思路。希望通过对这一具体研究对象的剖析,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嘹歌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并以此为鉴,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若干思路和经验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史薇蕊  边世平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艺术源远流长。文章通过对青海花儿在当地居民中传承现状、保护措施、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实践调研,结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对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系作出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以实景舞台剧、"花儿"艺术博物馆等旅游开发模式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曹诗图  胡绍华  查俊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有着很大开发前途。三峡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对三峡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概括,即多元性与丰富性,原生性与原创性,群众性和参与性,文化艺术价值高,濒危程度高。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开发对策,即科学指导,持续发展;全面普查,筛选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整合资源,创新开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白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利用发挥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两方优势,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是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传统文化更有力地传播弘扬和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观光旅游全面向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并重的格局过渡阶段,消费者的要求可以概括为消费升级与多元并存。提质升级和供给侧改革也因此成为旅游业各项工作的重点。非物质文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爽  金露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人们视野后,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研究的角度也逐渐多样化。从长远发展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仅只停留在保护上,更应将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发展"活态化"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等。本文以宁波骨木镶嵌为研究对象,阐述其发展历程和传承现状,进而探讨镶嵌类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