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87)
2023(15834)
2022(13488)
2021(12532)
2020(10759)
2019(24513)
2018(24481)
2017(46507)
2016(25146)
2015(28674)
2014(28486)
2013(28034)
2012(25799)
2011(23172)
2010(22829)
2009(21322)
2008(21259)
2007(18980)
2006(16218)
2005(14592)
作者
(73697)
(61927)
(61761)
(58716)
(39169)
(29840)
(28360)
(24132)
(23406)
(22009)
(20984)
(20890)
(19660)
(19395)
(19175)
(19175)
(18864)
(18355)
(17936)
(17755)
(15321)
(15256)
(14942)
(14063)
(13943)
(13824)
(13712)
(13677)
(12475)
(12276)
学科
(100235)
经济(100095)
管理(77324)
(70144)
(59690)
企业(59690)
方法(47724)
数学(41027)
数学方法(40469)
(29417)
(26549)
中国(24980)
业经(23493)
(22467)
(22054)
地方(20067)
(19027)
财务(18961)
财务管理(18912)
(18370)
贸易(18362)
企业财务(17984)
(17829)
农业(17527)
(17412)
理论(17395)
环境(16046)
(15239)
银行(15202)
技术(15010)
机构
大学(362045)
学院(361550)
(141342)
管理(139841)
经济(138214)
理学(120470)
理学院(119106)
研究(118574)
管理学(116753)
管理学院(116081)
中国(89514)
(76076)
科学(75772)
(68260)
(60400)
(60063)
中心(56466)
(55004)
业大(54815)
研究所(54752)
财经(54239)
(49074)
(48081)
师范(47580)
农业(47531)
北京(47210)
(43642)
(43282)
经济学(42978)
财经大学(40293)
基金
项目(248123)
科学(195495)
基金(180869)
研究(177572)
(159030)
国家(157799)
科学基金(135448)
社会(112128)
社会科(106268)
社会科学(106240)
(97076)
基金项目(96102)
自然(89878)
自然科(87691)
自然科学(87664)
自然科学基金(86081)
(82326)
教育(82231)
资助(73523)
编号(72618)
成果(58824)
重点(56414)
(54586)
(52562)
(51340)
课题(49279)
科研(48304)
创新(48113)
国家社会(46585)
(46525)
期刊
(151590)
经济(151590)
研究(98289)
中国(69330)
学报(60205)
(55041)
科学(54071)
(53234)
管理(49754)
大学(44622)
学学(41859)
教育(36165)
农业(35789)
技术(31444)
(28792)
金融(28792)
财经(26480)
业经(24966)
经济研究(23756)
(22651)
图书(21621)
问题(20166)
(19941)
资源(18412)
(18094)
统计(17404)
理论(17324)
技术经济(16978)
科技(16462)
(16212)
共检索到5262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广海  袁洪英  
以我国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以“非遗进景区”为关键词采集和挖掘网络文本信息,运用文本分析法提取非遗景区响应理论要素,研究非遗景区响应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国家级及省级非遗资源总体上已形成七大密集核心区,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虽形成多核心和组团分布态势,但区域差异显著。(2)文本信息挖掘发现,“相关机构”“非遗资源及传承人”“景区环境与服务”“活动形式及意义”“节日与季节”“参与者”“相关地区”是非遗景区响应的7个要素。(3)非遗景区响应强度逐年增强且季节性特征显著,响应空间分布较广,以较低值与低值区域为主。(4)单因子探测发现,不同年份主导非遗景区响应空间分异的因素略有差异,但旅游总收入是共同的主要影响因子;交互因子探测发现政府行政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是主导型交互因子,反映出非遗景区响应的驱动因素具有复杂性特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小荣  易佳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发展。用Excel工具以及Arc GIS软件对湖南省97项国家级和37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揭示了影响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因素。研究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果显示:项目在类型结构上主要以传统戏剧为主;从整体上看,分布形成了1个点状高密度集聚区、1个片状高密度集聚区、2个带状中等密度集聚区;从市域层面上看,14个地市非遗项目集聚特征明显,在数目、类型上分布不均衡;从时序空间分布格局看,呈现出以湘西、湘东等地为主的非遗集聚中心向各地区均匀分散的方向演化的特征;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帅强  邓运员  
根据景观基因理论,选取15项国家级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深入分析,界定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挖掘方法;通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特征、演变特征、传承特征、民俗特征四个方面,构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特征挖掘指标体系,挖掘了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所表达的意象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蕊蕊  赵伟  陈静  
运用定量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结构、类型结构、宏观区域分布、行政市域分布以及流域分布等特征,进行了地理环境分析和基于市域尺度的空间特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等级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形;类型结构以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项目为主;空间结构特征在数量上,以闽南地区为主,闽中地区次之,闽东、闽北、闽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较少。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的区位熵福州比较高,曲艺则是高度集中于厦门,民间文学集中分布于泉州,传统舞蹈与传统音乐则分别集中于三明和龙岩;在密度上表现为厦门、莆田、泉州三地市较高。此外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磊  李涛  刘志林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文章基于价值—特征—保护(V-C-P)视角,以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全面认识其类别结构、空间分布、文化生态等特征,深刻阐释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价值,探索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策略。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和文化生态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程度、内容专业性程度以及传习难易程度密切相关;遗产专业技艺性越强,其传习和保存越困难,遗产数量越少,空间分布越集聚,文化生态失调越突出。(2)当前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文化生态环境压力大、时代价值阐释不充分、系统性保护工程薄弱等主要问题,亟需探讨适宜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支撑—实施—保障”系统性策略,促进遗产保护和永续利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柏翠  潘竟虎  
基于点格局分析、核密度分析、热点聚类等方法,以中国4批次3 140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1)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呈聚集分布态势,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2)从类别来看,表演艺术类聚集于京津冀与冀鲁豫、长三角、粤闽沿海、湘鄂贵地区;传统手工艺类聚集在长三角、陕晋交界、京津冀地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类聚集在长三角及黄河下游地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类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地区;社会实践、仪式与节庆类多分布于东南沿海。(3)从批次来看,前两期非遗项目较多;后期更重视经济不发达地区非遗项目的开发。(4)非遗项目的两个分布高核区分别位于京津冀和长三角。(5)非遗分布趋向于地势比较平坦、气候温暖宜人、水资源丰富、阔叶林为主的平原和低山地区,以及历史文化悠久、民族聚居、经济较发达区域。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赵路平  吕颜婉倩  黄琰秋  
[目的 /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地域性、传承性、动态性、多元性等特点在信息传播上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要求,通过报纸和网络文本揭示现状与问题,探讨这些特点、规律和要求,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还对文化类信息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 /过程]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7个项目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慧科数据库检索2014年度关于这些项目的新闻报道,在对这些报道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主体、渠道、内容、方式等,阐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长松  李舒涵  王亚男  
水文化遗产属于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物质类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其中水利工程遗产是水文化遗产的主体内容。北京水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北京城市在历史上的发展地位有很大的关系,水利工程遗产也是北京水文化遗产的主体部分,并衍生出了丰富的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北京物质类水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以河流为骨架,主要分为五个遗产集聚区域。在时间分布上,清代最多,次之为明代和元代。北京水资源变化巨大,众多水文化遗产的功能也发生了转变或消失,亟需进行高效的保护和管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清  李细归  张明  
应用GIS空间技术分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非遗"为集聚型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总体是东部多于西部,西部多于中部;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分布次之。从类型来看,其空间分布以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类差异最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类空间差异最小;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不同类型"非遗"的高密集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沿线及黔、藏、新等省会城市周边是次级密集区。进一步分析了"非遗"分布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相关因素的关系:有84.50%的"非遗"分布在5km河流缓冲区范围内;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平原指向性;适宜的气候是"非遗"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分布与GDP值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东部沿海省市双高,西部和东北等省市双低;以汉族为主的"非遗"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少数民族的"非遗"成块状集中在西南、华北及东北的辽宁地区;人类活动频繁且经济文化发达的燕赵、吴越、中原和齐鲁等文化副区是"非遗"密集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娟  陈慕琳  张艺琼  龚芋交  孔雅茹  
基于地理学视角,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湖北省673项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及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总体呈现"四峰三谷"的变化特点,即在石器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隋唐至宋朝时期、明清时期发展兴盛,而在商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元朝时期发展缓慢;湖北省非遗十大类型的数量结构表现为四级,整体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呈现出"四团两带"的"人"字型空间结构,鄂西南及鄂东南是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区,恩施、武汉、宜昌三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岚钦  胡娟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着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要载体,研究长江经济带内不同类型非遗的历史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探索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85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非遗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高低不均,呈现出六起六伏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出发源于远古,成熟于宋唐,鼎盛在明清的时代特征;2)长江经济带的非遗重心在两晋时期发生转向,由原来的向东北改为向西南方向移动;3)十大类非遗中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与曲艺类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其余各类型非遗发展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起伏不定;4)非遗内涵与结构大致经历了"早期依赖自然、崇尚神明—中期征服自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寻艺术美—晚期凭借先进技术工艺追求生活品质,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三个变化特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林志慧  马耀峰  刘宪锋  高楠  
2011年6月,中国旅游总评榜组委会公布了中国旅游业第一份百强景区排行榜,这100个景区代表了中国旅游景区的最高水平,也是游客最青睐的景区,因此成为网络空间最受关注的旅游搜索对象。文章选取前47个景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百度指数搜索平台,获取了47个景区2010年1月1日到12月31日逐日网络空间关注度数据,对其周内分布和季节性分布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以下特征:①以周时段考察呈现波动态势,表现为平日高、周末低,周三最高,周六最低,南方景区网络空间关注度高于北方景区;②季节性表现为4月和9月高的"双峰"特征,旺季是4、6、7、8、9、10、11月,平季是3、5、1...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慕琳  胡娟  邱小梅  
湖北省67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在空间上呈不均匀分布特征,究其成因,是各驱动力的综合影响结果,因此为了探明不同影响因素对湖北省非遗空间分布形成的作用,该文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2大方面,具体分为地形、河流、文化、经济4个子方面对其进行剖析.研究表明:1)地势对非遗的影响作用体现在平原—台地单元的促进作用和山地—丘陵单元的保护作用上,由此导致平原—台地型非遗分布范围广泛、传播距离远,而山地—丘陵型非遗则正好相反;2)湖北省非遗普遍具有亲水性,各类非遗到河流的平均距离均小于10 km.河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人类定居地点和出行方式上,由此导致非遗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3)荆楚文化中的楚国历史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和江城武汉文化对湖北省非遗的产生与分布作用最显著;4)经济集聚效应是影响非遗产生、空间分布、流动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湖北省非遗的集聚中心随着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中心迁移而迁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进  冷志明  刘建平  肖辉军  尹怡诚  陈勇  
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农耕文化的精髓,地方性特征明显,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区域内农耕文明的发展程度。基于GIS对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聚集区域、省域空间分布特征,旨在发现其与旅游耦合性及其响应程度,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实证参考。研究表明:(1)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IAHS)空间分布差异化特征明显,浙江省最多,其次为四川、湖南、云南、江苏、江西和山东等省份。(2)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3)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时序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不同特征。2015年以前的批次主要以南方省份为主,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江西、湖南、云南和四川等6个省份。(4)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董永梅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和专题数据库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类体系在分类结构、立类面和类面间的组配关系等方面存在不足。本着基于用户的主导性原则、用户的易用性和实用性原则,整合传统文献分类法、网络自编分类法和大众分类法构建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类体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存储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