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54)
2023(11470)
2022(9709)
2021(8945)
2020(7167)
2019(16079)
2018(15744)
2017(29426)
2016(16387)
2015(18372)
2014(18736)
2013(18252)
2012(17287)
2011(15982)
2010(16541)
2009(15354)
2008(15464)
2007(14201)
2006(12943)
2005(12089)
作者
(48175)
(39788)
(39565)
(37700)
(25663)
(19185)
(18149)
(15334)
(15289)
(14807)
(13608)
(13431)
(13191)
(12790)
(12739)
(12205)
(11986)
(11800)
(11680)
(11647)
(10442)
(10006)
(9688)
(9354)
(9334)
(9084)
(9019)
(8950)
(8142)
(8111)
学科
(67737)
经济(67669)
管理(44106)
(42042)
(33776)
企业(33776)
中国(23160)
地方(20989)
(20957)
方法(19707)
业经(17927)
(16956)
(16338)
理论(14596)
农业(14323)
数学(14068)
数学方法(13789)
(13256)
(12818)
银行(12794)
(12391)
(12148)
贸易(12133)
(12071)
(12002)
金融(12000)
(11833)
教育(11791)
(11662)
(11346)
机构
学院(236127)
大学(229176)
(90265)
经济(87915)
研究(84879)
管理(82209)
理学(67613)
理学院(66706)
中国(65695)
管理学(65483)
管理学院(64990)
科学(52023)
(50686)
(45849)
(44093)
(41026)
研究所(39129)
(38686)
中心(38417)
(37399)
师范(37043)
财经(33908)
(33227)
北京(33212)
(30753)
业大(30661)
(30367)
农业(29710)
师范大学(29229)
(29056)
基金
项目(140324)
研究(109446)
科学(108816)
基金(95564)
(82119)
国家(81241)
科学基金(68366)
社会(66195)
社会科(62452)
社会科学(62442)
(58560)
教育(51122)
基金项目(49004)
(47943)
编号(47373)
自然(41576)
成果(40798)
自然科(40433)
自然科学(40422)
资助(40120)
自然科学基金(39680)
(36442)
课题(35081)
重点(32122)
发展(29667)
(29584)
(29480)
(29120)
(28964)
(28320)
期刊
(119365)
经济(119365)
研究(77135)
中国(57383)
教育(39458)
(37360)
(35882)
学报(33871)
管理(33069)
科学(31866)
(26972)
金融(26972)
大学(25332)
农业(25260)
学学(23126)
技术(21896)
业经(21664)
经济研究(18055)
财经(16537)
图书(14924)
问题(14851)
(14362)
(13318)
(12333)
论坛(12333)
(12129)
职业(12020)
商业(11449)
(11388)
书馆(11297)
共检索到3905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彭逸乐  许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以及少数民族历史民俗文化成就极其重要的标识。这些文化标识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重要精神财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具有价值的旅游资本。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研学旅游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文章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相关性。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刚  肖海  石惠春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应该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在对其旅游开发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徐慧茗  何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备受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回顾了相关学术研究情况;接着对赣北非遗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赣北非遗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角度,从完善各级非遗名录体系、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建设非遗数字化工程、开拓非遗保护资金融资渠道、建立非遗传习基地以及在创意中进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保护策略,力求找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实现有效的旅游开发,达到合理管理、保护和传承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爽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非遗的旅游开发在带给宁波市一定旅游收入的同时,难免存在着保护措施不到位、开发过度等系列问题。在总结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其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加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其旅游开发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史薇蕊  边世平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艺术源远流长。文章通过对青海花儿在当地居民中传承现状、保护措施、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实践调研,结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对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系作出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以实景舞台剧、"花儿"艺术博物馆等旅游开发模式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鸿雁  
近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关科研、教育的深入和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势在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有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等,但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或隐或显地存在伤害遗产的可能性。建立健全由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规划机制、经济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构成的保障机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之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慧  林宇  
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山东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体育申遗"导致的文化保护不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等级化、商业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失衡以及传承主体青黄不接等诸多问题,鉴于此,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法治保障、加强传承梯队建设、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以及扩大宣传力度等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宏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合理利用其价值已形成一股热潮。保护和开发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过度的开发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损害或破坏。因此,在对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其选择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又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国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传承发展,开发利用则是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了旅游内容,旅游开发又促进了保护和传承发展。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探索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形式。并在大保护概念的前提下,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利用、适度开发。寻求保护与开发的共同点,从而形成合力,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雷蓉  胡北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内涵、承载形式的不同其旅游开发模式也有较大差异。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遗产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及对策。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敏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大国,在广袤的国土上,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绵延数千年的璀璨文明。那些历经千年而不朽的书文、卷轴、雕刻、音律……是中华文明的符号和象征,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文化遗产一般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性”和“实体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缺乏实物载体,其表现形式往往是传统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礼仪、节庆和体育等,但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希月  虞虎  陈田  王新歌  王甫园  
旅游开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濒危的困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即由资源禀赋条件、可展示与体验性、遗产地旅游发展条件3个方面的要素组成,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苏州为例,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评价,共评出三级旅游资源3项、二级旅游资源16项、一级旅游资源29项。主要结论为:产品衍生性、展示适宜性、是否具备可观赏性、遗产保护情况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否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可展示与体验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水平高低。手工艺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的旅游可开发性较差。本文构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可为旅游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筛选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健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德亮  曾菲菲  付业勤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新现象,可能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文章从产业集聚理论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进行探讨,追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理论根源。由此得到的启示是:产业集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也有必要进一步深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江敏  李薇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靠"人"来代代相传,被称为"民族的记忆"与"历史的活化石"。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拥有39项世界级非遗,数量居全球首位。非遗承载了民族文化的DNA,将我们区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