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12)
- 2023(19699)
- 2022(16876)
- 2021(15797)
- 2020(13073)
- 2019(29640)
- 2018(29666)
- 2017(55450)
- 2016(30571)
- 2015(34214)
- 2014(34397)
- 2013(33491)
- 2012(30978)
- 2011(27798)
- 2010(27991)
- 2009(25742)
- 2008(24867)
- 2007(21969)
- 2006(19423)
- 2005(17343)
- 学科
- 济(119026)
- 经济(118888)
- 管理(85520)
- 业(80909)
- 企(67388)
- 企业(67388)
- 方法(45921)
- 数学(37658)
- 数学方法(37166)
- 中国(36979)
- 农(34641)
- 地方(32944)
- 业经(30012)
- 财(28282)
- 学(27286)
- 技术(23811)
- 制(23625)
- 农业(23123)
- 理论(22422)
- 和(20208)
- 贸(19935)
- 银(19917)
- 贸易(19915)
- 银行(19859)
- 环境(19195)
- 易(19172)
- 行(19108)
- 融(19070)
- 金融(19061)
- 教育(17648)
- 机构
- 学院(420129)
- 大学(417476)
- 济(159742)
- 管理(159550)
- 经济(155930)
- 研究(146324)
- 理学(136418)
- 理学院(134760)
- 管理学(132239)
- 管理学院(131468)
- 中国(109238)
- 科学(92816)
- 京(91277)
- 所(74653)
- 财(74649)
- 农(72706)
- 江(68402)
- 研究所(67800)
- 中心(66354)
- 业大(63862)
- 范(59839)
- 师范(59163)
- 财经(57846)
- 北京(57445)
- 农业(56653)
- 院(53893)
- 州(53504)
- 经(52287)
- 技术(48700)
- 师范大学(47259)
- 基金
- 项目(284101)
- 科学(221727)
- 研究(209901)
- 基金(200491)
- 家(175297)
- 国家(173725)
- 科学基金(148011)
- 社会(129204)
- 社会科(122099)
- 社会科学(122070)
- 省(115402)
- 基金项目(106481)
- 教育(97154)
- 划(95975)
- 自然(95474)
- 自然科(93214)
- 自然科学(93186)
- 自然科学基金(91467)
- 编号(87101)
- 资助(81100)
- 成果(71906)
- 重点(64152)
- 发(64100)
- 课题(62222)
- 创(61475)
- 部(60627)
- 创新(56833)
- 科研(53397)
- 项目编号(53034)
- 大学(52111)
- 期刊
- 济(187419)
- 经济(187419)
- 研究(125975)
- 中国(94147)
- 学报(68573)
- 农(67236)
- 管理(62682)
- 科学(62352)
- 教育(59104)
- 财(56764)
- 大学(51085)
- 学学(47526)
- 农业(46145)
- 技术(39665)
- 融(37940)
- 金融(37940)
- 业经(33024)
- 经济研究(28680)
- 财经(27349)
- 图书(25283)
- 业(24779)
- 问题(24099)
- 经(23545)
- 科技(22405)
- 版(20041)
- 技术经济(19834)
- 坛(19210)
- 论坛(19210)
- 现代(19085)
- 资源(19079)
共检索到6439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孟婷
以江苏镇江非遗文化"镇江三怪"为例,通过对镇江非遗文化及文创市场的调研,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文创产品结合的可行性,认为应开发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地方文创产业体系,希望给新时代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带来新思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希月 虞虎 陈田 王新歌 王甫园
旅游开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濒危的困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即由资源禀赋条件、可展示与体验性、遗产地旅游发展条件3个方面的要素组成,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苏州为例,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评价,共评出三级旅游资源3项、二级旅游资源16项、一级旅游资源29项。主要结论为:产品衍生性、展示适宜性、是否具备可观赏性、遗产保护情况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否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可展示与体验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水平高低。手工艺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的旅游可开发性较差。本文构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可为旅游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筛选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鹏鸣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价值日益重视,它们作为华夏祖先留给后辈文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尤其是现代化生产力背景下,更有着诸多方面巨大和潜在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价值。历经数千年历史,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一种现状没落,后继无人的悲凉状态,如何更好加以保护,使得它们的文化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能最大化的得到发挥,是一项全新而又严肃的课题。甘肃虽地处西北,但境内却分布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属各种门类包罗万象:酒泉夜光杯、甘肃洮砚、兰州水车、天水雕漆、太昊伏羲祭典等。本文结合它们地理位置上自西向东的分布趋势,选出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来探讨其现状、保...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叶近近 王艳娣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海洋经济又重新焕发了生命力,海洋经济中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当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使其进行产业化的发展,进而推陈出新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本文以舟山渔民画为例,从渔民画的发展历程探讨有关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产业化道路的可行性,以及产业化道路中创新的必要性,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前提下,鼓励个人及企业进行创新,使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在"一带一路的"这块礁石上撞击出更大更美的浪花。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学勤
〕地方高校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方面有着地缘、文化、人才等诸多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大学生校园活动等诸多层面建构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体系。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和良好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志平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准公共品性质。本文在对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准公共品性质的研究脉络,进而从经济学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在开发利用上的外部性,通过对这两个准公共品必要条件的分析析,深入论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准公共品性质,并针对其开发利用上的外部不经济性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慧 林宇
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山东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体育申遗"导致的文化保护不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等级化、商业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失衡以及传承主体青黄不接等诸多问题,鉴于此,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法治保障、加强传承梯队建设、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以及扩大宣传力度等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廖文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和大众,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受保护的深宅大院,必须发挥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功能,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相结合,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产业意识,以一种活态的文化产品形式出现在大众生活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大众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歌 文化产品 活态保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何军 刘丽华
目前,国内外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主要以工厂、建筑群、矿山等物质性遗存为主,传统工业时期的工业遗存尤其是大量赋存的非物质工业遗存的保护意识和效果都不容乐观。文章认为,建构科学合理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是工业遗产挖掘、认定,建立保护名录等基础性工作的保障;我国非物质工业遗产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得到保护,在现有的2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四部分。文章引入非物质文化视角,采用文献分析和统计方法,分析了当前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特征、非物质工业遗产保护机理,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工业遗产保护体系构成,进一步明确了非物质工业遗产的保护内容。
关键词:
工业遗产 保护体系 非物质遗产 遗产名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春发
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视角,在晓起村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表明,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晓起古村落社区及其村民利用传统文化作为素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创造,从而实现了文化的再生产。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刚 肖海 石惠春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应该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在对其旅游开发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价值 旅游开发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爽 金露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人们视野后,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研究的角度也逐渐多样化。从长远发展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仅只停留在保护上,更应将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发展"活态化"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等。本文以宁波骨木镶嵌为研究对象,阐述其发展历程和传承现状,进而探讨镶嵌类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波骨木镶嵌 旅游开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德亮 曾菲菲 付业勤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新现象,可能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文章从产业集聚理论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进行探讨,追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理论根源。由此得到的启示是:产业集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也有必要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孟冬永 焦良欣
大运河枣庄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鲁南,具有天然的血脉关系。运河沿线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性催生了枣庄共通的艺术呈现形式。鲁南地区人们相似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构成了枣庄非遗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为大运河枣庄段非遗的协同创新保护奠定了基础,但大运河枣庄段非遗的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建立需解决三大问题:非遗家底不清;保护模式单一,协同保护机制不健全;代表性项目传承不均衡,小众非遗协同保护力度不够。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非遗传承人、社会公众,金融机构和协同创新平台等非遗协同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通力协作。只有在协同创新保护理念下,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人才培养、传承驱动,创新平台、科技支撑,聚集资源、品牌效应,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等路径,整合非遗相关资源,才能增强大运河枣庄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大运河非遗的活化利用,为枣庄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何灿灿 李均
常州梳篦作为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制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图案、造型和色彩等艺术不仅是地方独特艺术文化的展现,也是常州人民创造力的主要呈现,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之一。文章从造型、色彩、装饰图案等方面阐述了常州梳篦的艺术特色,重点分析了常州梳篦艺术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创新应用的意义、原则,通过实践希望以文创产品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进行传承和发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