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05)
- 2023(14950)
- 2022(13035)
- 2021(12271)
- 2020(10079)
- 2019(23167)
- 2018(23181)
- 2017(43966)
- 2016(24102)
- 2015(27124)
- 2014(27305)
- 2013(27110)
- 2012(25312)
- 2011(22817)
- 2010(22761)
- 2009(20721)
- 2008(20077)
- 2007(17491)
- 2006(15528)
- 2005(13789)
- 学科
- 济(99631)
- 经济(99533)
- 管理(63971)
- 业(60912)
- 企(48868)
- 企业(48868)
- 方法(40139)
- 数学(33013)
- 数学方法(32618)
- 中国(28995)
- 地方(28696)
- 农(28191)
- 业经(23633)
- 学(22055)
- 财(20654)
- 农业(19436)
- 贸(17523)
- 贸易(17507)
- 理论(17300)
- 易(16825)
- 和(16668)
- 环境(16569)
- 制(16279)
- 技术(15593)
- 地方经济(15041)
- 银(14962)
- 银行(14918)
- 融(14812)
- 金融(14808)
- 行(14367)
- 机构
- 学院(336775)
- 大学(336048)
- 管理(130103)
- 济(127555)
- 经济(124491)
- 研究(118240)
- 理学(111537)
- 理学院(110126)
- 管理学(108212)
- 管理学院(107595)
- 中国(87664)
- 科学(76007)
- 京(73916)
- 所(60552)
- 财(57592)
- 农(57508)
- 研究所(55194)
- 中心(53059)
- 业大(51075)
- 江(50830)
- 范(49125)
- 师范(48656)
- 北京(47401)
- 财经(45498)
- 农业(44789)
- 院(43493)
- 州(42170)
- 经(41142)
- 师范大学(39396)
- 技术(37100)
- 基金
- 项目(230048)
- 科学(179191)
- 研究(169469)
- 基金(163046)
- 家(142591)
- 国家(141311)
- 科学基金(120011)
- 社会(103817)
- 社会科(98122)
- 社会科学(98100)
- 省(91528)
- 基金项目(87656)
- 自然(78236)
- 划(77134)
- 教育(77053)
- 自然科(76291)
- 自然科学(76273)
- 自然科学基金(74858)
- 编号(70610)
- 资助(66650)
- 成果(57603)
- 发(53108)
- 重点(51587)
- 部(49332)
- 课题(49323)
- 创(47424)
- 创新(44127)
- 科研(43572)
- 项目编号(42714)
- 发展(42106)
- 期刊
- 济(148027)
- 经济(148027)
- 研究(100676)
- 中国(70161)
- 学报(54674)
- 农(53118)
- 科学(51100)
- 管理(47666)
- 教育(43503)
- 财(41458)
- 大学(40428)
- 学学(37601)
- 农业(37138)
- 技术(29380)
- 融(28910)
- 金融(28910)
- 业经(25973)
- 经济研究(22361)
- 图书(21071)
- 财经(20891)
- 问题(19614)
- 业(19610)
- 经(17818)
- 资源(17162)
- 科技(17143)
- 理论(15814)
- 版(15617)
- 技术经济(15413)
- 现代(15269)
- 发(15045)
共检索到5082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炜 黄碧宁
从协同论视角辨析了广西北部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运用文献资料法、头脑风暴法以及问卷调查法遴选出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并借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主体、客体和介体三个角度分析了广西北部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驱动路径,即主体拉动、客体推动、介体支持,建议激活主体驱动因素源动力作用、发挥客体驱动因素牵引力作用、强化中介驱动因素桥梁作用,为二者协同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爽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非遗的旅游开发在带给宁波市一定旅游收入的同时,难免存在着保护措施不到位、开发过度等系列问题。在总结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其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加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其旅游开发水平。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广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创造了条件。在民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愈加重要的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分析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发展路径,提出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研 吴红娜
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的河北省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然而,其在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当前,文化旅游是继承发展非遗文化的承载体和基本方式,但两者并未实现深度融合。基于此,本文从现实层面出发,依托河北省非遗文化资源,探寻“非遗+旅游”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力图通过新路径切实促进非遗文化和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
非遗文化 乡村旅游 协同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炜 陈能幸
文章引入世界遗产保护本真性理论,通过以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歌为例,提出了要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其思路。希望通过对这一具体研究对象的剖析,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嘹歌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并以此为鉴,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若干思路和经验借鉴。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徐慧茗 何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备受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回顾了相关学术研究情况;接着对赣北非遗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赣北非遗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角度,从完善各级非遗名录体系、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建设非遗数字化工程、开拓非遗保护资金融资渠道、建立非遗传习基地以及在创意中进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保护策略,力求找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实现有效的旅游开发,达到合理管理、保护和传承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关键词:
赣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保护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建梅 王佳欣
文化旅游是重要的旅游形式之一,也是区域旅游市场关注和发展的重点领域。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差异化程度高,但三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极不平衡。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资源共享、市场互通、客源互送,既需要三地在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方面有所突破,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以京津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为例,分析三地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和文化旅游项目创新路径,实现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鸿雁
近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关科研、教育的深入和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势在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有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等,但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或隐或显地存在伤害遗产的可能性。建立健全由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规划机制、经济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构成的保障机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之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国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传承发展,开发利用则是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了旅游内容,旅游开发又促进了保护和传承发展。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探索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形式。并在大保护概念的前提下,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利用、适度开发。寻求保护与开发的共同点,从而形成合力,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
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爽 金露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人们视野后,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研究的角度也逐渐多样化。从长远发展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仅只停留在保护上,更应将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发展"活态化"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等。本文以宁波骨木镶嵌为研究对象,阐述其发展历程和传承现状,进而探讨镶嵌类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波骨木镶嵌 旅游开发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文捷 阳国亮 凌连新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和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AHP法从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旅游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四个方面构建了北部湾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北部湾旅游由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向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过渡"的评价结果,并探讨了实现北部湾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旅游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广西北部湾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雷蓉 胡北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内涵、承载形式的不同其旅游开发模式也有较大差异。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遗产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及对策。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发模式 分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鑫 蔡籽焓
河北省冀中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些文化遗产大部分散落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乡村,其所蕴含的商品属性和文化价值因难以激活而无法能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急迫需要重要的抓手。而乡村文化旅游可以成为这一抓手,让文旅融合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
协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文化旅游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敏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大国,在广袤的国土上,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绵延数千年的璀璨文明。那些历经千年而不朽的书文、卷轴、雕刻、音律……是中华文明的符号和象征,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文化遗产一般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性”和“实体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缺乏实物载体,其表现形式往往是传统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礼仪、节庆和体育等,但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希月 虞虎 陈田 王新歌 王甫园
旅游开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濒危的困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即由资源禀赋条件、可展示与体验性、遗产地旅游发展条件3个方面的要素组成,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苏州为例,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评价,共评出三级旅游资源3项、二级旅游资源16项、一级旅游资源29项。主要结论为:产品衍生性、展示适宜性、是否具备可观赏性、遗产保护情况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否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可展示与体验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水平高低。手工艺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的旅游可开发性较差。本文构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可为旅游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筛选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