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62)
2023(6805)
2022(5932)
2021(5585)
2020(4804)
2019(10949)
2018(10917)
2017(20862)
2016(11384)
2015(12753)
2014(12364)
2013(11694)
2012(10519)
2011(9189)
2010(9259)
2009(8157)
2008(7871)
2007(6892)
2006(5743)
2005(4848)
作者
(30759)
(25887)
(25879)
(24630)
(16396)
(12349)
(11725)
(10181)
(9740)
(9139)
(8876)
(8801)
(8138)
(8039)
(7975)
(7940)
(7789)
(7638)
(7421)
(7311)
(6441)
(6386)
(6294)
(5944)
(5791)
(5777)
(5638)
(5586)
(5211)
(5138)
学科
(44347)
经济(44317)
管理(27562)
(24577)
方法(24431)
数学(21375)
(20948)
企业(20948)
数学方法(20840)
中国(11731)
(10208)
业经(9895)
理论(9244)
地方(9194)
(8738)
(8394)
(7061)
农业(6803)
(6499)
贸易(6494)
环境(6455)
(6254)
产业(6173)
技术(6128)
教学(5773)
(5597)
(5486)
(5334)
银行(5326)
(5119)
机构
学院(150125)
大学(147710)
管理(56905)
(54842)
经济(53562)
理学(49840)
理学院(49184)
研究(47924)
管理学(47759)
管理学院(47501)
中国(34599)
科学(32686)
(31186)
(24472)
(24001)
(23883)
业大(23426)
中心(22652)
研究所(22155)
(21987)
(21244)
师范(21039)
财经(19644)
农业(19419)
北京(18934)
技术(18112)
(17919)
(17909)
(17742)
师范大学(16836)
基金
项目(109679)
科学(86786)
基金(78942)
研究(77606)
(69974)
国家(69457)
科学基金(60040)
社会(48525)
社会科(46241)
社会科学(46230)
(44825)
基金项目(42130)
自然(40357)
自然科(39529)
自然科学(39522)
自然科学基金(38734)
(37647)
教育(37156)
资助(32251)
编号(32132)
重点(25115)
成果(25081)
(23271)
(23095)
(22845)
课题(22323)
创新(21585)
科研(21172)
计划(20934)
大学(20110)
期刊
(54147)
经济(54147)
研究(38228)
中国(28309)
学报(24861)
科学(22598)
(21401)
管理(20300)
教育(19375)
大学(18386)
(17918)
学学(17271)
技术(14994)
农业(14886)
统计(9914)
(9312)
金融(9312)
(9175)
业经(9139)
(9119)
图书(8990)
财经(8980)
经济研究(8919)
决策(8194)
资源(7844)
(7779)
科技(7313)
(7281)
问题(7170)
技术经济(7115)
共检索到2074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谈国新  张立龙  
[目的 /意义]非遗的产生、发展与传承都依附于特定的文化空间,借助文化空间中有形载体的时空及属性等特征,可以构建时空数据模型来表达非遗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从整体上把握非遗的发展动态和规律,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法/过程]在对非遗的文化空间进行时空特征分析、载体类型划分和时空表达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面向非遗文化空间的时空数据模型,并选取孝感雕花剪纸传承人作为分析对象,建立其传承信息的时空表达模型。[结果 /结论]该模型能够表达传承人时空信息的变化,以此建立的原型系统能动态回溯和检索传承人的时空信息,并提炼出对其发展有所影响的一些信息,有利于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庄文杰  谈国新  侯西龙  李莎  
[目的/意义]用户模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自适应推送系统的核心环节,其描述了用户诸多的个性化特征和不同的需求与目标,是系统进行领域本体资源调用和适当推送策略选择的依据。[方法/过程]首先,从用户的基本信息、访问风格和知识状态3个方面设计用户模型;其次,借助所罗门风格量表初始化用户访问风格模型,同时确定和采集用户有效的访问行为数据,并利用贝叶斯网络算法挖掘用户行为数据,从而推测出用户的真实访问风格;最后,明确不同用户的需求与目标,采用知识多重覆盖模型初始化用户知识状态模型,并通过单个知识点测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阚如良  汪胜华  梅雪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包括文化实体的保护,也应包括文化空间的保护。文化空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延续的文化"土壤",强调对文化空间的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提出了相应的分级保护策略,以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并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凌  杨豪中  
基于生态学理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视为由各种生态要素构成的文化生态场,通过对场域中各生态要素的分析解读,指出在历史区域改造中,根据文化生态结构特征研究发展对策,从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生态要素两方面构建文化生态场,有助于维持遗产地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促进历史区域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清  李细归  张明  
应用GIS空间技术分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非遗"为集聚型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总体是东部多于西部,西部多于中部;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分布次之。从类型来看,其空间分布以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类差异最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类空间差异最小;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不同类型"非遗"的高密集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沿线及黔、藏、新等省会城市周边是次级密集区。进一步分析了"非遗"分布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相关因素的关系:有84.50%的"非遗"分布在5km河流缓冲区范围内;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平原指向性;适宜的气候是"非遗"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分布与GDP值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东部沿海省市双高,西部和东北等省市双低;以汉族为主的"非遗"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少数民族的"非遗"成块状集中在西南、华北及东北的辽宁地区;人类活动频繁且经济文化发达的燕赵、吴越、中原和齐鲁等文化副区是"非遗"密集区。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滕春娥  王萍  
【目的/意义】非遗资源蕴含着民族群体智慧和数辈人留存的文化内涵,是民族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财富,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传统文化。【过程/方法】本文通过梳理和回顾已开展的知识组织本体构建案例,分析本体理论在非遗知组织构建中的重要性和适用性;以黑龙江地区赫哲族为例,基于本体理论构建非遗知识组织体系。【结果/结论】对其进行知识组织构建建立起赫哲族非遗资源体系,便于更好地保护赫哲族文化和传承民族记忆。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蓉莉   王海兵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民性的文化事业,其在振兴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家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将审计引入文化领域将有力助推国家治理和文化建设。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审计实践分析,指出缺乏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研究是非遗保护绩效审计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以传统审计理论为基础,分析非遗保护绩效审计的基础性问题,探究审计机制构建,完善审计框架研究,旨在为非遗保护绩效审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促进非遗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侯西龙  谈国新  庄文杰  唐铭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遗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播与传承的前提和基础。本体与关联数据技术为非遗知识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实现路径。本文首先分析梳理了非遗领域知识的要素与语义关系,设计构建了非遗知识本体模型,以规范和揭示非遗领域知识的概念、属性和关联关系;其次,基于关联数据技术,研究非遗知识组织与关联数据集构建的过程,包括实体RDF化、实体关联、关联数据存储与发布等关键步骤;最后以湖北省非遗项目为例,构建了非遗知识关联数据集与知识服务平台。关联数据技术在非遗知识组织与管理领域的应用,能够促进非遗知识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刘向红  
国内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专题数据库的分类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应结合大众标注,从多层面向公众展示、传播非遗资源及增强用户体验。大众标注在非遗数据库中应用的设计方案包括4个方面:构建分类体系基本框架、基本标签库、自由用户标签库等;设置浏览、检索、管理等功能模块;选择Drupa7进行数据库的开发;实现标签管理、标签浏览及标签云的形成等关键技术。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熊拥军  陈湘  彭维  
文章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相关资源常用元数据标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各元数据标准的元素特点。采用对象关系模型的分析方法,对非遗资源进行分析,并对非遗相关资源的八种元数据标准进行介绍、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非遗相关资源涉及到项目、人物、机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五类资源对象,各类资源对象常用元数据标准在结构特点、功能需求、元素组成、核心元数据和编码等方面表现各异。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立堂  
指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我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行统计、梳理、编目和保存,建立科学、完整的数据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多年从事国家非物质遗产数据库的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阐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意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资料立档库和实物藏品数据立档库为例,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档案数据库的筹建过程及非物质遗产资料的分类、编码方法和著录、保存原则以及注意事项;最后提出数据库平台建设工作的改进意见。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孙梦阳  石美玉  易瑾  
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出现脱节所引发的文化生态环境遭破坏、旅游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和通径分析法对模型和假设进行检验,构建非遗旅游利益主体关系图谱,划分利益主体的关系类型,为非遗旅游和谐开发提供思路。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毛巧晖  
媒介构成了我们的环境,并维持着这种环境的存在。互联网改变了传统行业的业态,重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更进一步为普通大众提供了自我阐释的文化空间。这一方式重构了民众日常生活和民间文艺的表达。这就触及了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改变,因此,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要关注的是这已经改变了的文化空间与文艺形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何军  刘丽华  
目前,国内外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主要以工厂、建筑群、矿山等物质性遗存为主,传统工业时期的工业遗存尤其是大量赋存的非物质工业遗存的保护意识和效果都不容乐观。文章认为,建构科学合理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是工业遗产挖掘、认定,建立保护名录等基础性工作的保障;我国非物质工业遗产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得到保护,在现有的2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四部分。文章引入非物质文化视角,采用文献分析和统计方法,分析了当前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特征、非物质工业遗产保护机理,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工业遗产保护体系构成,进一步明确了非物质工业遗产的保护内容。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邓琼飞  
海南作为典型的海岛型省份,长期以渔业及其他海洋资源为主导产业,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沉淀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海洋文明的延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海洋保护意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危机。笔者围绕海南海洋类非遗保护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出科学的保护策略,切实提升非遗传承主体的保护积极性,推动我国海洋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由王文章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从学理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其概念、特征、类别等知识;然后立足实践维度,针对传统音乐、舞蹈、体育、美术、医药等二十几种非遗项目进行了讨论分析,深刻解读了各种非遗项目的价值意义、文化内涵、形成过程等;最后聚焦中国非遗保护现状,积极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提出科学的非遗保护措施,为非遗保护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参考,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