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47)
2023(8593)
2022(5959)
2021(5074)
2020(3785)
2019(8066)
2018(8159)
2017(14958)
2016(8105)
2015(9285)
2014(9529)
2013(9050)
2012(8194)
2011(7350)
2010(7360)
2009(6618)
2008(6634)
2007(6290)
2006(5712)
2005(5000)
作者
(24760)
(20582)
(20453)
(19271)
(12963)
(9656)
(9410)
(7898)
(7893)
(7303)
(6991)
(6929)
(6681)
(6485)
(6387)
(6377)
(6083)
(6007)
(5999)
(5851)
(5255)
(5028)
(5021)
(4680)
(4680)
(4664)
(4622)
(4515)
(4191)
(4147)
学科
(35132)
经济(35103)
管理(23257)
(19558)
(16583)
企业(16583)
业经(15671)
中国(14140)
(11616)
产业(11471)
信息(9662)
地方(9361)
总论(9039)
信息产业(8980)
方法(8727)
农业(7884)
(7812)
理论(7340)
(7187)
(6727)
(6218)
技术(6157)
(5830)
发展(5772)
(5766)
(5754)
银行(5754)
(5626)
金融(5625)
教育(5572)
机构
学院(117623)
大学(117254)
管理(42055)
(41679)
研究(41399)
经济(40566)
理学(34940)
理学院(34511)
管理学(33805)
管理学院(33573)
中国(30347)
科学(26281)
(25635)
(20659)
(20567)
(19890)
(19574)
中心(19306)
研究所(18732)
(18284)
师范(18074)
业大(17382)
(16191)
农业(15940)
北京(15921)
(15367)
财经(14844)
技术(14667)
师范大学(14355)
(13606)
基金
项目(79824)
科学(61898)
研究(61326)
基金(54818)
(48155)
国家(47719)
科学基金(40299)
社会(38447)
社会科(36351)
社会科学(36344)
(32621)
基金项目(28352)
教育(27307)
编号(26963)
(26567)
自然(23711)
成果(23210)
自然科(23060)
自然科学(23051)
自然科学基金(22624)
资助(20047)
课题(18389)
(18039)
重点(17965)
项目编号(16913)
(16812)
国家社会(16343)
(15937)
(15590)
创新(15579)
期刊
(52086)
经济(52086)
研究(34434)
中国(29771)
(20586)
学报(20376)
教育(19755)
科学(17566)
管理(16986)
大学(15209)
(14597)
农业(13927)
学学(13607)
图书(13208)
技术(11535)
(10162)
金融(10162)
业经(9871)
书馆(9804)
图书馆(9804)
经济研究(7746)
(7677)
财经(7200)
问题(7042)
(6868)
论坛(6868)
情报(6480)
(6385)
(6339)
科技(6162)
共检索到1872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宋丽华  李万社  董涛  
数字化保护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流方向。如何将数字化保护提高到理论研究并付诸实践,是政府部门以及文化职能单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分析了目前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站的基础之上,提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平台的建设策略及模型。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赵跃  周耀林  
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文章从非遗数字化采集、保存和开发三个层面对国际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领域已经形成,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将发挥重要作用;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主题相对分散,非遗数字信息组织、管理成为关注的焦点;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内容不断深入,非遗数字化保护理论与知识体系亟待构建等特点。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刘灿姣  阳利新  
基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文献,对非遗数据库整体建设的研究、非遗项目分类体系的研究、非遗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研究四个议题作了综述。目前学者在非遗数据库建设内容的研究上没有形成权威的、统一的模块,非遗数据库建设的评价机制尚没有建立;非遗的单线性分类研究较多,多层次分类研究较少,元数据技术的应用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三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各地区及非遗具体单个领域方面进行非遗数字化保护应用研究较多,其它非遗数字化保护机构研究较少,实践研究缺乏理论指导。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谈国新  张立龙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入手,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文化空间的数字化、定量分析和预测、数字化活态传承等问题;然后,研究了解决上述科学问题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语义本体与知识管理模型、时空建模与大数据挖掘、可视化模型与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通过科学和技术两个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内容和方向,为建立健全适应数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体系,为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周亚  许鑫  
[目的 /意义]全面梳理近年来国内外非遗数字化的研究进展,为非遗数字化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过程]分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形态研究三大方面,对非遗数字化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并讨论现有研究重点与不足,包括以非遗数字化的技术与形态等应用研究为主,对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不足;多微观具体层面的研究,少宏观全局层面的研究;研究视角单一化,系统化多视角分析不足;重数字化资源建设保存,轻数字资源的传播和共享;等等。[结果/结论]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需要加强对非遗数字化基本理论与方法、综合影响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然而,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非遗活态性难以展现、可利用性差、资源共享困难等问题。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将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化保护方式,拓展传播领域,扩大社会影响,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文琴  
本文梳理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政策,明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本理念,即全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重点加强特定项目的数字化、有效保障数字化建设经费,并阐明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主要从传统文化资源、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方面展开,最后提出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扮演着重要参与者的角色,同时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萨如拉  谢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过度商品化和产业化,而忽视对其知识属性的考察,同时也存在过度保守化,忽视对其所蕴含知识潜力挖掘的问题。文章在知识审计视域下构建非遗知识审计模型,从知识拥有量、生存环境、历史沿革及市场需求等层面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丹寨县古法造纸技艺开展知识审计。审计结果表明:保护中缺少技术设备支持、资料记录;其兴衰取决于国家政治环境、市场需求大小、现代科技的影响;产品创新可以提升其经济价值;生产性保护基地和研习所的设立行之有效等。提升生产性保护效能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完善资料记录、加强物质保障、提升经济价值和扩大需求信息供给。为此,知识审计也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能提升的有效工具。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韩学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民族性、动态传承性、活态性、群体性等特征,知识产权部门法对其保护的具体模式有:专利权保护模式、著作权保护模式、商标权保护模式、商业秘密保护模式。我国现行法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着权利主体、权利性质和独创性难以确定的缺陷。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建议如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制度、集中管理制度、长期保护制度以及权利人的使用收益和权利限制制度。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罗清霞  
我国历经五千余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着极高的艺术、经济价值,同时也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给予高度关注。不过在实践中,商标保护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为此,文章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发展现状分析为基础,对常见的商标保护模式以及暴露出的缺陷进行深刻研究,从商标申请绿色通道建立、商标注册制度完善、申请人机制的完善、组合商标建立四个方面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完善策略。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梅  赵森  臧雨琪  
【目的/意义】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与途径,厘清我国非遗数字化研究进程,有助于客观反映非遗保护和传播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为非遗数字化研究推向深入,提升学术研究对现实实践行为的指导作用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运用CiteSpace对CNKI收录的188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在对研究文献进行基本状况分析的基础上,绘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趋势图谱与聚类图谱。【结论/发现】现有研究成果相对独立,存在着政策导向与技术驱动的双重特征,跨学科与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在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研究框架尚未形成、技术边界问题有待讨论、重技术描述轻体系构建等问题。因此,加强系统性理论建设、深化跨学科研究、采取多种研究方法、注重前沿技术发展应是下一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重点。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梅  赵森  臧雨琪  
【目的/意义】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与途径,厘清我国非遗数字化研究进程,有助于客观反映非遗保护和传播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为非遗数字化研究推向深入,提升学术研究对现实实践行为的指导作用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运用CiteSpace对CNKI收录的188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在对研究文献进行基本状况分析的基础上,绘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趋势图谱与聚类图谱。【结论/发现】现有研究成果相对独立,存在着政策导向与技术驱动的双重特征,跨学科与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在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研究框架尚未形成、技术边界问题有待讨论、重技术描述轻体系构建等问题。因此,加强系统性理论建设、深化跨学科研究、采取多种研究方法、注重前沿技术发展应是下一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重点。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兴帜   周灵颖  
以名录制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工作初步构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体系,对非遗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非遗名录制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遗产保护碎片化,遗产持有者弱化,遗产生活性式微等系列问题。文章从村落场所、原生主体、日常生活生产等阐述非遗与村落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村落既是非遗存续的空间也是非遗实践的外化形态,村民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也是非遗的使用者,日常生活既是非遗的表达内容也是非遗本体,村落空间、村民共同体、日常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村落有机体的不同向度,以村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单位,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存续形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莹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生存境况正在遭受现代化的冲击。影像作为视听结合的媒介兼具艺术与传播的双重功能,可以将"非遗"以活态的形式广泛播扬,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和云平台传播,依靠融媒体和互联网的技术力量,以期实现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新路径,使之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留存的价值和意义。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怀诗  胡文静  张华  
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发展使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新的契机。文章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应用5S模型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概念模型;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些关键技术及应注意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