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48)
2023(3333)
2022(2883)
2021(2833)
2020(2317)
2019(5240)
2018(5346)
2017(10148)
2016(5536)
2015(6487)
2014(6245)
2013(6090)
2012(5757)
2011(5053)
2010(4784)
2009(4263)
2008(4095)
2007(3433)
2006(2814)
2005(2380)
作者
(15126)
(12624)
(12508)
(11683)
(7968)
(6244)
(5851)
(4912)
(4827)
(4496)
(4404)
(4201)
(4074)
(3948)
(3876)
(3859)
(3850)
(3700)
(3683)
(3549)
(3088)
(3066)
(3020)
(2885)
(2846)
(2808)
(2801)
(2699)
(2655)
(2628)
学科
(17266)
经济(17246)
管理(12170)
(9702)
(8114)
企业(8114)
地方(6824)
(6225)
方法(6211)
业经(5034)
中国(4906)
理论(4758)
(4506)
农业(4363)
数学(4277)
数学方法(4187)
(3969)
文化(3883)
环境(3479)
(3471)
教育(3312)
(3041)
贸易(3039)
产业(2992)
(2915)
(2876)
技术(2757)
资源(2647)
地方经济(2606)
市场(2528)
机构
学院(69863)
大学(68470)
研究(23678)
管理(23324)
(20836)
经济(20127)
理学(19739)
理学院(19398)
管理学(18953)
管理学院(18812)
中国(18076)
科学(16897)
(15444)
(14214)
(12133)
业大(12049)
中心(11863)
(11850)
师范(11749)
(11650)
农业(11275)
研究所(11133)
(10047)
(9599)
师范大学(9457)
北京(9456)
(8947)
技术(8619)
(8523)
财经(7757)
基金
项目(49505)
科学(37310)
研究(36639)
基金(33200)
(29367)
国家(29046)
科学基金(23906)
社会(21332)
(21180)
社会科(19986)
社会科学(19981)
基金项目(18334)
(17446)
教育(16465)
编号(16226)
自然(15901)
自然科(15358)
自然科学(15352)
自然科学基金(15046)
成果(13348)
资助(12652)
课题(11248)
(11188)
重点(11036)
(10056)
(9856)
(9780)
项目编号(9460)
计划(9357)
科研(9316)
期刊
(25967)
经济(25967)
研究(19047)
中国(15931)
学报(13383)
(13283)
科学(11551)
教育(10401)
大学(9487)
农业(9023)
学学(8711)
(8289)
管理(7588)
图书(6003)
技术(5545)
(5458)
资源(5166)
业经(5018)
(4880)
金融(4880)
(4529)
(4517)
书馆(4509)
图书馆(4509)
问题(3965)
(3480)
论坛(3480)
科技(3478)
业大(3473)
城市(3420)
共检索到1056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赖怡芳  
妈祖信俗是重要的海上精神文化遗产,是海上丝绸文化交流之路最好的精神连接纽带。妈祖信俗的传播在地理路径、信众路径、历史路径上贯穿海上丝绸之路始终,形成了代代相传、海内外互动、联合维护妈祖信俗的良好文化氛围。对妈祖信俗的进一步传播需要完善的法律保护机制,目前我国妈祖信俗保护已经形成了国际法与国内法相结合,从中央到地方、涵盖各部门法的全方位国内法保护体系。同时,妈祖信俗的传播与法律保护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国内各地方政府、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合保护。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柯彬彬  张镒  
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廊道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遗产廊道进行保护开发的重要基础。旅游价值评价是进行文化遗产廊道旅游开发的前提。在分析影响遗产廊道旅游价值的因素基础上,构建了由目标层、指标层、要素层和因子层4个层次,共32个评价指标组成的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模型。然后以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旅游价值提升对策,希望能够实现遗产资源应有的经济价值,实现遗产廊道的整体保护和科学开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柯彬彬  张镒  
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廊道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遗产廊道进行保护开发的重要基础。旅游价值评价是进行文化遗产廊道旅游开发的前提。在分析影响遗产廊道旅游价值的因素基础上,构建了由目标层、指标层、要素层和因子层4个层次,共32个评价指标组成的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模型。然后以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旅游价值提升对策,希望能够实现遗产资源应有的经济价值,实现遗产廊道的整体保护和科学开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睿文,刘衡  
近年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很多珍贵的自然、人文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全世界的共同关注与保护。但迄今为止,申报工作都是局限于我国范围内申报,尚未开展多国联合申报的尝试,模式比较单一。文章以丝绸之路为例,通过分析丝绸之路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多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设想,并进一步对中国引入多国申报模式的必要性作以初步的论述,以供学术界参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罗景峰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旅游资源,为保证其可持续利用,开展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意义重大。首先,在文献分析结合专家意见基础上,利用灰色统计方法,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其次,利用二元比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然后,基于集对分析理论、可变模糊集理论及二元语义方法,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集对分析-可变模糊模型,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集对分析-可变模糊方法;最后,以开元寺、九日山及洛阳桥为例,对其旅游开发适宜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开元寺开发等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罗景峰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旅游资源,为保证其可持续利用,开展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意义重大。首先,在文献分析结合专家意见基础上,利用灰色统计方法,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其次,利用二元比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然后,基于集对分析理论、可变模糊集理论及二元语义方法,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集对分析-可变模糊模型,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集对分析-可变模糊方法;最后,以开元寺、九日山及洛阳桥为例,对其旅游开发适宜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开元寺开发等级为"适宜"、九日山开发等级为"基本适宜"、洛阳桥开发等级为"适宜",与实际情况一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钰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基本组成,也是人类文化财富中的基本组成。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播,既可以有效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又可以有效增加人类文化财富,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2018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博科娃应邀在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发表题为“文化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桥梁”的演讲,其中特别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表达。
关键词: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马晨璠  戴旸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和发展,对传承民族文化历史的珍贵记忆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上存在着主体众多但职责不明的问题,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效果。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主体的角度来了解非遗档案,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传播中的能动性。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梅  朱蓉  
从自然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是"物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是其内涵的直接表达;从精神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性和公共性呈现,在博物馆的陈列与受众参观的互动仪式中,实现民族文化的认同;而从社会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本身就体现着社会关系的演变,是重要的符号性存在和文化景观。研究从空间这一新维度出发,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空间中的传播属性以及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红才  胡希军  
中国传统礼俗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通过对传统礼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诠释,阐述了中国传统礼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以张谷英村为例,在分析了张谷英村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礼俗的基础上,总结了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特征,提出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保护与传承:以"村"养俗,注重建筑原貌的保护;以"境"护俗,注重人居环境的利用;以"风"扬俗,注重家风内蕴的弘扬;以"情"怡俗,注重礼仪习俗的承继。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穆昭阳  
近二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事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在新的社会语境下的一种传统文化知识再生产,是以政府、学者、社会三方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学术、政治实践与文化运动。非遗话语的介入,不仅提供了新的概念和视角,也带领我们进入社会实践和文化服务领域。非遗很快进入中国民俗学者的研究视野,成为学术研究对象,而非遗保护的工作实践也将中国民俗学科的发展与国家文化建设紧密相连。当下,非遗保护与研究在民俗学学科发展与学术研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赵路平  吕颜婉倩  黄琰秋  
[目的 /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地域性、传承性、动态性、多元性等特点在信息传播上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要求,通过报纸和网络文本揭示现状与问题,探讨这些特点、规律和要求,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还对文化类信息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 /过程]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7个项目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慧科数据库检索2014年度关于这些项目的新闻报道,在对这些报道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主体、渠道、内容、方式等,阐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修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既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也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遗产发掘、资源创新、产业开发和合理保护四个部分,其中遗产发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命的延续,资源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活力的本源,产业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新契机,合理保护则是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的重要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驱动与政策驱动的开发推动力,市场驱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关键,而政策驱动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保障。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孙慧  
从文化多样性视角,探讨了现代图书馆以其独到的方式,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起的作用。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毛巧晖  
媒介构成了我们的环境,并维持着这种环境的存在。互联网改变了传统行业的业态,重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更进一步为普通大众提供了自我阐释的文化空间。这一方式重构了民众日常生活和民间文艺的表达。这就触及了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改变,因此,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要关注的是这已经改变了的文化空间与文艺形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