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03)
- 2023(11402)
- 2022(9515)
- 2021(9092)
- 2020(7476)
- 2019(16850)
- 2018(16455)
- 2017(30138)
- 2016(16142)
- 2015(17796)
- 2014(17542)
- 2013(17357)
- 2012(16315)
- 2011(14866)
- 2010(14555)
- 2009(13319)
- 2008(13289)
- 2007(11775)
- 2006(10093)
- 2005(9345)
- 学科
- 济(64743)
- 经济(64665)
- 业(46663)
- 管理(46428)
- 企(39470)
- 企业(39470)
- 方法(28148)
- 数学(23643)
- 数学方法(23390)
- 中国(22762)
- 技术(17388)
- 农(16717)
- 财(15518)
- 业经(15220)
- 学(15005)
- 贸(13935)
- 贸易(13923)
- 易(13634)
- 制(13436)
- 技术管理(12356)
- 银(11684)
- 银行(11652)
- 地方(11513)
- 行(11318)
- 理论(11309)
- 农业(11273)
- 融(11005)
- 金融(11004)
- 和(9895)
- 策(9769)
- 机构
- 大学(231587)
- 学院(228405)
- 济(98792)
- 经济(97062)
- 研究(88758)
- 管理(82602)
- 理学(71033)
- 理学院(70128)
- 管理学(68966)
- 管理学院(68514)
- 中国(66689)
- 科学(54282)
- 京(50367)
- 所(45769)
- 财(44025)
- 农(42134)
- 研究所(42052)
- 中心(38258)
- 财经(34987)
- 业大(34238)
- 江(33938)
- 农业(33552)
- 经(32234)
- 北京(32107)
- 院(31981)
- 经济学(31781)
- 范(30040)
- 师范(29631)
- 经济学院(28489)
- 科学院(27144)
- 基金
- 项目(156898)
- 科学(124794)
- 基金(116107)
- 研究(111133)
- 家(104864)
- 国家(104068)
- 科学基金(87503)
- 社会(73221)
- 社会科(69552)
- 社会科学(69536)
- 基金项目(60033)
- 省(59314)
- 自然(56579)
- 自然科(55380)
- 自然科学(55359)
- 自然科学基金(54481)
- 划(51956)
- 教育(51164)
- 资助(47136)
- 编号(40627)
- 创(38485)
- 重点(36802)
- 部(35799)
- 创新(35136)
- 发(34327)
- 成果(33775)
- 国家社会(31855)
- 课题(30490)
- 教育部(30489)
- 科研(29988)
共检索到3518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勇
<正>新时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是一场“新非遗行动”,是一场超越威廉·莫里斯意义上的新手工艺运动。威廉·莫里斯的手工艺运动体现了其对工业现代性的价值反思,是对机器规模化大生产的抵抗,是一场旨在推动个人性彰显、艺术高扬、工匠至上的手工艺救赎行动。~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大生产凯歌猛进,大众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不断挤压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钰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基本组成,也是人类文化财富中的基本组成。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播,既可以有效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又可以有效增加人类文化财富,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2018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博科娃应邀在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发表题为“文化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桥梁”的演讲,其中特别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表达。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马晨璠 戴旸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和发展,对传承民族文化历史的珍贵记忆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上存在着主体众多但职责不明的问题,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效果。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主体的角度来了解非遗档案,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传播中的能动性。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传播主体 主体格局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赵路平 吕颜婉倩 黄琰秋
[目的 /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地域性、传承性、动态性、多元性等特点在信息传播上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要求,通过报纸和网络文本揭示现状与问题,探讨这些特点、规律和要求,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还对文化类信息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 /过程]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7个项目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慧科数据库检索2014年度关于这些项目的新闻报道,在对这些报道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主体、渠道、内容、方式等,阐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报纸 网络 传播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程焕文
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最大成就莫过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到2011年颁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再到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抢救性保护 图书馆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振奇 毕宏伟
文章主要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的可行性,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的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等学校 可行性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梅 朱蓉
从自然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是"物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是其内涵的直接表达;从精神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性和公共性呈现,在博物馆的陈列与受众参观的互动仪式中,实现民族文化的认同;而从社会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本身就体现着社会关系的演变,是重要的符号性存在和文化景观。研究从空间这一新维度出发,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空间中的传播属性以及价值。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 空间传播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胡娟 朱练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创意产业是源于文化元素的创意和创新,经过高科技和智力的加工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形成的具有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潜力的产业。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如何保护与传承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使命,本文特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分析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模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西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旅游利用,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它甚至成为新时代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而如何在科学保护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和精神的非遗资源的基础上,使其得到有效的利用、活化和充分发展,则是需要学界深入探讨和解决的一个综合性课题。据此,本文提出的思路及基本观点是:以文化创意激活非遗资源的旅游美学效
关键词:
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产业 旅游美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中礼 石润宏
梅文化是极富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完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应当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阐述了梅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并分析了由此产生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梅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肖德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受到的影响较大,非遗消失的速度远远快于被社会知晓与传播的速度。在当今社会,如何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走进人们生活,实现其活态传承,有效推动和实现其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从而赋予非遗文化发展的新活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和发展,是一项紧迫的课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鸿雁
近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关科研、教育的深入和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势在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有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等,但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或隐或显地存在伤害遗产的可能性。建立健全由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规划机制、经济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构成的保障机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之举。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甘明 刘光梓
从法哲学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合理性体现在:追求平等与正义价值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力产品的创造、传播之间的平衡符合利益平衡原理。从财产权的角度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符合洛克的"财产权劳动理论"与黑格尔的"财产权人格理论",其设立具有正当性。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法经济学分析与市场经济分析发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客体的知识产权的创设成为一种必然。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吉林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亟需依法规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相关国际公约的规定为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利用应遵循保护第一、保持本真性、尊重权利主体的精神权利以及惠益分享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性利用必须确定私权主体,其权利应授予来源群体与代表性传承人。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可通过合同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分所有制度来实现。权利主体与利用人之间应建立法律规定与合同约定相结合的利益分享机制。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业性利用 法律规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