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21)
- 2023(8389)
- 2022(7228)
- 2021(7085)
- 2020(5746)
- 2019(13076)
- 2018(13080)
- 2017(24540)
- 2016(14050)
- 2015(15969)
- 2014(16309)
- 2013(15568)
- 2012(14905)
- 2011(13254)
- 2010(13575)
- 2009(12512)
- 2008(12705)
- 2007(11742)
- 2006(10426)
- 2005(9377)
- 学科
- 济(46290)
- 经济(46228)
- 管理(39953)
- 业(34532)
- 企(28838)
- 企业(28838)
- 农(16657)
- 方法(16385)
- 中国(14281)
- 财(14196)
- 地方(12706)
- 数学(12578)
- 数学方法(12149)
- 业经(11906)
- 学(11318)
- 制(11268)
- 理论(11246)
- 农业(10575)
- 策(10187)
- 贸(9879)
- 贸易(9871)
- 易(9547)
- 教育(9001)
- 和(8765)
- 务(8464)
- 银(8452)
- 银行(8434)
- 财务(8423)
- 财务管理(8386)
- 行(7996)
- 机构
- 学院(192907)
- 大学(187669)
- 济(67904)
- 管理(67511)
- 经济(65806)
- 研究(64533)
- 理学(55914)
- 理学院(55169)
- 管理学(53902)
- 管理学院(53521)
- 中国(51110)
- 科学(41497)
- 京(41222)
- 财(36047)
- 江(33740)
- 所(33538)
- 农(33230)
- 中心(31165)
- 研究所(29701)
- 范(28761)
- 师范(28495)
- 业大(27800)
- 州(27353)
- 财经(26540)
- 北京(26187)
- 农业(25906)
- 技术(24423)
- 经(23656)
- 院(23648)
- 省(23177)
- 基金
- 项目(117709)
- 科学(89929)
- 研究(89872)
- 基金(79588)
- 家(68579)
- 国家(67837)
- 科学基金(57070)
- 社会(51972)
- 省(48940)
- 社会科(48849)
- 社会科学(48834)
- 教育(42608)
- 基金项目(41085)
- 编号(40330)
- 划(40230)
- 自然(37079)
- 自然科(36051)
- 自然科学(36041)
- 自然科学基金(35341)
- 成果(35002)
- 资助(33886)
- 课题(28975)
- 重点(26324)
- 发(25761)
- 年(24727)
- 部(24600)
- 项目编号(23780)
- 创(23617)
- 性(23580)
- 大学(22256)
共检索到3107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丁烨 叶惠梦珊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样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神面貌的象征,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其保护状态仍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以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中竹编”为例,探讨扬中竹编如今的保护政策的不足,同时通过比较借鉴国际非遗保护政策的优秀先例,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宝乐日
阿拉善盟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阿拉善的民间传统文化在蒙古族民俗中独具特色,取得了非常丰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本文对2008年至今的阿拉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行了简要梳理,初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知识"的关系,提出阿拉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是在阿拉善地区蒙古族民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是典型的蒙古族"乡土知识"的再现,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积极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有效地促进蒙古族乡土知识的传承。
关键词:
阿拉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乡土知识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鹏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集合了作者苑利与顾军多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向读者阐述了什么是非遗以及如何保护非遗。该书包括5编、48篇文章,内容主要有:"非遗"保护的逻辑起点:"非遗"存在的问题;传承人:中华文明的"二传手";政府在"非遗"中的定位;遗产活用:见人、见物、见生活。该书针对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同时明确了在现代互联网时代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高科技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VR技术作为一种人机交互仿真技术十分适合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遗” VR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董云川 林苗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云南富宁壮族地区的"坡芽歌书"属于最具"活化石"特点的非遗文化种类。现实中,各种外力的驱使模糊了传承的目的和方向,本土教育积极跟进但取向迷茫。由于内生机制不健全,过分依赖外部力量,导致美好的传承意愿与实际的教育效果之间存在反差。第一,在教育目的上,未能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育人之间的矛盾;第二,在教育内容设计上,学生经验与课程内容明显脱节;第三,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工具化和指标化的取向;第四,学校教育环境已然脱离了本真的族群生活。个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本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潜在的典型冲突。借助教育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厘清非遗教育在人与文化间的角色,以及非遗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更好地担当非遗文化教育传承责任的理性出路。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阚如良 汪胜华 梅雪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包括文化实体的保护,也应包括文化空间的保护。文化空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延续的文化"土壤",强调对文化空间的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提出了相应的分级保护策略,以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并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 分级保护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彭逸乐 许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以及少数民族历史民俗文化成就极其重要的标识。这些文化标识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重要精神财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具有价值的旅游资本。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研学旅游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文章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相关性。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莹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生存境况正在遭受现代化的冲击。影像作为视听结合的媒介兼具艺术与传播的双重功能,可以将"非遗"以活态的形式广泛播扬,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和云平台传播,依靠融媒体和互联网的技术力量,以期实现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新路径,使之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留存的价值和意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巴桑吉巴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产,又是一种新兴的、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其保护问题现已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不应开发、开发的程度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也在不断的提出。为此,本文以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为实例进行深入剖析,并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藏 保护对策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郑炜楠
文章考察我国非遗政策现状和特点,为非遗政策体系完善提供参考。以国家层面的72份非遗政策为例,分析非遗政策的外部特征;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非遗政策的内容特点。研究表明:非遗政策的发布有周期性规律,政策制定由文化和旅游部(含原文化部)主导,制定主体较多元;非遗政策对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最多,其次是环境型、需求型政策工具;从系统性保护原则看,非遗保护和传承是政策重点;建议增加非遗税收优惠、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境外交流等政策工具,优化非遗政策工具结构,加强对非遗开发利用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系统性保护 政策工具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林驰
对我国丰厚多元的民族文化积淀下大量的传统食品资源进行市场开发及产业发展,对于食品来源地区的文化传承发扬以及我国面向世界的文化形象树立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然而,目前国内不健全的保护机制、不正当的商业竞争等原因,使得传统食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累积形成的良好商誉颇受侵扰。本文在考察国内传统食品行业发展及其商誉保护现状基础上,结合其与食文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共性方面,提出了我国传统食品资源产业商誉保护的对策,探讨以优质人文资源带动产业经济发展之理念。
关键词:
传统食品 商誉 双重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思捷
文章介绍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特征,梳理了城市公共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融合的必要性,提出了融合的具体策略,以期使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得以在活态城市文化特色上构成统一整体,为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活态传承非遗文化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城市公共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融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夏鸿雁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校一项重要举措,注重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把原生民歌引进高校课堂是高师办学的一个亮点,也是原生民歌传承的重要途径。原生民歌的模仿性教学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源于民间高于民间。原生民歌表演的创新性,使原生民歌更具有生活化、时代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民歌在高校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卓一 李建华
探讨了作为非遗专有概念"文化空间"的概念流变,对学术界关于文化空间的研究做了归纳。以政府公布的民俗非遗无锡惠山庙会为例,从文化空间视角对其进行了再认识,并尝试对其进行空间画像,发现空间画像的过程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关联性进行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出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联动保护的构想。
关键词:
文化空间 惠山庙会 空间画像 联动保护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邓琼飞
海南作为典型的海岛型省份,长期以渔业及其他海洋资源为主导产业,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沉淀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海洋文明的延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海洋保护意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危机。笔者围绕海南海洋类非遗保护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出科学的保护策略,切实提升非遗传承主体的保护积极性,推动我国海洋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由王文章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从学理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其概念、特征、类别等知识;然后立足实践维度,针对传统音乐、舞蹈、体育、美术、医药等二十几种非遗项目进行了讨论分析,深刻解读了各种非遗项目的价值意义、文化内涵、形成过程等;最后聚焦中国非遗保护现状,积极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提出科学的非遗保护措施,为非遗保护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参考,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廖文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和大众,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受保护的深宅大院,必须发挥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功能,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相结合,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产业意识,以一种活态的文化产品形式出现在大众生活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大众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歌 文化产品 活态保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