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60)
- 2023(13307)
- 2022(11133)
- 2021(10313)
- 2020(8526)
- 2019(19528)
- 2018(19566)
- 2017(37623)
- 2016(20815)
- 2015(23311)
- 2014(23756)
- 2013(23222)
- 2012(21050)
- 2011(18799)
- 2010(18645)
- 2009(16998)
- 2008(16525)
- 2007(14383)
- 2006(12748)
- 2005(11082)
- 学科
- 济(83112)
- 经济(83019)
- 管理(58160)
- 业(52708)
- 企(43978)
- 企业(43978)
- 方法(36822)
- 数学(30110)
- 数学方法(29756)
- 中国(24523)
- 农(22269)
- 业经(20210)
- 地方(19275)
- 学(18889)
- 财(17507)
- 理论(16111)
- 农业(15298)
- 和(15068)
- 环境(13923)
- 制(13087)
- 贸(12532)
- 贸易(12525)
- 发(12084)
- 技术(12079)
- 易(12067)
- 教育(11912)
- 划(11395)
- 务(11281)
- 财务(11209)
- 财务管理(11192)
- 机构
- 大学(295008)
- 学院(293706)
- 管理(117200)
- 济(108447)
- 经济(105691)
- 理学(101524)
- 理学院(100313)
- 管理学(98467)
- 研究(98201)
- 管理学院(97929)
- 中国(70460)
- 京(64615)
- 科学(64541)
- 所(49104)
- 财(47961)
- 农(46762)
- 研究所(45197)
- 业大(44624)
- 中心(43716)
- 范(42660)
- 江(42481)
- 师范(42285)
- 北京(40933)
- 财经(39320)
- 农业(36741)
- 院(36107)
- 经(35732)
- 州(35393)
- 师范大学(34403)
- 经济学(31430)
- 基金
- 项目(206326)
- 科学(161711)
- 研究(149756)
- 基金(148614)
- 家(129812)
- 国家(128725)
- 科学基金(110545)
- 社会(93459)
- 社会科(88429)
- 社会科学(88405)
- 省(80774)
- 基金项目(80105)
- 自然(72732)
- 自然科(70917)
- 自然科学(70903)
- 自然科学基金(69601)
- 划(68128)
- 教育(67632)
- 编号(61829)
- 资助(60179)
- 成果(49441)
- 重点(45763)
- 发(44276)
- 部(44063)
- 课题(42144)
- 创(41913)
- 创新(39016)
- 科研(38938)
- 国家社会(37852)
- 项目编号(37581)
- 期刊
- 济(119584)
- 经济(119584)
- 研究(83310)
- 中国(53991)
- 学报(48228)
- 科学(44999)
- 农(42441)
- 管理(41431)
- 大学(35423)
- 教育(34094)
- 财(33823)
- 学学(32866)
- 农业(29998)
- 技术(24196)
- 业经(20491)
- 融(20211)
- 金融(20211)
- 图书(19823)
- 财经(17965)
- 经济研究(17806)
- 问题(17499)
- 资源(16295)
- 业(15624)
- 经(15287)
- 科技(14530)
- 理论(13936)
- 现代(13824)
- 书馆(13601)
- 图书馆(13601)
- 版(13589)
共检索到420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宋河有
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存储上的易逝性、开发利用上的可持续性、时间上的传承与演变性、空间上的地域性和蔓延性、呈现形式的多样性等特性。将其在区域内做短距离移动和有形化利用是必要和可行的。旅游中心城市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的辐射中心,可以通过建造实体景观、设计"舞台表演"、举办节事活动、创建主题空间和开发文化商品等方式对区域内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有形化利用。但应防止文化变异,把握好开发力度和具体展示形式。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梁保尔 马波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在升温,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涉及范围、保护状况与利用方式等基本问题的理解依然比较模糊。本文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主要条款,认为这两个权威文件是释疑解惑的关键,并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为主线,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时的保护与利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思诚
2018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第15个年头。本文以辽宁省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学类项目——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为例,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宗重大的文化旅游资源,并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首先,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广阔前景。其次,分析了当前喀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旅游开发的现状,二者需要结合发展。最后,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的综合性对策。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合理分类,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转化为能够拉动喀左文化旅游的资源;另一方面,在旅游开发时要注重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打造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集中展演、深度体验、任真自然和广泛粘连的文化旅游,推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支撑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设喀左文化旅游强县,促进喀左和周边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天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到底应怎样理解,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时应当遵循什么基本原则,它与区域旅游资源的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哪些层面,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便是本文试图着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 区域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阙怡 曾源 熊豪 包瑶瑶 彭韬
非物质文化是从传统文化中继承与发展下来的精华部分,作为文化资源中重要的且不可再生的一部分,其保护与发展是推进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资源生态开发的关键环节。以四川秦巴山区为研究范围,分析其现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特征,及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策略,即与既有的文化载体空间一体保护策略。并在此基础上,从空间类型、要素等方面对文化载体空间进行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尹乐 李建梅 周亮广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要素价值、影响力、保护价值及生态敏感度4个目标层19个指标,利用AHP方法构建非遗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通过对皖东地区旅游直接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居民及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其对非遗旅游资源评分值。政府对非遗旅游资源的评价最高,当地居民和经营者的评价基本相同,游客的评价最低。政府机构是地方非遗开发保护和传承的主导者,应积极引领发挥其最大旅游效益;当地居民和经营者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参与者,应积极提高自身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主动意识;非遗地域差异明显,游客对其相对生疏,建议重点开发能让游客参与其中的非遗旅游活动,不同群体在开发利用非遗旅游资源方面各尽其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宋河有 李文杰
将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移动到旅游中心城市形成旅游节庆已成为典型的旅游开发现象。以郑州少林武术节和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为例,将旅游节庆移动开发的机理归纳为:以拉动城市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为驱动力,将知名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移至旅游中心城市,通过政府主导的经营方式,推动开发地和原生地实现共赢。建议旅游中心城市打造拳头产品,避免节庆泛滥,应集聚区域内相关联资源,形成节庆后效应,实施政府引导和全民参与的运营方式,推进开发地与原生地深化合作,强化节庆的旅游效应。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骆高远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功召开表明,中国愿意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尽快摆脱贫困,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从非洲概况和非洲旅游资源的优势、特征及旅游市场的现状和未来着手,针对非洲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赴非旅游及中非旅游合作的思路和对策。文章强调,对当代非洲旅游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就是为开展全方位中非旅游合作作准备;为尽快摆脱贫困,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献计献策。
关键词:
旅游资源 赴非旅游 中非关系 旅游消费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荣富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托。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国内旅游的兴起,全国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使旅游产品供求状况走出了短缺阶段。但总体上,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仍较低,也不乏粗俗者,因而影响经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萍 刘敏 刘慧娣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和97个县级地区为评价单元,基于昂普理论,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载体综合景观、投资环境3个方面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模型,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并以Arc GIS 10.0叠加分析将单项测评结果综合为总评价值。结果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必须与有形的物质景观结合;手工艺、民俗和表演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类;在微观层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较高的地区仅有1个市区、5个县,等级列前5位的地区只占22.2%;在区域层面,中部和南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远高于北部地区,且上党、晋商、河东文化区和省边界附近的传统聚落集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突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萍 刘敏 刘慧娣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和97个县级地区为评价单元,基于昂普理论,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载体综合景观、投资环境3个方面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模型,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并以Arc GIS 10.0叠加分析将单项测评结果综合为总评价值。结果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必须与有形的物质景观结合;手工艺、民俗和表演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类;在微观层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较高的地区仅有1个市区、5个县,等级列前5位的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傅铭 徐勤
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在现代金融的支持下,运用现代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遵从客观经济规律,才能有效地在技术和人才的作用下,实现产业化发展。为此,应当积极构建金融政策环境,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促进金融资本同优势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通过优势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转化,形成文化旅游金融产业或金融文化旅游产业链,使优势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贡献。
关键词:
金融支持 优势文化旅游资源 产业化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朱义禄
历史上因宗教活动而遗存下来的具象性、精神性的东西,几千年来就一直是人们观光的对象,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俗语,点明了宗教与旅游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名山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一直是人们游览的胜地。宗教与旅游资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是人所熟知的,但熟知的东西常常不是人们所真知的,即古语中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从熟知走向真知的途中迈出一大步,是本文的意图所在,但能否达到或达到什么程度,就不容我自己评说了。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宋子千
旅游资源是从需求出发的定义,对市场具有吸引力是其本质特征,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也必须以对市场的吸引力为依据。彻底的旅游市场化评价体系可以从旅游吸引力的广度、强度、指向、可持续性等方面来衡量。旅游资源的市场化评价拓展了关于旅游资源的认识,从市场化评价可以推断出只有具有竞争力的旅游资源才是好资源、环境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差异构成旅游资源等结论。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市场化 评价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安民
通过对泉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区域背景、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及泉州市文化旅游市场的系统分析,提出了泉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措施
关键词:
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开发 泉州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