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65)
2023(16566)
2022(14431)
2021(13219)
2020(11272)
2019(25815)
2018(25279)
2017(48712)
2016(26658)
2015(29763)
2014(29565)
2013(29004)
2012(26281)
2011(23349)
2010(22894)
2009(20685)
2008(19845)
2007(17219)
2006(14697)
2005(12166)
作者
(78117)
(65132)
(64564)
(61444)
(40971)
(31585)
(29241)
(25914)
(24791)
(22759)
(22163)
(21922)
(20493)
(20207)
(20205)
(20023)
(19782)
(19405)
(18665)
(18569)
(16377)
(15789)
(15604)
(14749)
(14608)
(14367)
(14260)
(14238)
(13147)
(13134)
学科
(103360)
经济(103248)
管理(74780)
(72450)
(58985)
企业(58985)
方法(53537)
数学(47402)
数学方法(46722)
(29084)
(27850)
中国(25383)
(23441)
业经(22469)
农业(19838)
地方(19147)
(18677)
贸易(18672)
(18136)
(17101)
财务(17026)
财务管理(16989)
理论(16983)
技术(16701)
环境(16196)
企业财务(16085)
(15774)
(15655)
(14135)
(13119)
机构
大学(373884)
学院(372678)
管理(148999)
(145076)
经济(142107)
理学(131608)
理学院(130161)
管理学(127484)
管理学院(126848)
研究(121434)
中国(86750)
科学(80497)
(78232)
(68439)
业大(63492)
(62758)
(61121)
研究所(56769)
中心(55564)
农业(54391)
财经(52326)
(51794)
北京(48117)
(47905)
(47715)
师范(47105)
(44522)
经济学(43749)
(41779)
技术(39907)
基金
项目(272152)
科学(212893)
基金(198020)
研究(189419)
(176089)
国家(174698)
科学基金(149454)
社会(119385)
社会科(113247)
社会科学(113215)
(106859)
基金项目(105621)
自然(101163)
自然科(98885)
自然科学(98853)
自然科学基金(97060)
(90759)
教育(87797)
资助(82179)
编号(75367)
重点(61201)
(59013)
成果(58289)
(56655)
(56389)
科研(53487)
创新(52747)
计划(52179)
课题(51614)
教育部(49993)
期刊
(142982)
经济(142982)
研究(98076)
学报(68292)
中国(63713)
(59827)
科学(59442)
管理(50911)
大学(50887)
学学(48466)
(46680)
农业(41714)
教育(36473)
技术(32244)
财经(24305)
业经(24239)
(23686)
金融(23686)
经济研究(23640)
(21580)
(20773)
科技(19406)
(19125)
统计(18880)
问题(18836)
业大(18786)
理论(18376)
技术经济(18200)
图书(17617)
(17316)
共检索到5097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蓓蓓  崔小年  
本文基于非熟练与熟练劳动力要素价格这一独特视角,采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与其分解方法,经过1991-2011年两者工资差距数据的检验。研究发现非熟练与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与不同分位数上的工资增长密切相关,表现为随之扩大的态势。其中,对非熟练劳动力歧视的加剧是造成两者工资差距在不同分位数上持续扩大的最重要原因。基于此,激励更多的非熟练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和教育积累转为熟练劳动力,同时,消除对非熟练劳动力的各种歧视是未来缩小两者工资差距的重要手段。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云飞  朱钟棣  
笔者利用我国行业面板数据,检验了贸易发展与我国就业结构与工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现有出口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商品,进口熟练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商品的贸易模式对我国熟练劳动力非常不利,出口和进口的增加不仅会减少熟练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而且会缩减就业中熟练劳动力的比重。因此为实现贸易对经济的长期拉动作用,我国应该尽快调整进出口结构,增加出口产品技术含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滕瑜  朱晶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深入,我国的中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对我国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的收入分配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我国工业部门31个细分行业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应用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first-differenceGMM)方法实证分析中间产品贸易对我国工业部门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最终产品贸易对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收入的负向影响,中间产品贸易对工业行业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收入具有正向影响。并且,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作用大于最终产品贸易。随着我国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中间产品贸易占总体贸易比重的增加会加剧我国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的扩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飞  何晓英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飞  何晓英  
我国自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的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我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包括对非熟练劳动力的负面影响。跨国公司不仅直接影响所雇佣的非熟练劳动力,而且通过供应商、分包商,与本地企业的竞争来间接的影响非熟练劳动力。解决这些负面影响的一个较为理想的机构可能是我国的工会组织。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季雷  周博  
本文从"垄断—竞争"部门和"初级—次级"岗位两个维度,考察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结构效应在工资收入差距中的贡献。研究发现:结构效应对于工资收入差距的解释超过60%;垄断部门降低了受教育程度对工资的正向影响,竞争部门则仅放大了教育年限的正向作用;初级岗位工资提升更依赖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次级岗位则更对教育回报有缩减效应;教育年限的增加对于缩小岗位分割效应起到良好的作用,但对于垄断造成的分割效应则少有改善。因此,应破除行业垄断壁垒;改善垄断部门的工资激励方式,提高工资水平对受教育程度的敏感度;增加次级岗位劳动者通过接受教育提高收入的激励;提高次级岗位职业教育的普及度,通过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缩减不同岗位带来的工资差异。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圣乾  俞远鹏  唐雪  
本文基于1978—2015年的统计年鉴数据,测量了中国资本与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和城乡收入差距程度,通过VAR模型分析了资本与劳动力价格扭曲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收入差距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化,总体呈现倒U趋势,资本与劳动力价格扭曲呈现负向扭曲,资本价格扭曲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占13.86%,劳动力价格扭曲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占4.19%。研究结果表明应逐步降低要素市场中资本与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逐步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玛兰  李晓云  曾琳琳  刘念  
基于我国1995—2015年29省的省域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工业化发展是否通过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带来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工业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工业化水平增加1%,农村劳动力价格将上涨0.19%。工业化发展对工业化中期的农村劳动力价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工业化后期开始,其对劳动力价格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工业化发展通过促进劳动力转移带来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的趋势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弱。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芳  周兴  
文章利用非条件分位数回归的分解方法对2011年城市外来劳动力群体的性别工资差距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城市外来劳动力群体中,性别间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已经变得不太显著,但在职业方面针对女性外来劳动力的"粘性地板"现象仍然十分突出。(2)人力资本禀赋和就业职业特征对男性与女性外来劳动力工资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不同收入分位数上的影响系数也有明显的差异。(3)性别歧视是造成外来劳动力性别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而男性与女性劳动者工作经验的差距以及工作经验收益率的差异已经取代教育因素成为了性别收入差距中的突出问题。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唐诗磊  谭琦  
本文使用BVAR模型研究了资源要素和劳动力成本因素对我国价格总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价格总水平波动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本推动特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价格总水平影响显著,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我国价格总水平有一定影响,劳动报酬增长率对我国价格总水平基本影响较小。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马双  赖漫桐  
FDI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力,但在国际资本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稳定FDI,尤其高质量FDI,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快速上涨的劳动力成本是否抑制了FDI进入以及二者之间的敏感程度,亟需从理论机制和实证检验上予以考察和测算。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及对应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数据,本文考察了最低工资标准与FDI进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①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显著抑制了FDI的进入。最低工资标准的上涨显著降低已有FDI企业的FDI进入深度,但对FDI初次进入的影响较小,政府应集中力量"稳外资"而非"引外资"。②对人力资本水平高、竞争力强的企业,最低工资上涨对企业实收FDI的负向影响较小;对产品目标市场为境外(出口导向型)的企业,最低工资上涨对企业实收FDI的负向影响较大。③最低工资抑制FDI进入导致的资本缺口和就业问题可以由国内资本有效弥补,但抑制FDI进入对企业生产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④政府短期节约成本的政策措施如工业用地价格优惠,能有效缓解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负向冲击,是政府"稳外资"有效的政策选项。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玛兰  李晓云  曾琳琳  
利用1981—2015年29省面板数据,研究了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全国及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农业种植结构和粮食内部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均对粮食及棉花种植比例有显著负向影响,对蔬菜及油料作物种植比例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粮食作物内部,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水稻和小麦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力非农转移促进了小麦种植比例增加,减少了水稻和玉米种植比例。在不同劳动力流动类型分区中,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转移对不同区域作物种植比例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劳动力价格上涨对3个分区的蔬菜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粮食作物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入和流出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动持平区具有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3个分区的蔬菜、油料作物及小麦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对玉米生产具有负向影响;对劳动力流出和流动持平区水稻生产具有负向影响,而对劳动力流入区水稻生产具有正向影响。最后,文章提出相应优化区域种植结构布局的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梅  周申  郑妍妍  
本文利用中国城镇住户收入调查(CHIP)2002、2007和2013年数据,对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距进行测度、分解和影响因素分析,同时比较分析了不同时间维度上和不同分位数上,性别工资差距的变化及其来源。本文研究发现,尽管2007—2013年我国性别工资差距有小幅度缩减,但是在整个研究区间内,性别工资差距增长迅速,其中特征变量不可解释部分的性别工资差距增长尤其明显而且占据整体性别工资差距的绝大部分,体现了性别歧视的严重性;对于特征变量可解释部分,传统人力资本因素如教育和工作经验的解释力度在减弱,而就业特征变量行业分割因素的解释力度在不断增强;从分位数分解结果上看,各年份不同分位数上性别工资差异大小主要由系数效应决定而非特征效应决定。据此,政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促进工资公平分配机制的设计与建设进程,矫正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就业的工资歧视行为,创造男女两性就业"同工"和"同酬"并举的宏观大环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宋旭光  何佳佳  
流动人口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内部工资收入增长差距却在扩大。文章从劳动力技能分化视角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阐释了劳动力流入对本地居民工资的异质性影响及作用机理。文章以中国健康与营养微观调查(CHNS)数据为基础,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入对本地居民产生的福利效应非中性,而是技能偏向性的。具体来说,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竞争关系只发生在低技能劳动力之间,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会降低工资分布底端本地居民的工资。而无论是高技能劳动力还是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都促进了本地高技能居民的工资上升,特别是处于工资最高分位点的本地居民。劳动力流入对本地高技能劳动力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本地低技能群体,扩大了工资差距。这种劳动力流入更有利于高技能本地人的影响可以通过技能交叉互补性、劳动力流入外部性和户籍制度来解释。文章的研究结论对进一步完善中国户籍制度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樊琦  韩民春  
本文主要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农民工资性收入两个方面研究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问题,利用2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了完全修正最小二乘法(FMOLS)估计。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对农民收入影响十分显著;工资性收入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贡献明显低于经济不发达地区;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增加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拓宽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来源是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