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5)
- 2023(362)
- 2022(335)
- 2021(305)
- 2020(261)
- 2019(567)
- 2018(568)
- 2017(760)
- 2016(653)
- 2015(728)
- 2014(711)
- 2013(711)
- 2012(797)
- 2011(742)
- 2010(676)
- 2009(621)
- 2008(605)
- 2007(511)
- 2006(459)
- 2005(409)
- 学科
- 学(1521)
- 济(1143)
- 经济(1142)
- 害(848)
- 虫(784)
- 虫害(688)
- 病虫(613)
- 病虫害(613)
- 水产(566)
- 生物(535)
- 防(514)
- 动物(493)
- 防治(493)
- 治(490)
- 及其(454)
- 动物学(436)
- 物(427)
- 地方(415)
- 业(361)
- 植(361)
- 植物(358)
- 微(346)
- 微生(343)
- 微生物(343)
- 方法(333)
- 关系(327)
- 环境(327)
- 其他(324)
- 生物学(323)
- 农(320)
- 机构
- 大学(9703)
- 学院(9528)
- 农(6247)
- 研究(6191)
- 科学(5715)
- 农业(5267)
- 所(4468)
- 研究所(4275)
- 业大(4033)
- 中国(3600)
- 室(3561)
- 实验(3475)
- 实验室(3381)
- 农业大学(3314)
- 重点(3192)
- 业(3075)
- 省(2827)
- 京(2614)
- 科学院(2587)
- 中心(2292)
- 技术(2240)
- 院(2160)
- 部(1979)
- 生物(1896)
- 研究院(1863)
- 江(1844)
- 家(1738)
- 济(1638)
- 科学研究(1624)
- 国家(1611)
共检索到146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彭建宗 李安 黄志刚 陈兆平 文方德 王小菁
【目的】以非洲菊‘深圳5号’(S5)品种为材料筛选耐热株系。【方法】利用组织培养体系,以EMS诱变和多代间歇高温筛选的方法获得耐热变异体EH和H10,经继代增殖、生根后定植于大棚,在自然高温条件下测定植株叶的生长及耐热相关生理生化变化、产花量以及花品质等指标。【结果】经间歇高温筛选获得的非洲菊组培苗耐热变异株系H10与对照相比,叶面积增大,叶绿素含量有所提高,在珠海温度最高的7、8月份,产花量分别比对照提高55.67%和53.27%,花径增加5.57%和5.70%,花梗长度增加10.35%和11.77%,花瓣的花色素苷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自然高温条件下,H10的叶片细胞膜透性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关键词:
非洲菊 耐热性 离体筛选 田间鉴定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于晓英 卢向阳 姚觉 邱收 李达 陈永华
以瓜叶菊增殖期的愈伤组织和丛生芽为材料,用高温胁迫和羟脯氨酸(HYP)分别作为直接和间接选择压,进行瓜叶菊耐热无性系的离体筛选。结果表明:1)40℃16~20h胁迫处理可以作为瓜叶菊耐热无性系离体直接筛选的适宜选择压,30mmol·L-1HYP可以作为瓜叶菊耐热无性系离体间接筛选的适宜浓度;2)经过高温间隔胁迫多代筛选获得了与其母株相比耐热性有了很大提高的无性系Z1-1-1;3)Z1-1-1和其对照母株Z1的30d移栽苗在叶片厚度、气孔指数、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另外,成年植株Z1-1-1和Z1在花的育性上差异明显,Z1结实率85%以上,而Z1-1-1的结实率在人工授粉的...
关键词:
瓜叶菊 耐热无性系 离体筛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本泽 赵爽 龚耀 何亮
利用湖北武汉7月中旬至8月下旬期间自然高温环境,采用分蘖田间耐热性鉴定法对2份耐热品种Ⅱ优838、汕优63和2份敏感品种Ⅱ优63、特优559进行耐热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花期均温达到最高的时间点"08-02",4份品种的分蘖结实率均达到最低值,但耐热品种Ⅱ优838和汕优63的结实率要远高于敏感品种Ⅱ优63和特优559;表明Ⅱ优838、汕优63的耐热性大大强于Ⅱ优63、特优559,与生产实践非常吻合。在另一个高温胁迫点"08-11"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回归分析表明,在受到高温热害时所有供试品种的分蘖结实率与花期均温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且对Ⅱ优63、特优559的结实率影响更为严重。
关键词:
耐热性 水稻 分蘖 结实率 花期均温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贾思振 房伟民 陈发棣 陈素梅 杨雪萌
在夏季高温条件下,不同品种夏花型菊花Dendranthema×grandiflorum开花能力有较大差异。为了比较品种间的耐热性差异和确定筛选有关耐热性的评价指标,对5个品种夏菊的生理特性、解剖结构和花期性状等方面的13个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法对它们进行耐热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群体花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净光合作用日积累量可作为耐热性评价的指标;根据建立的回归方程计算的综合评价值比较,5个品种夏菊的耐热性依次为‘火炬’>‘紫荷’>‘粉荷’>‘金光’>‘金星’;5个品种的耐热性预测值与综合评价值呈极显著相关。
关键词:
植物学 夏菊 耐热性 综合评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涛 黎振兴 罗少波 李植良 李颖 徐小万 孙保娟
为了探明东南亚茄子资源的耐热性和对青枯病的抗性,筛选抗性材料,为茄子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依据。利用茄子苗期耐热性快速鉴定体系和浸根接种法对8份自交系和13份东南亚茄子资源开展耐热性和抗青枯病鉴定。热害指数和膜相对电导率测定表明,来自东南亚的11007和11008耐热性强。统计7周青枯病的发病株率表明,来自东南亚的13份资源均表现为抗青枯病,其中8个材料为高抗,5份为抗病,且呈极显著差异。研究发现耐热性较好的材料抗青枯病能力较强,其耐热性与抗青枯病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
东南亚 茄子 耐热性 青枯病 筛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敏 王艳 潘琳 杨成明 孙群 高鹏 伍玲 杜晓颖 雷庆
分别以Ⅱ优838及其两个亲本的处理组和对照组开花当日的剑叶为材料,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方法筛选得到一批耐热相关基因,选取其中6种和耐热密切相关的基因,在亲本和子代中分别检测其表达情况,结果显示:6种基因在高温处理组中的表达量都明显上调,且在子代中的表达高于亲本。这不仅证实了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可靠性,还说明这些基因能稳定的遗传给后代。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立生 温辉芹 李生海 白瑞繁 郭明慧
通过小麦抗 (耐 )热种质材料筛选方法的研究 ,计算冬春抗热总指数 ,确定抗热级别。从 2 0 0份鉴定材料中筛选出抗热级别为 1的 5个品种 (系 ) :97A - 5 ,96 - 171,M 2 4 ,4 47- 13- 2 ,97(6 ) 88,可作为优良抗 (耐 )热亲本材料供抗热育种使用。其中 97A - 5 ,M2 4等还可供大田生产使用。
关键词:
小麦 抗(耐)热种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程智慧 聂文娟 孟焕文 王明钦
【目的】研究高温胁迫下黄瓜芽苗期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筛选芽苗期黄瓜耐热鉴定的形态指标。【方法】以25℃为对照(CK)温度,以4个已知耐热性的黄瓜品系种子为试材,在不同高温(35,38,42℃)下发芽6d后,测定芽苗形态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38℃高温发芽条件下,黄瓜幼苗的全鲜质量(X1)、去子叶鲜质量(X2)、根鲜质量(X3)、下胚轴长(X4)、活力指数(X5)与黄瓜品系耐热性的相关性比35和42℃下更密切,可作为耐热种质筛选的指标;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二主成分对耐热性评价的贡献率分别为89.03%和9.86%;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黄瓜耐热性预测方程。【结论】在38℃高温条件...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三磊 徐冬冬 楼宝 辛俭 耿智 程国宝
通过高温刺激(32℃)获得褐牙鲆的耐热群体和热敏感群体,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和微卫星技术筛选与褐牙鲆耐热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并分析了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用81对AFLP引物组合和42对微卫星引物进行耐热相关分子标记的筛选,结果表明:1个AFLP位点(A3)在热敏感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耐热群体,与耐热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达到-0.453;4个AFLP位点在耐热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热敏感群体,与耐热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1);微卫星引物Po25A和205TUF扩增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瑞瑶 黄国弘 李海艳 梁敏敏 逯明辉
【背景】辣椒作为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栽培的蔬菜,具有喜温不耐热的特性。随着近些年极端高温天气出现日渐频繁,热胁迫已经成为影响辣椒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明确辣椒的耐热机制进而培育耐热品种对辣椒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热激转录因子HsfA2在植物耐热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筛选辣椒CaHsfA2上游的转录因子,并分析后者在辣椒耐热性形成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辣椒耐热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CaHsfA2起始密码子上游的955 bp启动子序列为诱饵,利用酵母单杂交(Y1H)技术,筛选CaHsfA2的上游转录因子,并通过Y1H点对点杂交、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Dual-Luciferase)与萤火素酶互补技术(LCA)进一步验证二者之间的互作关系。利用qRT-PCR技术分析热胁迫下CaHsfA2上游转录因子在辣椒耐热品系‘R9’中的动态表达模式;利用基因瞬时表达技术分析上游转录因子的亚细胞定位;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GS)分析CaHsfA2上游转录因子的耐热功能。【结果】筛选获得了CaHsfA2上游转录因子CaBES1,验证了二者的互作关系,通过分析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的结果及CaBES1沉默辣椒植株中CaHsfA2的表达量发现,转录因子CaBES1对CaHsfA2具有转录抑制作用。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CaBES1在细胞膜和细胞核上均有表达,热胁迫处理后细胞核内的荧光信号增强,符合其发挥生物学功能时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转移的特性;动态表达模式分析表明,热胁迫下,CaBES1表达水平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这也说明CaBES1可以响应热信号,为下一步对其耐热功能研究提供了支撑。辣椒CaBES1被沉默后,通过对比分析沉默植株和对照植株的表型、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发现,CaBES1的沉默表达提高了CaHsfA2表达量并增强了辣椒的耐热性。【结论】CaBES1通过负调控CaHsfA2表达而抑制辣椒的耐热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贻椿 岳田利 袁亚宏 高振鹏
为了解和控制我国浓缩苹果汁中的嗜酸耐热菌,对浓缩苹果汁生产过程主要工段和生产车间的空气及用水,进行了采样和分离鉴定,并与标准菌株A.acidoterrestris和已知分离菌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了3株污染浓缩苹果汁的嗜酸耐热菌;在耐热、耐酸性检验中,这3株菌均可以较好地生长,符合脂环酸芽孢杆菌属嗜酸耐热的特点。与标准菌株和已知分离菌株细胞、菌落形态观察、生长条件和生理生化反应等方面的比较表明,这3株菌与标准菌株有较大的相似性,与标准菌应为同属不同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浩杰 柴靓 蒲晓斌 张锦芳 蒋俊 崔成 张雪花 蒋梁材
对15份油菜资源材料分别进行室内发芽和田间模拟湿害鉴定,以研究湿害胁迫对产量的影响及耐湿性不同鉴定方法之间的一致性。结果表明,15份油菜资源耐湿性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室内缺氧发芽鉴定下,15份材料表现为活力指数、成苗率、相对苗长、相对根长和相对鲜重等耐湿性指标有较大差异;田间模拟湿害胁迫后,油菜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主要表现为根鲜重、根长、地上部鲜重、株高、全株鲜重、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根冠比下降。同时,油菜生理指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升高;田间湿害后15份材料株高、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每果粒数和单株产量极显著降低,其中有效角果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敏 苏慧 李阳阳 李金鹏 李金才 朱玉磊 宋有洪
【目的】分析不同基因型小麦的耐热性,筛选耐热鉴定指标,建立可靠的耐热评价模型,为耐热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黄淮海麦区大面积推广的20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高温(花后第14—20天,连续7 d高温处理)和自然条件2种处理,在灌浆后期测定小麦穗部冠层温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收获晾干后测定单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根据高温处理和自然条件生长下各项指标的耐热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小麦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高温处理下各性状变异幅度为-14.89%—15.09%。通过对9个性状指标的相关分析,发现各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单项指标转换为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其贡献率分别为55.970%、15.530%和12.171%,代表了全部数据83.670%的信息量。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耐热评价值(D),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按照耐热性强弱将20个小麦品种划分为3类,第一类耐热型8个品种;第二类中等耐热型7个品种;第三类高温敏感型5个品种。通过逐步回归方程建立了小麦耐热性的评价数学模型:D=-4.801+0.834X4+2.913X7+0.303X6+2.937X8-1.409X1-0.524X3+0.876X9(R2=0.986),利用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预测供试材料的耐热性,预测值(VP)与D值基本一致,表明SOD活性(X4)、单穗粒重(X7)、CAT活性(X6)、千粒重(X8)、冠层温度(X1)、MDA含量(X3)和产量(X9)这7个指标可用于小麦耐热性品种的鉴定。【结论】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小麦耐热性评价是可行的;20个小麦品种被分为3类(耐热型、中等耐热型和高温敏感型);高温处理下,SOD活性、单穗粒重、CAT活性、千粒重、冠层温度、MDA含量和产量可以作为小麦耐热性的鉴定指标。
关键词:
冬小麦 花后耐热性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逆 吴中红 王新谋 安永义 刘春燕
研究了青年蛋鸡的耐热力与其在高温下的体温(BT)、体温变化幅度(△BT)、热致死体温(LBT)及体重(BW)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以热应激存活时间(HSST)的长短为指标的耐热力,与鸡在38℃和40℃下的BT及△BT呈极显著负相关(在38℃下相关系数r分别为-0.49和-0.47,在40℃下r分别为-0.76和-0.77),与轻度热应激(32和35℃)下的BT,△BT,LBT和BW相关均不显著。在高温(32,35,38,40℃)下,耐热鸡群的BT和△BT均比不耐热鸡群低,但只有在38℃下两指标才达显著水平(P<0.05),40℃下则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
关键词:
蛋鸡 高温 耐热力 体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