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41)
- 2023(7523)
- 2022(6311)
- 2021(6214)
- 2020(5027)
- 2019(11886)
- 2018(11478)
- 2017(22211)
- 2016(11888)
- 2015(13505)
- 2014(13290)
- 2013(13189)
- 2012(12627)
- 2011(11524)
- 2010(11622)
- 2009(10961)
- 2008(10918)
- 2007(9499)
- 2006(8606)
- 2005(7888)
- 学科
- 济(49811)
- 经济(49755)
- 管理(32288)
- 业(30281)
- 企(23394)
- 企业(23394)
- 贸(21902)
- 贸易(21887)
- 易(21371)
- 方法(20803)
- 数学(18425)
- 数学方法(18248)
- 中国(17550)
- 财(14095)
- 农(14033)
- 制(10707)
- 策(10380)
- 出(9714)
- 银(9633)
- 银行(9629)
- 业经(9359)
- 行(9314)
- 关系(9228)
- 融(8918)
- 金融(8917)
- 农业(8624)
- 地方(8543)
- 务(8072)
- 财务(8054)
- 财务管理(8043)
- 机构
- 大学(168490)
- 学院(167378)
- 济(85151)
- 经济(83800)
- 研究(64797)
- 管理(61635)
- 中国(52520)
- 理学(52053)
- 理学院(51501)
- 管理学(50975)
- 管理学院(50657)
- 财(39079)
- 京(36091)
- 科学(32943)
- 所(31926)
- 财经(30319)
- 研究所(28629)
- 中心(28222)
- 经济学(27946)
- 经(27813)
- 经济学院(25215)
- 江(23977)
- 北京(23742)
- 院(23408)
- 财经大学(22445)
- 范(21938)
- 农(21931)
- 师范(21842)
- 贸(20375)
- 科学院(18902)
- 基金
- 项目(103061)
- 科学(82646)
- 研究(80816)
- 基金(77348)
- 家(66171)
- 国家(65681)
- 科学基金(55687)
- 社会(53802)
- 社会科(51205)
- 社会科学(51198)
- 基金项目(38656)
- 教育(36755)
- 省(35313)
- 资助(33418)
- 自然(32641)
- 编号(32093)
- 自然科(31894)
- 自然科学(31886)
- 自然科学基金(31376)
- 划(31204)
- 成果(27941)
- 部(25744)
- 中国(24204)
- 重点(23496)
- 国家社会(23323)
- 发(23240)
- 课题(22747)
- 教育部(22725)
- 性(21960)
- 人文(21475)
共检索到2701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孙志娜
利用1995~2012年数据定量考察了非洲内部贸易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结论显示长期以来内部贸易在非洲整体贸易的份额仅占10%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地区。阻碍非洲内部贸易发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非洲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区域内非关税壁垒不断增加、经济结构互补性差以及其他因素。对此,进一步研究了扩大内部贸易对非洲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中国为促进非洲内部贸易的外贸政策选择。
关键词:
非洲 内部贸易 中国 外贸政策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李邦君
本文对中国和德国对外贸易制度与政策作了比较。中国对外贸易制度从原来国家统制型转向开放型,贸易政策从保护贸易逐步转向自由贸易,目前正按照WTO要求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建立适应多边贸易体制的运行规则和机制。德国对外贸易制度从原来政府统制经营已过渡到主要由企业自主经营,建立起企业自主经营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外贸发展模式。德国外贸发展模式对正在按WTO规则推进贸易自由化的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
贸易制度与政策 比较 启示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于峰 孙洪波
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只有整体对外贸易政策,没有针对特定地区的贸易政策,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融入世界经济程度的加深,我国对拉美和非洲的贸易政策逐渐清晰,其目标、工具、内容、实施机制日益明确、多样、丰富、完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谢皓 杜莉
通过比较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与WTO规则,作者认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与WTO规则的关系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积极推动WTO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自身的特色,产生了与WTO规则的背离。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曹迪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全球贸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要求中国进一步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步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就已经意识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对中国对外贸易方式转变和对外贸易水平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政策存在相容性与激励性不足或执行力不强等问题,应采取建立健全政策评价体系、以更加完善的竞争政策提高市场主体的规范化水平、通过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倒逼企业创新等措施,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阿不都斯力木·阿不力克木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与中国相近,双方在资源和产业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例如贸易政策环境、产品结构层次较低、支付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仅给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进出口贸易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而且制约了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进出口贸易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关键词:
乌兹别克斯坦 贸易政策 评价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崔凡
萨缪尔森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在美国原来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里的技术进步,会导致美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和福利的下降。但从现实数据看,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扩大恶化了中国的贸易条件。从长远看,中国基于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纵向对外贸易的比重将逐步下降,而基于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横向贸易的地位将逐渐上升。
关键词:
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 技术进步 规模经济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张汉林 胡骏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亢升
新世纪以来,印度希望借助国际市场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谋求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发展与经济地位逐年提高的非洲地区和国家的经贸关系,成为印度经贸战略和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印度经贸政策的深刻调整,对非洲市场、资源尤其是能源的迫切需求,印度通过充分利用其地缘经济优势、中小企业强项、与非洲地区组织特殊关系以及"软实力"等资源与手段,与非洲的良性经贸关系逐步建立,国际影响也备受瞩目。管窥和客观评析印度对非洲的经贸策略,裨益于我们对印度与非洲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和可能影响的准确判断,亦裨益于新世纪中非"双赢"经贸关系的构建。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郑国富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涨,原油进口增势日趋强劲,中非积极推进原油领域产业合作,成效显著,惠及双方。2001—2018年,中国自非洲原油进口总量持续攀升,但占比逐年下滑;来源集中,结构不尽合理;层次偏低,下游产业拓展有限;不稳定因素错综复杂,外部竞争博弈激烈;距离相隔遥远,沿途风险显著。新时期,中非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增进互利共赢,构筑更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黄汉民 郑先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田素华 尹翔硕
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一国应根据本国丰裕要素决定的比较优势参加国际贸易活动,但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利益是本国参加国际贸易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本文认为,一国对外贸易政策是比较优势和国家利益的有机结合。对外贸易在促进本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动时,国家利益的核心内容也有所变化,并要求本国顺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相应地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特征支持了这些判断。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梁明
非洲石油的储量和产量都较高,而且非洲石油有其种类多、质量好、开采成本低等独特的优点。与产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洲的石油消费量较低,因此非洲石油的对外输出是其石油工业的主要特点。中国从非洲地区石油进口的数量和份额正逐年提高,中国已成为非洲的第二大原油出口目的国。在未来的中非石油合作中,中国要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稳定非洲"贸易油"份额,提升"份额油"比重并且创造性地实施中非石油合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
非洲 石油 互利共赢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席雅菲
非洲大陆具有丰富的地下资源,有“世界原料库”之称。石油、天然气、黄金、钻石、铁矿、铜矿及铝矿等稀有金属产量名列世界前茅,更兼有丰富的热带经济作物,使非洲在世界市场贸易额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非洲大陆包括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约6.4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绪永 徐建培
近年来,中国对非洲出口持续增加,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但相关产业对非直接投资并无起色,特别是中国对非洲FDI大多流向了资源性行业。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文章认为非洲区位因素不利于中国非资源性行业进行FDI,区位因素并非非资源性行业FDI的关键决定因素,中国企业可以选择其他地区进行投资。但区位因素是资源性行业的关键决定因素,这导致中国企业对非洲资源性行业投资数量增加。本文指出实现对非贸易投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优化贸易投资结构,扩大贸易投资领域。
关键词:
中非贸易 对非投资 中非国际经济合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