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42)
2023(11905)
2022(9370)
2021(8319)
2020(6677)
2019(15031)
2018(14800)
2017(28775)
2016(15337)
2015(17125)
2014(17132)
2013(16620)
2012(14916)
2011(13624)
2010(14045)
2009(13064)
2008(12419)
2007(10956)
2006(10129)
2005(9316)
作者
(43734)
(36726)
(36598)
(35096)
(23625)
(17241)
(16495)
(14098)
(13990)
(12864)
(12602)
(12318)
(11925)
(11766)
(11478)
(11218)
(10895)
(10570)
(10527)
(10050)
(9171)
(8906)
(8818)
(8509)
(8349)
(8331)
(7945)
(7583)
(7387)
(7019)
学科
(92569)
经济(92500)
管理(42593)
(36895)
方法(32783)
数学(29678)
(29219)
企业(29219)
数学方法(29158)
地方(23474)
中国(22918)
(18816)
业经(17744)
(14974)
地方经济(14090)
(13403)
(12710)
农业(12664)
环境(12504)
(11502)
理论(11059)
产业(10637)
(10559)
(10541)
金融(10540)
(10174)
贸易(10165)
(9764)
银行(9757)
(9648)
机构
学院(226495)
大学(224745)
(104037)
经济(101941)
管理(85588)
研究(78855)
理学(73943)
理学院(73059)
管理学(71521)
管理学院(71111)
中国(58202)
(46852)
科学(45843)
(44015)
(38072)
财经(35594)
中心(35085)
研究所(34468)
经济学(34242)
(33711)
(32295)
(30898)
经济学院(30512)
(29914)
师范(29693)
(29566)
业大(29370)
北京(29216)
(28915)
财经大学(26358)
基金
项目(151250)
科学(121365)
基金(112037)
研究(109281)
(97032)
国家(96347)
科学基金(84422)
社会(74469)
社会科(70826)
社会科学(70805)
(58725)
基金项目(58639)
自然(52912)
自然科(51792)
自然科学(51783)
自然科学基金(50808)
教育(49877)
(48677)
资助(45346)
编号(42303)
重点(34274)
(33741)
成果(33196)
(32813)
国家社会(32000)
(30623)
课题(30136)
创新(28863)
教育部(28805)
人文(28196)
期刊
(120770)
经济(120770)
研究(71729)
中国(41567)
管理(33413)
(32395)
科学(30951)
学报(30426)
(28903)
大学(24150)
学学(23013)
技术(21415)
经济研究(21127)
(20036)
金融(20036)
教育(19958)
农业(19503)
财经(18536)
业经(17628)
问题(16744)
(16112)
统计(14254)
技术经济(13103)
(12984)
决策(11590)
现代(11419)
商业(11058)
(10455)
(10405)
世界(10364)
共检索到3381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耿志  薛德升  
流动摊贩的治理一直是我国城市管理的难题。通过对流动摊贩、疏导区摊贩和城市管理者的调查,研究了广州摊贩空间疏导的模式与效应。疏导区是一种通过发挥基层政府和社会的作用,把闲置空间资源转化为摊贩经营场所的治理模式。调查显示,83%的流动摊贩对疏导区持否定和怀疑态度。究其原因,疏导区存在正负效应,前者表现在为摊贩提供了稳定的经营场所、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扩大经营规模的机会,后者表现在租金商业化、空间固定化、区位限制和进入权不平等等剥夺了摊贩低成本、流动性等优势和降低了摊贩对政策的信任。寻求适度正规化,使摊贩进入疏导区后的收益大于损失,应是改善摊贩疏导政策的核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培培  李惠芬  
以N市J社区中流动摊贩和违建商铺构成的社区非正规经济空间为研究对象。用"空间—社会"互构的视角分析社区非正规经济空间的生产逻辑,从国家、市场和社会行动三个视角对互构模式进行解读。研究发现:在总体性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社区空间治理体制包含一系列管制社区非正规经营行动的话语、政策与管制联盟,是规训社区空间的结构性制度力量;市场资本流动促进城市发展、增强政府能力,城市化、老城更新等空间重构运动标志"制度—资本"联盟的形成;但是经济导向的政企联盟加速空间交换价值和非正规空间使用价值的冲突,引发空间争夺与冲突,反而制约制度和资本的空间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培培  李惠芬  
以N市J社区中流动摊贩和违建商铺构成的社区非正规经济空间为研究对象。用"空间—社会"互构的视角分析社区非正规经济空间的生产逻辑,从国家、市场和社会行动三个视角对互构模式进行解读。研究发现:在总体性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社区空间治理体制包含一系列管制社区非正规经营行动的话语、政策与管制联盟,是规训社区空间的结构性制度力量;市场资本流动促进城市发展、增强政府能力,城市化、老城更新等空间重构运动标志"制度—资本"联盟的形成;但是经济导向的政企联盟加速空间交换价值和非正规空间使用价值的冲突,引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鞍钢  杨韵新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林敏慧  黄琳玉  郑嘉静  梁增贤  
本文对广州市不同类型旅游空间的非正规就业集聚机理及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社会经济环境层面的拉动及非正规就业者个体层面的推动,加上城市旅游空间的吸引力,共同促进了广州市城市旅游非正规就业的形成。其中城市旅游地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旅游空间的功能特性、优越的区位空间、多头管理下的灰色地带及游客与居民双重作用下的庞大消费市场。非正规就业在城市不同类型旅游空间中呈现出不一样的集聚特征,针对这种集聚的异质性,文章最后对广州市旅游非正规就业的管制提出了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耿志  袁雪松  李晴  刘婉博  谢天  
在后疫情时期就业压力剧增的背景下,地摊经济治理成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研究的热点。广州在2010年实施的疏导区政策是城市摊贩治理的创新实践,实现了空间秩序与民生就业的平衡,但广州疏导区面临着数量萎缩和形式重构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对疏导区的演变状态和机制开展了研究。研究发现,疏导区存在多种发展状态,包括夭折型、衰落型、存续型和升级型等4类疏导区。某一类型的疏导区可能转变为另一类型的疏导区,发生转变的原因主要在于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经营因素对疏导区的存在价值和经营效益产生了影响。分析了每类疏导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从兼顾发展和社会公平的角度探讨了疏导区规划和建设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毅华  陈浩龙  林彰平  吴大放  
针对国内外对非正规经济空间研究的不足,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空间集聚及其功能分化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非正规经济在城中村集聚与碎片化现象并存,并产生了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微观非正规经济空间集聚与分化行为,导致了城中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强度的变化,进而使得城中村中心迁移,空间发生重构,土地利用冲突明显。非正规经济空间形态及格局的演化在大学城城中村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和双向建构关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邵传林  王莹莹  
尽管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有助于降低私人借贷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违约风险,有益于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强化权力中心的调控能力与监管水平,从而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但中国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仍面临着法律制度障碍、主流意识形态约束、既得利益集团阻扰等诸多约束。不过,内在利益驱动、学术界和外部压力等因素在推动着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最后,从转型途径、差异化政策、财税政策、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晓  王志权  
认为治理流动摊贩的关键在于推进流动摊贩的合法经营;推进流动摊贩的合法经营,对于解决流动摊贩非法无序经营的问题、破解城市治理的困境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地区探索了以推进流动摊贩合法经营为主的流动摊贩治理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推进流动摊贩合法经营,对流动摊贩进行分类分区治理,发挥好城市社区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是解决流动摊贩问题的治本之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芙蓉  李和平  
将城市街头摊贩空间置于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考察,发现该空间存在的问题是由"时空"矛盾导致的:改革开放为其规模激增提供了生存土壤;街头摊贩空间成为大量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农民再就业和就业场所的选择;分税制使得街头摊贩占据的空间成为重要的管控对象;近十几年内,街头摊贩空间供需矛盾突出,街道空间无法容纳如此巨大的就业需求。据此认为,对于具有时空复合性和不稳定性的街头摊贩空间,适宜采取"弹性"控制的规划方法,此项工作可以从规划法规、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三个层面开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瑾  
城市摊贩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城市管理中十分棘手的问题。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趋势以及城市定位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摊贩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反应了城市中有一个庞大的低端需求群体,另一方面说明城市常常忽视这种需求,将城市现代化与高端化等同。大量流动人口的涌现有利于城市竞争力的发展,加上城市中原有的低收入人群,使得城市必须保留一个能够满足这些人口消费的市场。城市化不是以排斥低端收入的人群为代价,而是要为低端需求留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永兴  景维民  
文章首先利用简单现金比率模型对我国非正规经济规模进行了实证估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年份存在非常规的估计结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模型的各种假设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分析结果表明现代交易形式的急剧变化是引起奇异值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模型进行矫正,本文得到了更符合实际的非正规经济规模估测结果。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非正规经济规模变化呈现"双驼峰"形态,最高规模与同期官方GDP的比值曾超过30%,尽管近期其发展趋势相对变缓,但绝对数量非常庞大,应引起足够重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丹  朱小平  钱志佳  
在中国特殊的城市化背景之下,城市流动摊贩集聚现象所受到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因"非正式性"特征的存在使得其治理难度较大,并成为城市管理进程中的一道难题。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于城市流动摊贩的不同概念界定,对上海城市流动摊贩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城市管理建言献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谢金丰   涂文颖   陈宇琳  
如何治理好非正规经济,是城市治理走向包容化与精细化的重要议题。文章聚焦夜市这一非正规经济形态,通过对杭州3类代表性夜市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讨非正规经济治理对策。首先,从秩序、活力、包容3个维度分析夜市运行状况,发现杭州夜市经过长期治理在具备空间稳定、经营规范等正规经济特征的同时,依然保持着亲民、活力、低门槛进入等非正规经济特点,并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其次,归纳了3类典型夜市多主体协同和动态转化的治理模式,并对差异化租金设置、精细化合同约束、弹性化时空利用等治理策略进行总结。最后,借鉴杭州经验,提出非正规经济包容性治理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海波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其必然结果。在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转移中,农村劳动力现实与合理的选择往往是把非正规化就业作为主要途径。而非正规就业自身的属性使得农民工在享受其带来的城市化文明“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性障碍和歧视、社会保障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