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053)
2023(18362)
2022(15811)
2021(14322)
2020(12258)
2019(28131)
2018(27665)
2017(53614)
2016(28963)
2015(32349)
2014(31801)
2013(31596)
2012(29013)
2011(25697)
2010(25516)
2009(23623)
2008(23250)
2007(20355)
2006(17965)
2005(15709)
作者
(83614)
(69595)
(69096)
(65559)
(44438)
(33237)
(31370)
(27288)
(26578)
(24867)
(23757)
(23602)
(22201)
(22006)
(21440)
(21369)
(20870)
(20844)
(20102)
(19941)
(17268)
(16987)
(16906)
(16087)
(15618)
(15474)
(15414)
(15358)
(14021)
(13798)
学科
(120997)
经济(120849)
(101927)
管理(93598)
(89367)
企业(89367)
方法(58707)
数学(48787)
数学方法(48199)
(35744)
(35200)
业经(33897)
中国(30513)
农业(25099)
(24753)
财务(24683)
财务管理(24642)
企业财务(23378)
(23165)
地方(22730)
(22079)
技术(21685)
(21412)
贸易(21401)
理论(21124)
(20685)
(20497)
(18619)
环境(17872)
(17470)
机构
学院(411305)
大学(410700)
管理(167233)
(166027)
经济(162534)
理学(145293)
理学院(143734)
管理学(141190)
管理学院(140458)
研究(132599)
中国(100556)
(87122)
科学(83189)
(75987)
(70349)
(65877)
业大(63321)
财经(61388)
中心(60829)
(60636)
研究所(59976)
(56030)
农业(55398)
北京(54220)
(51513)
师范(50957)
经济学(49725)
(48849)
(48696)
财经大学(45702)
基金
项目(284471)
科学(225022)
基金(208561)
研究(204878)
(182369)
国家(180826)
科学基金(156869)
社会(130504)
社会科(123718)
社会科学(123683)
(111058)
基金项目(110714)
自然(103837)
自然科(101548)
自然科学(101519)
自然科学基金(99750)
教育(93487)
(92974)
资助(86023)
编号(82445)
成果(65015)
重点(63272)
(62335)
(60477)
(60026)
创新(55982)
课题(55803)
科研(54736)
国家社会(53941)
教育部(53494)
期刊
(179626)
经济(179626)
研究(116891)
中国(75596)
学报(65314)
管理(64283)
(63152)
科学(60588)
(60107)
大学(50029)
学学(47236)
农业(43795)
教育(40121)
技术(37255)
(32881)
金融(32881)
业经(31097)
财经(30126)
经济研究(28131)
(25854)
(24682)
问题(23432)
图书(22043)
技术经济(21669)
科技(19502)
现代(19309)
统计(19240)
(19052)
理论(18955)
商业(18867)
共检索到5968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延吉  秦波  
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就业统计数据,估测了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从事工业和生活服务业的非正规就业空间分布。研究表明,各行业中的非正规就业均呈显著集聚的空间格局,其中,非正规工业的集聚程度最高,非正规生活服务业的集聚格局与人口分布最为接近,而各行业中正规就业的分布相对分散。由空间相异性指数可知,制造业和建筑业内部的正规与非正规就业之间表现出日益紧密的共栖关系,正规制造业、正规物流业、正规零售业、非正规工业与非正规生活服务业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共栖。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林敏慧  黄琳玉  郑嘉静  梁增贤  
本文对广州市不同类型旅游空间的非正规就业集聚机理及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社会经济环境层面的拉动及非正规就业者个体层面的推动,加上城市旅游空间的吸引力,共同促进了广州市城市旅游非正规就业的形成。其中城市旅游地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旅游空间的功能特性、优越的区位空间、多头管理下的灰色地带及游客与居民双重作用下的庞大消费市场。非正规就业在城市不同类型旅游空间中呈现出不一样的集聚特征,针对这种集聚的异质性,文章最后对广州市旅游非正规就业的管制提出了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红燕  李文政  张春海  
非正规就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势,其不仅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我国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鉴于当前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障碍,政府在制订和执行政策的时候,应鼓励和扶持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并加以适当、适度的规范,最终通过非正规就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带动和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丁述磊  
基于CGSS数据,本文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中国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进行估计并对工资差异分解分析,发现正规就业工资水平显著高于非正规就业,在三个代表性分位数上正规就业的教育收益率均高于非正规就业,同时两种就业方式的教育收益率随工资分位数水平由低到高而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相比于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的性别歧视更为严重并随着工资分位数水平由低到高而愈强。工资差异分解表明市场歧视造成的差异占总差异的比例显著高于特征差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魏下海  余玲铮  
本文利用2009年CHNS数据对我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分位数回归与分解的结果表明: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教育回报率的差异,随工资分布由低端到高端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经验—工资线在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明显不同,前者为单调递增的线性关系,后者为倒"U"形曲线关系;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主要是由中低端的工资差异引起的;在工资分布中低端和歧视等非市场因素是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在工资分布高端,工资差异主要来自于教育和经验等个人禀赋差异。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费平  
除了非正规就业,我国还使用灵活就业这个概念。目前,学术界一般使用非正规就业概念,而官方主要使用灵活就业概念,这主要是考虑非正规就业带有一定的贬意,考虑到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观念和心理上的接受程度,因此一般用灵活就业代替非正规就业使用(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5)。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胡翠  纪珽  陈勇兵  
本文主要考察贸易自由化对非正规就业人数在就业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影响。理论上,本文根据有效工资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局部均衡模型,解释贸易自由化对非正规就业比重的影响机制,并预测贸易自由化对非正规就业比重有正向影响。实证上,基于中国居民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的数据,本文从微观个体和宏观地区两个层面对理论预测进行了验证。估计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增加了个人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概率,提高了地区非正规就业的比重,且进口自由化的影响较出口自由化大。以中国2001年加入WTO作为拟自然实验进行倍差法的估计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不仅有利于理解中国非正规就业比重上升的原因,而且也丰富了贸易自由化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林靖  郭彩梅  
本文通过计量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就业选择群体的收入,以客观数据直观反映非正规就业与其他就业形式的收入差异,呈现非正规就业这一就业形式对提升就业者收入的重要作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7955个不同就业类型的劳动力进行了收入ATT评估。研究表明:地区因素和原生家庭条件会极大影响劳动力未来的就业选择;无论何种形式的非正规就业(自雇型或者受雇型)都将显著增加无业人员的收入,创业型的非正规就业会明显增加正规就业者的收入。本文为提高就业者对非正规就业的重视程度,并为我国解决就业难、缓解低收入群体的民生困境、制定相应就业促进和安全保障政策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唐俊波  
本文首先建立理论模型阐明不同开放环境对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不同影响,厘清贸易开放背景下劳动力从正式部门到非正式部门的过渡过程,得出贸易自由化导致非正式劳动力增加的临界阀值,然后运用脉冲响应方法实证研究贸易开放对非正规就业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贸易开放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优于其它变量。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闫海波  陈敬良  孟媛  
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庞大非正规就业部门日益引起关注,传统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结构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转型中国的现实。本文运用比较研究、计量经济等方法,对中国独特的四元就业结构进行了分析,梳理了非正规就业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非正规就业部门的形成机理与主要驱动因素,并提出了消解非正规就业部门就业压力的政策框架。研究表明:中国的非正规就业部门有其独特的形成机理,是多项公共政策综合作用和主动选择的结果。城乡人均收入落差、伪城镇化、经济垄断程度等则是其主要驱动因素。因此,在坚持小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精细化同时推进的同时,要践行去管制政策以释放自由市场力量,建立统一且平权的劳动力市场以推进非正规就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吴煜  李永浮  
一个普遍性的前置假设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即城镇区域内各类型社会生活服务设施体系的发展滞后于人口的集聚和土地的扩张,进而导致城镇服务功能不足。要实现城镇化的以人为本,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生活在城镇中的居民能够方便地享受到城镇所聚合的各项服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居民对便利生活的空间尺度认知,建立了城镇区域内各类居民生活服务业网点与人口分布之间匹配关系的分析方法,从生活服务便利的角度,勾勒出城镇生活服务功能格局的现实状况。对于浦东新区这一高度城镇化地域,单纯地以城镇化水平来衡量已没有太大意义。而居民生活服务业与人口匹配关系的研究不仅能够直观呈现出浦东新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居民生活服务功能空间上的差异,并且能够较为具体地反映出空间差异的程度,从而为地域内城镇生活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效指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蒋萍  
The paper introduces in detail to the definition of irregular employment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It is based 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n one hand, and combines to the reality of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要武  
中国政府把劳动力市场的正规化当作近年来的政策目标,本文从两个层面评估了这个目标是否正确:非正规就业者是否需要走向正规化?如何走向正规化?从微观层面上看,非正规就业者的教育收益率不低于正规就业者,劳动力市场灵活性高是有效率的;从城市层面看,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非正规化会自动下降。这两个结果意味着,促进劳动力市场正规化未必是一个恰当的政策目标,政府需要设法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但不必强迫劳资双方签合同。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文博  蒙玉玲  
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近年来的快速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使得就业压力日渐突出,非正规就业已经逐步成为城镇就业的重要趋势。文章基于河北省2003-2012年的相关数据,探讨分析了河北省非正规就业的发展规模、行业特征及其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就业的规模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增加;非正规就业目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传统服务行业;服务业增加值和非正规就业规模之间显著相关;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经营业态的创新和改进可能对非正规就业集中的传统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有促进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冀徽  贾丽凤  
文章对我国非就业群体的特征进行归纳,从该群体的特点、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上的差异等方面实证分析了我国非正规就业群体参加社会保障存在的困境。在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政策思路的设计方面,要注重其与就业形式相适应,要分类施策、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方面进行改革。文章最后提出对非正规就业群体加强教育培训,梯次推进制度建设步伐,规范工资递增制度,建立灵活多样的社会保障缴费制度,创新管理和服务机制等实施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