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36)
2023(15335)
2022(12687)
2021(11659)
2020(9936)
2019(22591)
2018(21729)
2017(41535)
2016(22609)
2015(25553)
2014(25132)
2013(25020)
2012(23448)
2011(21043)
2010(21041)
2009(20080)
2008(19140)
2007(17299)
2006(15078)
2005(13521)
作者
(66443)
(55626)
(55549)
(52955)
(35223)
(26955)
(25251)
(21834)
(21335)
(19587)
(19154)
(18562)
(17628)
(17611)
(17419)
(17359)
(16885)
(16305)
(16154)
(16136)
(13822)
(13581)
(13415)
(12805)
(12642)
(12450)
(12276)
(12147)
(11297)
(11154)
学科
(94346)
经济(94148)
(62326)
管理(60089)
(48759)
企业(48759)
方法(44097)
数学(38461)
数学方法(38201)
中国(34709)
(28430)
(28280)
金融(28276)
(26751)
(26443)
银行(26390)
(25500)
业经(21094)
(21040)
贸易(21027)
(20925)
(20558)
农业(19450)
(18989)
地方(18338)
(16545)
财务(16516)
财务管理(16481)
企业财务(15749)
(14218)
机构
大学(326598)
学院(323593)
(143475)
经济(140888)
管理(120904)
研究(116351)
理学(104734)
理学院(103523)
管理学(101927)
管理学院(101332)
中国(94128)
科学(70016)
(68516)
(65121)
(62286)
(59768)
中心(54928)
研究所(54686)
财经(52708)
业大(50664)
农业(49345)
(48200)
(46868)
经济学(46753)
北京(43456)
经济学院(42524)
(40821)
(40524)
师范(40027)
财经大学(39516)
基金
项目(219157)
科学(172358)
基金(162390)
研究(155370)
(143970)
国家(142732)
科学基金(120672)
社会(103653)
社会科(97513)
社会科学(97482)
基金项目(85563)
(82920)
自然(77230)
自然科(75544)
自然科学(75515)
自然科学基金(74259)
(71218)
教育(70366)
资助(66443)
编号(60112)
重点(50100)
(49959)
成果(48890)
(47398)
(46173)
国家社会(44155)
创新(43221)
科研(43056)
教育部(42739)
课题(41509)
期刊
(149310)
经济(149310)
研究(95443)
中国(64571)
学报(57120)
(56658)
科学(50503)
(49722)
(43004)
金融(43004)
大学(42495)
管理(40968)
学学(40492)
农业(37339)
教育(27949)
财经(26895)
经济研究(25977)
技术(23426)
(23196)
业经(22676)
(20547)
问题(20234)
(18502)
世界(16946)
国际(16546)
(16475)
技术经济(15596)
统计(15378)
理论(14739)
商业(14106)
共检索到482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抗私  丁述磊  刘翠花  
本文使用CLDS数据,首先构建了居民社会融入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分别利用OLS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对非正规就业如何影响居民社会融入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影响居民社会融入最大的一级指标为收入、就业与人力资本。计量回归果显示,非正规就业对居民社会融入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显著为负,而且非正规就业对居民社会融入的影响呈现U型特征。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在居民社会融入程度的所有分位点上,非正规就业对男性居民社会融入程度造成的损失显著大于女性居民;在第25个分位点之前,非正规就业对中西部地区居民社会融入程度造成的损失显著大于东部地区居民,在第50个分位点之后,非正规就业对东部地区居民社会融入程度造成的损失显...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抗私  丁述磊  刘翠花  
使用CGSS(2013)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定量检验非正规就业对居民社会公平认知的影响,然后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角度考察非正规就业影响居民社会公平认知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是影响居民社会公平认知的重要因素,如果居民从事非正规就业,那么他们对社会总体公平程度的评价会显著偏低。非正规就业对男性居民社会公平认知造成的损失大于女性居民,对城镇居民社会公平认知造成的损失大于农村居民。非正规就业通过降低居民权利公平认知、机会公平认知以及规则公平认知,进一步降低了居民对社会总体公平程度的认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抗私  丁述磊  刘翠花  
使用CGSS(2013)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定量检验非正规就业对居民社会公平认知的影响,然后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角度考察非正规就业影响居民社会公平认知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是影响居民社会公平认知的重要因素,如果居民从事非正规就业,那么他们对社会总体公平程度的评价会显著偏低。非正规就业对男性居民社会公平认知造成的损失大于女性居民,对城镇居民社会公平认知造成的损失大于农村居民。非正规就业通过降低居民权利公平认知、机会公平认知以及规则公平认知,进一步降低了居民对社会总体公平程度的认知。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述磊  
以居民主观幸福感为民生指标,本文运用CGSS(2013)数据定量检验了非正规就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居民,主观幸福感显著降低;非正规就业市场上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更是显著降低了女性主观幸福感;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通货膨胀率上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造成的损失也会显著增加。此外,受教育年限对女性和中、西部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为正。因此,政府应该尽力消除城乡、行业和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努力促进劳动力市场正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述磊  
以居民主观幸福感为民生指标,本文运用CGSS(2013)数据定量检验了非正规就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居民,主观幸福感显著降低;非正规就业市场上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更是显著降低了女性主观幸福感;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通货膨胀率上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造成的损失也会显著增加。此外,受教育年限对女性和中、西部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为正。因此,政府应该尽力消除城乡、行业和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努力促进劳动力市场正规化,促使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走向正规岗位。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燕晓飞  
判定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产品的性质,可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该教育产品的提供责任,以及政府和个人家庭之间对于该类教育培训费用的支付责任。从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突出的外部性特征、教育费用负担原则,以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偏重于"公共性"的"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有义务向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立媛  
文章利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考察了个人特征、人力资本、经济因素对城镇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非正规就业是城镇就业的重要途径。在非正规就业类型中,以受雇者类型为主,性别、年龄、户籍、未成年子女个数、受教育程度、经济地区等均对城镇劳动力非正规就业具有显著影响,而婚姻状况、家庭经济地位、房产数量则影响不显著。城镇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改善需要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关注非正规就业人群及其差异性,提高非正规就业者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推进市场规范化改革进程,保障城镇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范红丽  杨嘉乐  张晓慧  
本文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2—2018年4轮追踪调查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社会文化组织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本文发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文化组织的存在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幸福感,不同类型的社会文化组织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此外,农村社会文化组织数量的增加也会促进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村社会文化组织对女性、中年人和老年人以及居住在富裕村庄的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作用较弱。机制分析表明,农村社会文化组织能够通过营造和谐的村庄氛围和家庭氛围、促进农村居民身心健康来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冯大威  高梦桃  周利  
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匹配数据,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居民的创业概率;从雇员规模和创业动机的角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只对选择"自雇型"和"生存型"创业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不影响"雇主型"和"机会型"创业;社会资本能够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行为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提高了创业活动的雇员规模和收入。因此,政府部门应当重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积极鼓励居民创业行为,同时也要优化创业结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邓睿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工资收入、劳动供给、岗位稳定性和福利待遇的多维就业质量视角系统评估了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从工资收入维度来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工资收入具有显著的促增作用,但社会资本的工资回报率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从劳动供给维度来看,社会资本虽无法直接降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强度,却可能有助于其获得各项待遇相对较好的非超时劳动岗位。从岗位稳定性维度来看,社会资本并未提高农民工签订长期固定劳动合同的概率,但市场化程度的深化可能有助于纠正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劳动合同规范的负面影响。从福利待遇维度来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镇养老保险参与行为并无显著作用,但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参与城镇医疗保险的概率。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屈小博  
劳动力市场正规与非正规性劳动者的教育回报差异,以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回报在不同就业部门、就业类型存在怎样的特征?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城市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按小时工资来衡量,不同部门、类型的劳动者整体上具有相似的核密度估计分布,无论按正规与非正规部门还是按正规与非正规就业来分类,尽管相同教育阶段的正规性劳动者的教育回报均高于非正规性,但对正规与非正规性劳动者教育回报均呈现递增,并且职业高中的教育回报均显著高于学历高中,在工资收入分布不同部分的教育回报与平均收入都具有相同的情形。由于正规部门具有相对较高的学历教育阶段进入门槛,发展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实现制度衔接,扩展劳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妍  李岳云  
本文在对南京市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Probit模型来研究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性别差异、影响非正规就业选择的因素及其对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村男性劳动力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比女性少71.34%,而年龄、技能、就业途径、家庭抚养率等变量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都阳  万广华  
本文利用城市住户抽样调查数据(CULS),对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的贫困进行了仔细的度量,结果显示,如果以家庭人均收入衡量,总体的城市贫困发生率达4.15%,而外来人口的贫困发生率为5.65%,较之本地居民高出1.8个百分点。尽管农民工在非正规岗位上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他们仍然构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上非正规就业的主要部分。对于处于收入分布底端的家庭而言,来自劳动力市场的收入,特别是非正规就业的收入对于减贫有着显著的作用。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意味着在城市反贫困的进程中,应当充分利用非正规就业,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正规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曾湘泉  郭晴  
互联网技术推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对于降低融资约束和创业成本,推动我国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数字金融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影响,并使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每提高一个标准差,促进返乡农民工非农就业概率提高0.062个单位~0.21个单位,并使其农业就业概率降低0.071个单位~0.22个单位。数字金融能够降低融资和创业成本,吸引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地区开展机会型创业,由此创造就业岗位,促进收入提升;相比之下,数字金融对进城农民工创业及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低物质资本、低人力资本的返乡农民工开展机会型创业,并对高儿童抚养比的返乡农民工有更强的普惠性。本文为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稳就业”、推动农村信息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提供经验证据与政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