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37)
2023(13723)
2022(11526)
2021(10612)
2020(9042)
2019(20796)
2018(20065)
2017(37939)
2016(20878)
2015(23681)
2014(23415)
2013(23246)
2012(21786)
2011(19840)
2010(19550)
2009(18311)
2008(18205)
2007(16350)
2006(14166)
2005(12503)
作者
(62857)
(52710)
(52699)
(50079)
(33518)
(25479)
(23961)
(20704)
(20056)
(18555)
(18112)
(17511)
(16847)
(16683)
(16521)
(16304)
(16278)
(15524)
(15303)
(15195)
(13183)
(12787)
(12776)
(12124)
(11933)
(11761)
(11616)
(11598)
(10701)
(10674)
学科
(89052)
经济(88859)
管理(55270)
(54906)
(42807)
企业(42807)
方法(42329)
数学(36652)
数学方法(36359)
中国(27547)
(26200)
(23000)
业经(19415)
(19409)
贸易(19402)
(18929)
(18775)
农业(17440)
(16685)
地方(15486)
(14114)
(13698)
银行(13645)
(13503)
财务(13469)
财务管理(13439)
(13308)
金融(13304)
环境(13137)
(13069)
机构
大学(308521)
学院(304165)
(132222)
经济(129855)
管理(113922)
研究(110966)
理学(99286)
理学院(98073)
管理学(96432)
管理学院(95858)
中国(83481)
科学(68493)
(65598)
(60236)
(58587)
(57560)
研究所(52827)
中心(50563)
业大(49210)
农业(47839)
财经(47488)
(43677)
(43464)
经济学(42249)
北京(41652)
(39645)
师范(39158)
(38850)
经济学院(38456)
财经大学(35494)
基金
项目(208136)
科学(163407)
基金(153826)
研究(146337)
(137400)
国家(136232)
科学基金(114615)
社会(96797)
社会科(90868)
社会科学(90837)
基金项目(81274)
(78535)
自然(74285)
自然科(72626)
自然科学(72597)
自然科学基金(71389)
(68192)
教育(66948)
资助(62667)
编号(56418)
重点(47743)
(47571)
成果(45929)
(44779)
(43297)
国家社会(41166)
科研(40910)
创新(40524)
教育部(40397)
课题(39273)
期刊
(138699)
经济(138699)
研究(88188)
中国(58790)
学报(55890)
(54199)
科学(48999)
(44398)
大学(41220)
学学(39108)
管理(38614)
农业(36529)
教育(28793)
(26422)
金融(26422)
经济研究(24137)
财经(23794)
技术(22922)
业经(21058)
(20588)
(20567)
问题(18924)
(17413)
(16112)
世界(16034)
国际(14924)
技术经济(14902)
统计(14881)
科技(13865)
业大(13840)
共检索到4445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述磊  
以居民主观幸福感为民生指标,本文运用CGSS(2013)数据定量检验了非正规就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居民,主观幸福感显著降低;非正规就业市场上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更是显著降低了女性主观幸福感;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通货膨胀率上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造成的损失也会显著增加。此外,受教育年限对女性和中、西部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为正。因此,政府应该尽力消除城乡、行业和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努力促进劳动力市场正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述磊  
以居民主观幸福感为民生指标,本文运用CGSS(2013)数据定量检验了非正规就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居民,主观幸福感显著降低;非正规就业市场上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更是显著降低了女性主观幸福感;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通货膨胀率上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造成的损失也会显著增加。此外,受教育年限对女性和中、西部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为正。因此,政府应该尽力消除城乡、行业和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努力促进劳动力市场正规化,促使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走向正规岗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鹏  
文章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收入差距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呈倒U形,临界点在基尼系数为0.4,当基尼系数小于0.4时,居民的幸福感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增强;但超过0.4时,扩大的收入差距将导致居民幸福感的下降。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居住在城市、非农业户籍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其幸福感更低。居民自认为收入所得不合理也会显著降低其幸福感。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抗私  丁述磊  刘翠花  
使用CGSS(2013)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定量检验非正规就业对居民社会公平认知的影响,然后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角度考察非正规就业影响居民社会公平认知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是影响居民社会公平认知的重要因素,如果居民从事非正规就业,那么他们对社会总体公平程度的评价会显著偏低。非正规就业对男性居民社会公平认知造成的损失大于女性居民,对城镇居民社会公平认知造成的损失大于农村居民。非正规就业通过降低居民权利公平认知、机会公平认知以及规则公平认知,进一步降低了居民对社会总体公平程度的认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抗私  丁述磊  刘翠花  
使用CGSS(2013)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定量检验非正规就业对居民社会公平认知的影响,然后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角度考察非正规就业影响居民社会公平认知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是影响居民社会公平认知的重要因素,如果居民从事非正规就业,那么他们对社会总体公平程度的评价会显著偏低。非正规就业对男性居民社会公平认知造成的损失大于女性居民,对城镇居民社会公平认知造成的损失大于农村居民。非正规就业通过降低居民权利公平认知、机会公平认知以及规则公平认知,进一步降低了居民对社会总体公平程度的认知。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马良  蔡晓陈  
本文基于2011-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混合截面数据,实证分析创业对创业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创业能够显著地提升创业者的主观幸福感,并且这种幸福感将随着创业动机、性别差异、创业地区和环境不同而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创业带来的货币回报并没有直接带来创业者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而创业带来的非货币回报如自主权和自我预期的提升才是创业者主观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原因。然而,创业也给创业者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休息不足、学习充电时间减少以及对社会不信任程度增加等。本文的研究结论将为政府制定更加合理完善的创业政策提供依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顺毅  
绿色发展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可以通过增长效应和绿色效应发挥作用。运用2010年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绿色发展总体上有利于增强居民幸福感;从区域角度看,在东部地区,绿色发展不仅能有效促进居民幸福感的提升,而且其幸福增进效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中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幸福增进效应;从城乡角度看,绿色发展将有效提升城镇居民的幸福感,但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对于增进居民幸福感,从而破解中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顺毅  
绿色发展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可以通过增长效应和绿色效应发挥作用。运用2010年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绿色发展总体上有利于增强居民幸福感;从区域角度看,在东部地区,绿色发展不仅能有效促进居民幸福感的提升,而且其幸福增进效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中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幸福增进效应;从城乡角度看,绿色发展将有效提升城镇居民的幸福感,但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对于增进居民幸福感,从而破解中国的"幸福悖论"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需要重视区域和城乡存在的差异。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身永  文雯  
本文从理论上梳理了配偶收入影响自身幸福感的两种影响渠道:经济支持渠道和收入比较渠道。通过这两种渠道,配偶收入对自身幸福感分别产生正效应和负效应,综合影响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进而,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的微观数据,我们采用有序Probit模型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配偶收入和自己的收入均对自身"潜在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配偶收入的影响程度小于自己的收入。这表明,就对幸福感的影响而言,自己的收入和配偶的收入并不完全是同质的。第二,对年龄较大的群体和高收入群体,配偶收入的正向影响不显著,而对年龄较小的群体和低收入群体,配偶收入的正向影响则是显著的。这表明,人们在不同经...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陈屹立  
家庭的负债能够平滑收入、促进消费而提高个体福利,但也可能带来相应的财务压力从而降低福利水平。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发现:家庭债务对幸福感有负面影响,但这是由非银行债务带来的。分群样本检验发现,家庭债务对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低收入群体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也均是由非银行债务带来的。高收入群体没有受到债务的显著影响,而银行负债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有显著正面作用。进一步提升普通家庭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银行信贷可得性对于提升国民幸福感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陈屹立  
家庭的负债能够平滑收入、促进消费而提高个体福利,但也可能带来相应的财务压力从而降低福利水平。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发现:家庭债务对幸福感有负面影响,但这是由非银行债务带来的。分群样本检验发现,家庭债务对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低收入群体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也均是由非银行债务带来的。高收入群体没有受到债务的显著影响,而银行负债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有显著正面作用。进一步提升普通家庭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银行信贷可得性对于提升国民幸福感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徐映梅  夏伦  
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分析近20年来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变化,发现中国存在“收入-幸福悖论”现象.构建一个基于人口学、经济、家庭、工作、人际关系和情感等因素的综合框架分析发现,这些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影响,经济、家庭、工作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大,收入高、信任家庭、对工作满意、人际关系和谐、情感积极的人幸福感较强.这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大力推进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科学协调好发展经济与满足居民不断提升的多层次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而切实增进居民幸福感.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邱启文   张荣光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增加,产业生态化调整成为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基于产业效率和生态效率视角,构建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产业生态化水平;将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与产业生态化水平相匹配,采用O-Probit和O-Logit方法和链式多重中介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生态化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生态化对居民幸福感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个体异质性;产业生态化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幸福感;通过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居民幸福感。因此,为增进人民福祉,政府应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多措并举推进产业生态化发展;打造新型产业生态化发展体系,构建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加速产业生态化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转化。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林发勤  纪珽  
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2013年的个人层面数据,基于省份-国家层面的引力模型构造了以距离、面积和比邻等地理因素为基础的省份层面国际贸易工具变量,对贸易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进行识别,得出四个主要结论:(1)平均而言,在贸易快速发展的2003—2013年,贸易的扩张对于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贸易份额增加百分之一,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数将会减少0.052,此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均存在,但其影响也存在异质性;(2)贸易对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主要通过工作强度增加和健康状况恶化两种渠道进行传导;(3)宏观层面上其异质性影响表现在:环境污染、收入不平等程度增加、失业率增加会降低该地区的居民主观幸福感;(4)在微观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贸易扩张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异质性影响意味着新的不平等:拥有城镇户口、国有企业工作、更高教育水平、更高收入水平、更短工作时间和更优健康状况的个人更为幸福。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徐映梅  夏伦  
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分析近20年来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变化,发现中国存在"收入-幸福悖论"现象。构建一个基于人口学、经济、家庭、工作、人际关系和情感等因素的综合框架分析发现,这些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影响,经济、家庭、工作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大,收入高、信任家庭、对工作满意、人际关系和谐、情感积极的人幸福感较强。这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大力推进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科学协调好发展经济与满足居民不断提升的多层次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而切实增进居民幸福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