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26)
2023(11793)
2022(9286)
2021(8410)
2020(6650)
2019(14866)
2018(14394)
2017(28234)
2016(15613)
2015(17057)
2014(16947)
2013(16299)
2012(14672)
2011(13200)
2010(13122)
2009(12293)
2008(12063)
2007(10974)
2006(9953)
2005(9070)
作者
(45535)
(37995)
(37987)
(36020)
(24303)
(18159)
(17009)
(14723)
(14633)
(13626)
(13040)
(12559)
(12298)
(11978)
(11901)
(11711)
(11490)
(11352)
(11125)
(11046)
(9553)
(9291)
(9218)
(8808)
(8720)
(8542)
(8303)
(8292)
(7655)
(7479)
学科
(61783)
经济(61711)
(45672)
管理(44954)
(33945)
企业(33945)
方法(24453)
(22262)
数学(21799)
数学方法(21590)
中国(21478)
(16361)
业经(15089)
农业(15005)
(13898)
贸易(13891)
(13539)
(12614)
地方(11656)
(11476)
(11268)
(10670)
银行(10635)
(10388)
金融(10388)
(10170)
技术(9702)
(9537)
财务(9509)
财务管理(9495)
机构
学院(222305)
大学(220561)
(96540)
经济(94715)
管理(85167)
研究(77671)
理学(73512)
理学院(72743)
管理学(71549)
管理学院(71145)
中国(59538)
科学(46381)
(45776)
(44665)
(42731)
(39494)
研究所(35715)
财经(35356)
中心(35234)
业大(34994)
(33977)
农业(33704)
(32309)
经济学(30263)
北京(28571)
(27896)
(27749)
师范(27389)
经济学院(27358)
(26274)
基金
项目(148885)
科学(118036)
基金(109905)
研究(105920)
(97462)
国家(96628)
科学基金(82583)
社会(69958)
社会科(66359)
社会科学(66343)
基金项目(57514)
(57193)
自然(53678)
自然科(52536)
自然科学(52518)
自然科学基金(51649)
(48901)
教育(48222)
资助(44287)
编号(41655)
重点(33548)
成果(33329)
(32852)
(32479)
(30977)
国家社会(29534)
课题(29204)
创新(28919)
科研(28322)
教育部(28159)
期刊
(106869)
经济(106869)
研究(65919)
中国(45255)
(39486)
学报(37137)
科学(33823)
(33093)
管理(31605)
大学(28133)
学学(26897)
农业(26277)
(25144)
金融(25144)
教育(21081)
业经(18524)
财经(18178)
经济研究(18070)
技术(16981)
(15695)
问题(14566)
(13752)
(12363)
国际(11232)
商业(10970)
(10794)
技术经济(10538)
世界(10093)
理论(10079)
现代(10078)
共检索到3339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海成  郭敏  
近年来我国政府把劳动力市场的正规化作为政策目标,本文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主观幸福感角度对这一目标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实证研究发现:(1)非正规就业显著降低了劳动者的主观幸福感;(2)以养老保险覆盖率作为非正规就业的工具变量有效缓解了内生性问题,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估计表明就业保护水平越低,劳动者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越大,主观幸福感越低;(3)分样本估计还发现,非正规就业市场上更加严重的性别歧视使得女性幸福感损失更大,收入的不稳定性使得非正规就业者就如何有效应对生活的各种风险难以做出准确预期,进而会降低其主观幸福感,而具有国家职业标准的资格认证则可以降低非正...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都阳  万广华  
本文利用城市住户抽样调查数据(CULS),对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的贫困进行了仔细的度量,结果显示,如果以家庭人均收入衡量,总体的城市贫困发生率达4.15%,而外来人口的贫困发生率为5.65%,较之本地居民高出1.8个百分点。尽管农民工在非正规岗位上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他们仍然构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上非正规就业的主要部分。对于处于收入分布底端的家庭而言,来自劳动力市场的收入,特别是非正规就业的收入对于减贫有着显著的作用。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意味着在城市反贫困的进程中,应当充分利用非正规就业,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正规化。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述磊  
以居民主观幸福感为民生指标,本文运用CGSS(2013)数据定量检验了非正规就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居民,主观幸福感显著降低;非正规就业市场上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更是显著降低了女性主观幸福感;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通货膨胀率上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造成的损失也会显著增加。此外,受教育年限对女性和中、西部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为正。因此,政府应该尽力消除城乡、行业和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努力促进劳动力市场正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述磊  
以居民主观幸福感为民生指标,本文运用CGSS(2013)数据定量检验了非正规就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居民,主观幸福感显著降低;非正规就业市场上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更是显著降低了女性主观幸福感;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通货膨胀率上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造成的损失也会显著增加。此外,受教育年限对女性和中、西部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为正。因此,政府应该尽力消除城乡、行业和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努力促进劳动力市场正规化,促使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走向正规岗位。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燕晓飞  
判定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产品的性质,可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该教育产品的提供责任,以及政府和个人家庭之间对于该类教育培训费用的支付责任。从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突出的外部性特征、教育费用负担原则,以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偏重于"公共性"的"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有义务向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燕晓飞  赵鑫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非正规就业的雇佣方式,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培训也日益重视。但总体而言,培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教育培训成效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培训迁移效果,考量和提升培训迁移效果对提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十四类不同行业的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影响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培训迁移效果的关键因素有个人特征、课程设计和工作环境等,要增强培训效果,需要在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强化政府的监管角色,针对个人和企业进行培训课程内容和时间设计,并在培训后提供促进培训转移的激励措施。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课题组  燕晓飞  张勇  
对非正规就业者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对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效率改进和社会稳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场化的劳动力培训模式突出地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格局,劳动力资源长时间总量过剩成为制约我国劳动力培训市场发育不理想的重要原因。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准公共属性决定了政府介入的必要性。非正规就业者收入不稳定,体现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依据收益原则、支付能力原则和比较优势原则,我国可采用多主体供给模式对非正规就业者进行教育培训。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抗私  丁述磊  刘翠花  
本文使用CLDS数据,首先构建了居民社会融入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分别利用OLS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对非正规就业如何影响居民社会融入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影响居民社会融入最大的一级指标为收入、就业与人力资本。计量回归果显示,非正规就业对居民社会融入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显著为负,而且非正规就业对居民社会融入的影响呈现U型特征。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在居民社会融入程度的所有分位点上,非正规就业对男性居民社会融入程度造成的损失显著大于女性居民;在第25个分位点之前,非正规就业对中西部地区居民社会融入程度造成的损失显著大于东部地区居民,在第50个分位点之后,非正规就业对东部地区居民社会融入程度造成的损失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立媛  
文章利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考察了个人特征、人力资本、经济因素对城镇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非正规就业是城镇就业的重要途径。在非正规就业类型中,以受雇者类型为主,性别、年龄、户籍、未成年子女个数、受教育程度、经济地区等均对城镇劳动力非正规就业具有显著影响,而婚姻状况、家庭经济地位、房产数量则影响不显著。城镇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改善需要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关注非正规就业人群及其差异性,提高非正规就业者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推进市场规范化改革进程,保障城镇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鞍钢  杨韵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林杰  孙斌栋  
地理视角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鲜有研究系统分析各类建成环境要素的影响及其异质性作用。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全国抽样数据,采用多层定序逻辑模型检验了社区与城市建成环境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相关变量后,社区及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会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降低的可能性,住所距最近公共交通站点越远,个体主观幸福感降低的概率越大,而城市每万人公交拥有量的增加对于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进一步异质性研究发现,建成环境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存在显著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非  
在公共政策越来越重视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背景下,本文展示了中国城镇居民近三十年幸福感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关键影响因素,旨在通过历史经验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多个数据和不同度量均指出中国城镇居民幸福感自1990年以来呈现U形趋势:20世纪90年代,幸福感水平逐渐下降;2000-2005年间,幸福感水平位于低谷;2005年后,幸福感逐年回升。宏观和微观证据均表明,就业状态和社会安全网等中国劳动力市场条件的演变可以解释幸福感的非单调趋势,也证明"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提升中国民众幸福感的正确方向。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屈小博  
劳动力市场正规与非正规性劳动者的教育回报差异,以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回报在不同就业部门、就业类型存在怎样的特征?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城市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按小时工资来衡量,不同部门、类型的劳动者整体上具有相似的核密度估计分布,无论按正规与非正规部门还是按正规与非正规就业来分类,尽管相同教育阶段的正规性劳动者的教育回报均高于非正规性,但对正规与非正规性劳动者教育回报均呈现递增,并且职业高中的教育回报均显著高于学历高中,在工资收入分布不同部分的教育回报与平均收入都具有相同的情形。由于正规部门具有相对较高的学历教育阶段进入门槛,发展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实现制度衔接,扩展劳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