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06)
- 2023(10592)
- 2022(8374)
- 2021(7680)
- 2020(6264)
- 2019(14184)
- 2018(14128)
- 2017(27512)
- 2016(15212)
- 2015(16928)
- 2014(16909)
- 2013(16281)
- 2012(14898)
- 2011(13334)
- 2010(13327)
- 2009(12157)
- 2008(11746)
- 2007(10542)
- 2006(9607)
- 2005(8637)
- 学科
- 济(60630)
- 经济(60568)
- 业(39570)
- 管理(39284)
- 企(28308)
- 企业(28308)
- 农(22569)
- 方法(22370)
- 数学(19996)
- 数学方法(19736)
- 中国(18870)
- 地方(16707)
- 农业(15107)
- 业经(14818)
- 财(13720)
- 制(11345)
- 贸(10759)
- 贸易(10753)
- 策(10621)
- 学(10573)
- 易(10364)
- 发(9608)
- 环境(9514)
- 银(8983)
- 银行(8960)
- 行(8580)
- 理论(8479)
- 融(8429)
- 金融(8427)
- 技术(8277)
- 机构
- 学院(207645)
- 大学(204916)
- 济(86590)
- 经济(84630)
- 管理(78414)
- 研究(72755)
- 理学(67076)
- 理学院(66243)
- 管理学(64999)
- 管理学院(64587)
- 中国(55459)
- 京(44500)
- 科学(44028)
- 财(39294)
- 农(38229)
- 所(35887)
- 中心(34476)
- 江(33829)
- 研究所(32525)
- 业大(31683)
- 财经(30390)
- 农业(29711)
- 范(29688)
- 师范(29439)
- 经(27579)
- 北京(27525)
- 州(26407)
- 院(26357)
- 经济学(26333)
- 经济学院(23740)
- 基金
- 项目(139921)
- 科学(111099)
- 研究(104511)
- 基金(100839)
- 家(87614)
- 国家(86808)
- 科学基金(74832)
- 社会(67028)
- 社会科(63528)
- 社会科学(63513)
- 省(55086)
- 基金项目(53188)
- 教育(47763)
- 自然(47336)
- 划(46440)
- 自然科(46243)
- 自然科学(46232)
- 自然科学基金(45427)
- 编号(43477)
- 资助(40583)
- 成果(35349)
- 发(31799)
- 重点(31517)
- 部(30524)
- 课题(30455)
- 创(28655)
- 国家社会(27754)
- 创新(26765)
- 教育部(26157)
- 发展(25919)
共检索到3181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华华
就近城镇化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对于提升经济绩效、增加就业供给、拓展消费空间、促进共同富裕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生产要素如何“有效集聚”,构建了就近城镇化区域内生产要素“期望集聚”到“非期望流动”的运作机制,通过分析无锡就近城镇化中生产要素“非期望流动”的城市个案,验证了就近城镇化中生产要素集聚异化的原因和发生机理。结果表明:化解就近城镇化中生产要素集聚异化的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发挥市场供需共振调节作用,增强市场虹吸效应;二是拓宽政府城镇政策开放程度,畅通高效物流体系;三是激励企业转型升级生产要素,催生新的消费模式;四是提升生产要素集聚的创岗效应,增加有效就业供给;五是夯实共同富裕的公正分配机制,满足人民民生需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玉娟 王华华 张红阳
生产要素集聚、分流和升级是就近城镇化的基本经济活动。生产要素集聚多、分流少的“正向流动”是就近城镇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驱动生产要素集聚的动力具有多样性,其最本质的动力是利益增值。然而,受制于政策制度变迁、市场红利消失、城镇开放程度低、营商环境恶化、要素升级乏力等因素,在就近城镇化中,生产要素集聚面临驱动力不足的难题。就近城镇化生产要素集聚的动力类型主要有四种,即财政支撑型、能人经济型、产业驱动型、政策驱动型。提升就近城镇化生产要素集聚的可持续驱动力,需要进一步发挥利益的驱动作用,减少对生产要素集聚的非理性干预;推动经济的韧性发展,寻求社会政策与共同富裕效应;增强分工专业化效应,防止生产要素集聚的错配问题;释放市场的虹吸能力,抑制政策的“反向”牛鞭效应。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钱悦斐 杨新海
以苏南乡村地区城镇化历程为切入点,发现苏南乡村地区经历了以发展乡镇企业、开发区建设和新农村社区建设为代表的三大城镇化阶段,经济腾飞的同时部分村庄逐渐没落,陷入"被动式"城镇化困境,因此提出"主动式"城镇化概念并赋予其内涵,即"自主、民生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微撤并、引低碳、溯本源、固主体和新制度"五位一体的"主动式"城镇化策略,最后以无锡市锡北镇斗山地区为例,通过实践实现苏南"主动式"城镇化复兴之路。
关键词:
苏南乡村地区 “主动式”城镇化 斗山地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战金艳 江南 李仁东 鲁奇
20世纪90年代,城市用地扩展是我国区域土地利用演化的主导过程.城市土地利用所引起的地表景观格局的变化又是引起地表各种地理过程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Landsat TM图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的动态图斑,分析了20年代90年代无锡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态势。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向林地、水域、建设用地的转移,林地向耕地、建设用地的转移,以及草地、水域向建设用地的转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基本农田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量耕地被建设占用的趋势。土地利用快速变化也导致明显环境效应。主要表现为水环境的恶化和现代“城市病”等方面。因此,加强土地规划管理...
关键词:
城镇化 土地利用变化 环境效应 无锡市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长林 许大伟 邵国庆
惠山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北部,其土地利用呈现"两高一重"的特点:建设用地比例高,占土地总面积的48.6%;工业用地比例高,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5%;耕地保护任务重,耕地保有量为1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0.5万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明芳 翁一峰
首先回顾苏南乡村工业的时空演进历程,得出人园发展、融人镇区和留在乡村三种空间分化路径。接着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研究乡村工业的社会经济总体特征和三种空间乡村工业的差异及问题。从经济、社会和制度三个层面,剖析乡村工业时空演进的内在机制。最后提出当前乡村工业的引导对策:一是空间差别化引导,进入园区的注重提质增效,融入镇区的甑別保留、搬迁与转型,留在乡村的分期引导和完善制度;二是留村工业多路径转型:大型优质企业集中进园,结含乡村休闲转型发展,结合增减挂钩紧凑发展。
关键词:
乡村工业 时空演进特征 发展对策 苏南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崔宇明 代斌 王萍萍
文章从城镇化角度研究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选取1986~2011年中国省际数据,采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各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运用面板门槛模型估计,检验不同城镇化条件下,集聚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非线性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促进效果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强。在城镇化背景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渠道主要是促进技术进步,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集聚 城镇化 门槛效应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蒋运钧
本文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阐述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现状,分析事业单位编外用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找到更完善的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办法。
关键词:
事业单位 编外用工 管理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华文 彭补拙 张燕
研究目的:评估城镇建设用地的经济价值,尤其是景观用地的价值。研究方法:对成本与效益做出界定,对体现存在价值的景观用地采用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CVM),其余用地用“成本-效益法”评估。研究结果:在现行用地结构中,第三产业占地比例最大,住宅用地次之,具有存在价值的人文景观用地最小;而用地的效益是商业服务业占第一位,交通与住宅用地分居二、三位。研究结论:城镇建设用地中直接经济价值占98%以上,间接价值及非使用价值所占比例很小,这与建设用地特征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建设用地 价值评估 无锡市马山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学军 赵素芳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合村并居"现象日益普遍,社会舆论广泛关注,褒贬不一。农户家庭福利的损益,是客观评价"合村并居"合理性的重要标尺。而测度"合村并居"过程中农户福利水平的变化,需要连续多年的调查数据。地处苏南地区的无锡市,从21世纪之初即已开展"合村并居"集中居住,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家庭收入,提升了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了居住环境,农户整体福利水平有明显的上升。但农户家庭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在进一步提高家庭福利水平时,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居住条件、增加就业机会、提升社会保障等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在趋于下降,而增加社会交往、提升社会机会所起的作用在逐渐增强。需要指出的是,无锡的"合村并居"型城镇化是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建立在充分的非农产业发展基础之上,城乡一体化已有实质性推进,土地流转与土地集约化经营成为急切需求,突破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严重制约瓶颈已水到渠成。其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推进循序渐进城镇化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但如果不具备条件,硬性推行"合村并居",只能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户 福利 苏南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顾晓峰 韦慧
在阐述城市物流竞争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介绍了影响城市物流竞争力的不同因素,结合主成分分析法,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物流的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客观合理的比较与评价。期望通过研究能够为物流活动和物流政策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
城市物流 物流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无锡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叶惠南 吴连干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史茜
经受了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和2013年多个"雾霾"天气的考验后,以及无锡城镇化率达到72.9%的情况下,要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反思其发展带来的主要问题——生态文明问题。文章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滞后,缺乏明确、统一的"生态文明"评价标准等问题。只有通过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城镇化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保证无锡经济的新一轮转型高速增长。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城镇化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禚振坤 陈雯 孙伟
生产力布局是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调控手段,一般以平衡发展理论或者非平衡发展理论为基础,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多采用非均衡发展模式,并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也带来地区差距扩大等问题。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下,基于可持续发展,以空间均衡的理念为指导,提出能够较好的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布局模式,并以无锡市为例进行了说明,为新时期的生产力布局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
关键词:
生产力布局 空间均衡 无锡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谢峰 明庆忠 侯兵
运用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以大运河文化遗产无锡市南长街为例,对居民感知视角下的旅游空间生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在与居民身份重构的关联分析中,居民对旅游影响下的社会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3种类型空间演化感知影响度呈现逐渐递减的状态。(2)旅游空间生产下社区性的转变对居民主体产生了明显的“挤出与吸纳”效应,使得南长街居民类型更加复杂化。(3)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对旅游空间生产存在被动性的心理审视视角,同时对南长街旅游空间生产存在“我者、他者”并存的感知心理。(4)对南长街居民在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游离或融入”的心理定位分析发现,居民在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对社会空间演化存在感知度、融入性均较高的表达状态,而对生态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旅游实践则持以游离性的旁观者角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